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精梳棉/纳米银抗菌涤纶/菠萝叶纤维50/30/20 18.2tex三组分混纺纱的生产要点。介绍了菠萝叶纤维的性能特点。根据各组分纤维的性能和混纺比例,针对性地设计了各组分纤维的混合方法及纺纱生产工艺流程,优化配置各工序工艺参数并采取了必要的关键技术措施,纺制出了质量水平较高的菠萝叶纤维多纤混纺纱。  相似文献   

2.
探讨捻系数和混纺比对纳米银抗菌涤纶纯纺纱及纳米银抗菌涤纶精梳棉混纺纱成纱强伸性能的影响。将纳米银抗菌涤纶纤维以不同的捻系数纯纺,并与精梳棉以不同的混纺比混纺成纱,对其成纱强伸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当纳米银抗菌涤纶/精梳棉混纺比分别在41/59和44/56时,混纺纱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达到最低值;纳米银抗菌涤纶纤维纯纺纱的临界捻系数在372.3附近。认为:在实际工艺设计中,应参照临界捻系数372.3合理配置细纱捻度;应从最终功能及成本出发,综合考虑选择纳米银抗菌涤纶精梳棉混纺纱的混纺比。  相似文献   

3.
探讨多组分赛络混纺纱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措施。介绍了莱赛尔、粘胶、亚麻和有色涤纶的性能特点及物理指标;莱赛尔纤维单独制成生条;其余4种纤维混和后制成混和生条;采用三道混并工艺,保证几种纤维的混纺比例;采用赛络纺技术,保证成纱表面光滑,毛羽少,条干均匀,最终顺利生产出了莱赛尔/粘胶/亚麻/蓝色涤纶/红色涤纶40/30/20/7/3 14.5tex赛络混纺纱。认为:针对各组分纤维特性配置工艺,可以保证混纺纱的顺利生产和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4.
探讨棉/大豆蛋白纤维/CoolDry纤维/涤纶40/25/25/10 14.8tex混纺纱的纺纱工艺。针对几种纤维性能特点以及混纺纱质量要求,优选原料规格,采用包混、条混相结合的工艺,增加精梳预并工艺,确保了成纱混纺比;在各工序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以解决纺纱过程中的纤维损伤、均匀混和、条干均匀度、纱疵等问题,最终保证了混纺纱的顺利生产。认为:该多组分混纺纱的质量达到了产品开发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探讨凯司林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工艺。根据产品开发要求,通过合理选配纤维组分,进行原料预处理,针对各组分纤维的性能特点,正确选择混和工艺,合理配置各工序工艺参数及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结果成功纺制出阳离子改性涤纶/毛/粘胶/凯司林60/15/15/10 16 tex纱,质量达到了较好水平。认为:用凯司林纤维替代部分毛纤维,可收到改善纺纱质量、提升织物服用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的良好效果。抓好原料选配和预处理,合理配置纺纱工艺参数几个关键环节,可以生产出质量满足使用要求的凯司林纤维混纺纱。  相似文献   

6.
探讨粘胶莱赛尔改性涤纶混纺纱的生产工艺。针对混纺各组分纤维的性能特点,分析了纤维应采用的混和方法以确保多组分纤维有效混和,通过清棉工序降低打手速度以减少纤维损伤;梳棉工序选用配套针布,优选工艺参数时兼顾纤维梳理和纤维损伤;并条工序采用三道混并工艺,加强混和作用和确保混纺比准确;优化配置粗纱和细纱工序的定量、捻度、速度和隔距等工艺参数,最终成功纺出粘胶莱赛尔改性涤纶混纺纱,其成纱质量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抗菌中空涤纶纤维的性能和特点,通过工艺试验,分析了纤维性能、纺纱工艺等因素对中空抗菌涤纶纤维混纺纱质量的影响,探讨了提高成纱质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探讨棉与负离子涤纶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工艺。介绍了负离子涤纶纤维的性能特点及其纺织品的功能;介绍了棉/负离子涤纶纤维60/40 14.5tex混纺纱的工艺流程、所采取的工艺技术及管理措施,并与常规涤棉混纺纱进行了对比。通过工艺优化和采取相关管理措施,顺利生产出棉/负离子涤纶纤维60/40 14.5tex混纺纱。认为:生产该混纺纱,应避免错纤维纱和错号纱;根据纤维性能特点优化工艺,采取适当降低纺纱速度、提高细纱捻度、减少并条和粗纱卷装长度等措施,可以保证成纱质量和生产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以19.7 tex阳离子涤纶/羊毛/莫代尔50/30/20赛络紧密纺纱为例,探讨混纺纱的生产工艺。针对混纺各组分纤维的性能特点,分析工艺流程设计,开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各工序的工艺设置及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为保证纺纱的顺利进行以及成纱质量,阳离子涤纶纤维在纺纱前必须进行预处理,同时要做好各道温湿度的控制,通过对生产中各工序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配置,成功纺出阳离子涤纶/羊毛/莫代尔混纺纱,其成纱质量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探讨竹浆纤维/灰竹炭改性涤纶70/30 9.8 tex集聚纱的生产工艺与质量管理方法。结合原料性能特点和色纺纱质量要求,从工艺流程、工艺参数配置、生产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等方面采取措施,成功研发出达到质量要求的灰竹炭改性涤纶混纺纱。认为:竹炭改性涤纶与竹浆纤维混纺纱可用于抗菌、服装、家纺等领域。  相似文献   

