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织物压皱弹性性能评价新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织物抗皱性能只能检测织物经、纬方向折皱弹性回复角,无法检测其他方向折皱性能,为寻求贴近人体实际穿着过程的织物抗皱性的新评价方法,采用圆形织物试样,并按一定方式折皱处理,用500 g砝码加压16 h后取出,用数码相机拍摄织物四侧面图像,用专用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织物压皱后四侧面增加面积,比较织物4个压皱侧面面积与折皱弹性回复角测试数据,两者之间相关性达94%.  相似文献   

2.
张才前 《毛纺科技》2012,40(11):59-61
使用YG(B)541E型智能式织物折皱弹性仪,测试5块不同规格涤/毛平纹织物的7个不同方向折皱回复角,分析各向抗皱性能差异.通过研究得到结论:与织物经向接近方向折皱回复角与经向差异较小,而与织物纬向接近方向折皱回角与纬向差异较大;织物经、纬密度小的,缓弹性回复性能较好;交织织物各角度抗皱性能具有明显规律,而混纺织物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精纺毛织物结构参数与折皱性能的关系,收集了18 种精纺毛织物,应用JN-1型织物折皱回复性能动态测试仪进行折皱回复角测试,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构参数与折皱回复角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各结构参数对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程度,找出对折皱回复角影响较大的结构参数,同时研究了织物结构参数与折皱回复角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精纺毛织物的折皱回复性不仅与织物原料、纱线线密度和捻度有关,还与织物经纬密、织物紧度以及面密度有关;除了纤维原料以外,纱线捻度对织物折皱回复性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了全面评价织物多向抗皱性,运用YG541E全自动数字式织物折皱弹性仪测试24块织物12个不同方向的折皱回复角。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不同方向的折皱回复角存在显著差异性;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提取出的折皱回复角综合指标的标准偏差均小于经纬平均值标准差,故推断出运用综合指标作为织物抗皱性评定指标更为合理;将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提取出的综合指标作为织物抗皱性评定指标更为合理;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综合折皱回复角与不同角度折皱回复角的模型:Y=9.010+0.108X1+0.173X2+0.179X3+0.321X4+0.145 X5。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在线性回归方程下棉织物折皱回复角与组织结构参数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对折皱回复角与组织结构参数进行了回归分析,最后得出结论:(1)纯棉织物的折皱回复角与其组织结构参数密切相关;(2)棉织物折皱回复角与组织结构参数的回归模型拟合度比较精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3)只要改善纱线的捻度和减少纱线的数量,棉织物的抗皱性能就能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较精确、易行的测试和表征织物折皱回复角的方法,首先采用KES-F织物风格仪测试了织物的弯曲、剪切、拉伸和压缩性能,并在KES系统原有力学性能指标基础上引入2个新指标:残余弯曲曲率和残余剪切变形,进而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了采用织物力学性能指标表示其经、纬向折皱回复角的回归方程;同时分析了织物折皱回复角与各力学性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回归方程的计算值与折皱回复角的实测值差异不超过0.1°:拉伸功回复率、拉伸比功和弯曲刚度对织物折皱回复性的影响最大,可以通过提高织物的抗拉伸、弯曲和剪切性能及拉伸功回复率来改善织物的抗皱性.  相似文献   

7.
为从织物自身组织结构方面优化纯棉织物的折皱性,首先设计织物组织结构参数并制备织物,利用数字式织物折皱弹性仪测得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在此基础上,建立纯棉织物经、纬向和总折皱回复角与织物组织结构参数(包括经纬纱线密度、经纬纱捻度、经纬向密度)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同时分析织物折皱回复角与各组织结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回归方程的计算值与折皱回复角实测值绝对误差不超过0.61°,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经纬纱捻度、线密度对纯棉织物的折皱回复性影响最大,可通过提高经纬纱捻度、降低经纬纱线密度来改善纯棉织物的抗皱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柠檬酸 (CA)用于真丝织物无甲醛抗皱整理的工艺 ,以及影响整理效果的主要因素。较佳的工艺条件为 :CA7% ,次亚磷酸钠 6% ,三乙醇胺 4% ,甲酸 8% ,焙烘温度 1 70℃ ,处理 2min ,适当加少量柔软剂和渗透剂。整理后的真丝织物 ,抗皱性能明显改善 ,干折皱回复角可增加 2 3 % ,湿折皱回复角可增加 3 2 % ,并保持了丝绸原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丙烯酸胺环氧树脂类化合物(SE)是一种新型的反应型固色剂,应用于真丝织物具有一定的防皱效果。针对SE的固色性能及对真丝织物的防皱性能进行了综合测试与分析,得出了较佳的SE应用参数:SE质量浓度为35 g/L,在60℃下浸渍30 min,烘干后,在150℃下焙烘3 min。整理后的真丝织物干、湿摩擦色牢度一般可达4级或4级以上,折皱回复角也有明显提升。SE对色光影响较小,整理时添加3 g/L次磷酸钠,可以有效提高织物抗皱性能,干态折皱回复角可达4级,湿态折皱回复角可达3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织物折皱回复存在各向异性且难以描述的问题,将通过研究试样取向角与其对应的折皱回复角的关系,寻找更科学的织物折皱回复性能表征方法。选择纯棉平纹和斜纹织物为实验材料,从经纱方向(取向角定为0°)顺时针旋转,每隔15°取一试样,平纹织物取样角度范围为0°~90°,斜纹织物取样角度范围为0°~180°。通过机器视觉测量每一试样的折皱回复角,结果表明:平纹织物可用15°和75°取向角对应的折皱回复角均值表征织物折皱回复性能;斜纹织物折皱回复角与其纹路角度密切相关,对于左斜120°左右的斜纹织物,正面用取向角15°、105°、120°的折皱回复角均值,反面用取向角0°、60°、120°的折皱回复角均值来表示织物折皱回复性能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1.
壳聚糖对棉织物生态功能整理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壳聚糖整理液浓度和烘焙时间等进行了单因素分析,讨论了不同浓度壳聚糖整理液和焙烘时间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抗皱整理的最佳工艺为:壳聚糖溶液质量分数0.5%、烘焙温度180℃、焙烘时间120 s。当壳聚糖溶液质量分数为0.5%时,织物的抗皱性能最好,其折皱回复角(经+纬)达到201°,较原样提高了71.8%;焙烘时间为120s时,织物的折皱回复角达到215°,较原样提高了83.8%。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纯棉针织物起皱原因和抗皱机理,分析了不同用量纳米粉和有机硅柔软剂对抗皱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得出抗皱整理最优工艺参数,即纳米粉用量0.6%,柔软剂用量2.5%,焙烘温度150 ℃,焙烘时间3 min.测试了抗皱整理最优工艺处理后织物的折皱回复角、顶破强力、悬垂系数等服用性能.结果表明,对纯棉针织物进行纳米氧化锌抗皱整理,其折皱回复角明显提高,抗皱效果较好,且布面不含甲醛,基本不改变织物其他服用性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印染》2018,(21)
通过漆酶/TEMPO体系将纤维素纳米晶(CNC)上的羟基氧化成醛基,与吉拉尔特试剂T(GT)发生席夫碱反应,制得阳离子化纤维素纳米晶(CNC-GT);再将CNC-GT与1,2,3,4-丁烷四羧酸(BTCA)、壳聚糖(CS)复配,并将其应用于棉织物的抗皱整理。研究了CNC-GT/BTCA和CNC-GT/CS/BTCA复配对棉织物折皱回复角、力学性能、白度、染色性能以及耐水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BTCA抗皱整理效果相比,CNC-GT与BTCA复配可将织物强力保留率提高6%,而CNC-GT/CS/BTCA复配可将织物强力保留率提高13%,折皱回复角提高31°。CNC-GT/CS/BTCA整理织物染色性能得到改善,耐水洗性能良好,且对织物白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晓东  朱平 《印染》2008,34(4):28-30
采用氯乙酸(CAA)处理棉织物使之阴离子化,然后与阳离子丙三醇(CG)交联,以赋予棉织物抗皱性.确定了棉织物的阴离子化工艺:浸轧→烘干→冷轧堆;研究了CAA浓度、CG浓度对离子交联棉织物折皱回复角、断裂强力和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交联织物的抗皱性明显提高,干折皱回复角提高到220°左右,湿折皱回复角高达240°;整理织物的断裂强力保留率随CG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自度逐渐降低,但均高于经2D树脂整理棉织物的断裂强力和白度.  相似文献   

15.