11.
低比例有机导电纤维混纺纱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涤纶精梳棉有机导电纤维混纺纱的纺纱工艺。根据有机导电纤维的性能特点及成纱质量要求,采用两步混和,在各工序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优选工艺参数。清棉精细开松、充分混和;梳棉多梳少落,速度适宜;并条多道并合;粗纱采用小张力;细纱合理配置器材;络筒选用光电式电子清纱器并合理设定清纱参数。最终成功开发出质量稳定、满足用户要求且具有功能性的涤纶精梳棉有机导电纤维混纺纱。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两种功能性涤纶与莫代尔混纺纱的生产要点。测试了三种纤维的性能指标,纺制了蜂窝涤纶纤维/竹炭改性涤纶纤维/莫代尔纤维45/30/25 11.8tex混纺赛络纱,并对所纺纱线织片与JC 11.8tex纱织片及J Coolplus/C 60/40 11.8tex混纺纱织片,进行了吸湿速干性以及抗菌性能测试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开发的混纺纱织片吸水性和速干性较优。认为:开发的混纺纱有较优异的吸湿、良好的导湿性,并具有一定的抗菌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3.
用显微镜法分析涤棉混纺纱的混纺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显微镜法与二组分法对涤棉混纺纱混纺比的对比测试,分析了涤棉混纺纱中两种纤维的混和均匀和纤维分布,成纱截面纤维根数与纤维细度,长度,体积质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显微镜法和二组分法测试的涤棉混纺纱的混纺比。结果表明:二组分法试验涤纶纤维净干重量混纺比与显微镜法试验涤纶纤维根数混纺比呈显著正相关,采用显微镜法测试涤棉混纺纱的混纺比弥补了二组分法不能测试少量试样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具有良好抗菌和抑菌性能的纳米银抗菌涤纶与天丝混合,根据纤维的特性和产品的功能性要求,合理选择和配置纺纱各工序工艺参数,开发了一种纳米银抗菌涤纶/天丝赛络紧密纺竹节纱,并确保了所纺纱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胡艳丽 《棉纺织技术》2007,35(11):32-34
为生产抗菌针织混纺纱,针对抗菌涤纶纤维的特性,通过选择适当的工艺流程与工艺参数,并在生产过程中采取适当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开发生产了抗菌精梳棉涤针织纱.指出其技术要点为加强混和作用,提高梳理质量,优化牵伸工艺.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竹浆纤维与Coolmax涤纶纤维的性能特点,通过制定合理的混纺纱工艺配置及工艺参数,可以实现竹、棉、Coolmax三组分混纺纱在棉型纺织设备上加工的目的,并探讨了提高成纱质量的关键技术措施,为竹浆纤维三组分混纺纱线加工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Modal、涤纶及羊绒混纺纱的成纱性能,采用不同混纺比纺制出Modal细特涤纶羊绒混纺纱,并分别对不同混纺比的成纱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在羊绒含量确定的情况下,可根据纱线与面料的性能要求,Modal与细特涤纶可按任意比例混和.如以强力要求为主和充分体现细特涤纶的特性,涤纶比例可偏高;如对强力要求不太高,而要充分体现Modal纤维的优良性能,Modal纤维比例可适当偏高;在Modal/细特涤纶/羊绒混纺比为75/15/10时,成纱断裂强度最低,此为临界混纺比,生产中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8.
探讨生产新型亲水柔软型改性涤纶混纺纱的工艺要点。通过研究新型亲水柔软型改性涤纶的纺纱性能,开发与之配套的新型纺纱技术,合理设计各工序纺纱工艺参数,有效解决了因新型亲水柔软型改性涤纶可纺性差而产生的纺纱技术难题,结果表明,新型亲水柔软型改性涤纶混纺纱的各项技术质量指标满足了后道的织造要求。认为:新型亲水柔软型改性涤纶与普通涤纶相比,分子结构发生一定变化,可纺性受到影响,各工序应围绕均匀混和、保证纤维顺利转移、防止缠绕、控制毛羽等技术要点合理设计纺纱工艺参数,才能确保成纱质量达到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9.
超细特中空涤纶与Modal混纺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开发超细特中空涤纶Modal混纺纱,针对纤维特点采用原料混和工艺,提高其可纺性;并在各工序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及优选工艺参数.清棉多松少打,减少纤维损伤,防止黏卷;梳棉加强梳理,适当减少落棉;并条合理配置牵伸,解决好缠、绕、堵和静电问题;粗纱、细纱捻系数偏大掌握、速度适当降低;络筒合理设定清纱参数;各工序相对湿度应偏大控制、各机通道保持光滑、洁净.结果成功地生产出超细特中空涤纶/Modal 50/50 14.6 tex混纺纱,质量达到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圣麻纤维和细旦涤纶纤维的特点,针对圣麻纤维和细旦涤纶纤维的性能,分析纺纱工艺等因素对成纱质量的影响,探讨了提高圣麻/细旦涤纶/棉纤维混纺纱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