张瑞寅  马洁  薛文良 《国际纺织导报》2012,40(10):12-13,18,21
柠檬酸在高温及助剂作用下可与纤维素纤维织物反应,使织物具有抗皱性能.首先选用柠檬酸与各类助剂复配,对纯棉牛仔织物进行交联处理,并主要以织物折皱回复角为指标,综合考虑织物的强力保留率,研究了整理剂质量浓度、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对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选择适宜的整理工艺条件.对经不同前处理的纯棉牛仔织物和棉/Lyocell混纺牛仔织物进行抗皱整理和物理性能测试.通过比较性能的均值和进行显著性检验,发现棉/Lyocell混纺牛仔织物整理后的折皱回复角较纯棉牛仔织物有较明显提高;两者拉伸及撕破强力损失程度相差不大.因此,对棉/Lyocell混纺牛仔织物进行抗皱整理有一定可行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的织物抗皱性测试方法不能直接用来表征穿着过程引起的折皱这一现象,提出一种可模拟实际着装的织物抗皱性测试方法。构建了模拟装置,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折皱密度。经20块织物的相关实验验证得出:模拟方法与实际着装产生的折皱非常相似,说明模拟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其测试稳定性好于折皱回复角法;0°折皱回复角与折皱密度的相关性最大,随后是45°,建议增加45°折皱回复角的测试,以使测试结果更能表征实际着装时织物的折皱变形能力;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此模型可用来预测实际着装时的折皱密度,无需经过工作量繁重的服装制作和实际穿着实验。  相似文献   

17.
简要地分析了织物产生折皱的过程,重点介绍了纱线和织物结构两个方面对织物折皱的影响进行总结,并展现研究进展,以说明折皱回复性在服用性能中的重要性。最后,对织物抗皱性的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织物实际使用中产生的折皱是多向立体的,需要对织物不同取向进行折皱回复性能的研究。现有的测量方法只能测量静态回复角,无法显示织物折皱回复过程。采用视频序列的动态测量方法测试了3块不同规格羊毛平纹织物7个不同方向的折皱回复过程,分析各向折皱回复性能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羊毛织物回复迅速,动态测试系统优势明显;纯羊毛织物比含涤纶羊毛织物折皱回复性能好,织物在急弹和缓弹阶段的折皱回复各向异性一致;在取向角为45°时,折皱回复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9.
织物折皱回复角与其物理力学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当前织物抗皱性能的重要评价指标折皱回复角的检测存在工作量大,测量精度低,测试数据不稳定等问题,运用KES-F风格仪测量织物的弯曲刚度、弯曲滞后矩、拉伸功和织物厚度等物理力学参数,运用SDL-M003A折皱回复角试验机按AATCC 66—2003测得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在此基础上,建立织物的折皱回复角与织物物理力学参数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从折皱回复角计算值和实测值的检验结果看,二者的绝对误差小于3°,相对误差小于5%,表明得出的回归方程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将纳米ZnO作为氨基硅酮弹性体的催化剂,对真丝织物进行抗皱整理,整理后真丝织物的折皱回复角由200.12°提高到255.58°,且不影响织物手感,具有较好的耐洗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