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阐明地质旅游资源概念、形成及分类,对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进行类型划分,由此对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特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合当前开发现状客观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
通过回顾湖北省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历程,分析在不同开发阶段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得出湖北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点在于资源评价、资源保护和开发手段选择等三个方面,展望湖北地质旅游资源的下一步开发战略,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阐述了地质旅游资源的涵义及分类,介绍了房县的地质旅游资源特征,同时提出了房县的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和开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在长江源头地区(以下简称长江源区)的科学考察为亲身经历,论述了地质旅游资源探查的定义,着重阐述了长江源区的基本概况和地质旅游资源特色。在分析源头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源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蛤蟆洞化石群产地的地理特征和当地自然资源的分析 ,探讨了蛤蟆洞洞穴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 ,阐明了如何发掘洞穴旅游资源集知识性、趣味性、科普性、科考性为一体的多层次、多专题旅游活动 ,实现洞穴地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并提出了在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的问题以及特色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带来的是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地质旅游是高端旅游的根基,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项目组通过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恩施州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发现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地质旅游宣传不到位、地质特色不够突出、组织者的缺乏等。如何在今后的开发规划过程中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突出特色、进行差异化产品开发、由专业机构进行组织等手段,可以成为恩施州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瓶颈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对常宁市庙前区域地质旅游资源综合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常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可行性,探讨了解决地质旅游资源保护和申报庙前国家地质公园的对策和措施。认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有助于推动庙前省级地质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有助于庙前地质旅游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也为拓宽衡阳旅游空间、提高衡阳旅游科学品位、打造衡阳旅游南北呼应新格局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大悟县装八寨地区地质遗迹、自然、旅游、人文等资源禀赋条件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根据地理环境、特色地质资源分布以及开发保护要求进行功能分区,初步提出装八寨地质文化村的创建思路与开发构想,旨在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地质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质旅游是一种新兴的高端旅游产品,但近些年各地掀起的申报地质公园热使地质公园旅游开发进入了盲目无序状态并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2006年9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王屋山-黛眉山成为世界地质公园,但2010年7月世界地质公园中评估评审被要求黄牌整改,由此引发的地质公园开发建设问题受到了高度关注。从河南地质公园与地质旅游开发现状着手,选取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为典型案例,分析其地质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探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北山国家地质公园具有重要地学研究价值,是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之一。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公园开发、保护过程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方面进行动态分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公园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为旅游开发、科普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地质公园遗迹保护缺失、地学文化挖掘力度不够等问题日益凸显。在当前旅游发展新形势下,旅游行业进入新时代、地学旅游得到新倡导、乡村振兴提出新思路,迎来新的机遇,也面临地质公园保护与开发矛盾、旅游市场的更新迭代、地质公园的受众群体多元化影响的新挑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在保证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建立健全基础服务设施与管理制度、规范地质公园建设、健全旅游配套设施和景区服务、开发精品地质科普旅游路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助力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一帆 《现代矿业》2020,36(7):20-22
地质文化村作为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和推进地质调查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引发了国内地质界和旅游界对其相关政策理论及实践探索的研究。选取潭头—平甸村为研究对象,提炼其地质遗迹资源禀赋,结合村庄文化特色,确定恰当的主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探讨了地质文化村的旅游资源开发思路。为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西山地区山、水、洞并举,峰、谷、泉、瀑兼备,是发展地质旅游的理想之地。但西山门头沟处的风暴岩等特色地质景观在国内鲜为人知,却受到了许多国外地质专家的重视。本文针对西山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地层特色地质景观,从景点的区域位置、景点描述和成因机理3个方面对风暴岩、核形石带、藻丘、豹皮灰岩特色景点做了详细介绍,并提出景点开发建议。开辟北京西山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地质旅游观赏路线不仅可以保护国家地质资源,也可以提高游客的地质兴趣与素养。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以丹霞地貌为主的地质遗迹资源,分析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旅游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主要包括:理顺管理模式、加强科学研究、增加科教基地、加强人才培训、完善解说系统、大力宣传推介、增强当地居民参与力度及保护意识、创新地质旅游产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大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4.
北京西山地质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市西山地区山、水、洞并举,峰、谷、泉、瀑兼备,是发展地质旅游的理想之地。但西山门头沟处的“风暴岩”等特色地质景观在国内鲜为人知,却受到了许多国外地质专家的重视。本文针对西山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地层特色地质景观,从景点的区域位置、景点描述和成因机理3个方面对风暴岩、核形石带、藻丘、豹皮灰岩特色景点做了详细介绍,并提出景点开发建议。开辟北京西山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地质旅游观赏路线不仅可以保护国家地质资源,也可以提高游客的地质兴趣与素养。  相似文献   

15.
旅游地学是运用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规划学、美学等知识,为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开发与保护工作服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旅游地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在中国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旅游地学的发展促进了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地质公园的建立。旅游地学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其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步乃至先行发展。对旅游地学发展意义,以及其学科专业建设对地学与旅游学发展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在国内外旅游地学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课程开设、教材内容与旅游地学教育层次等方面对目前我国旅游地学学科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旅游地学及其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秦皇岛市旅游地质资源丰富,有地貌旅游资源、基础地质旅游资源、地热地质旅游资源、环境地质旅游资源、矿业旅游资源、水体地质旅游资源、古人类遗址和洞穴堆积7种类型.对其开发应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的前提下,从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道路、餐饮、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时下方兴未艾的乡村游、生态游有机地结合、突出特色等方面着手开发.  相似文献   

17.
周萍 《中国矿业》2003,12(9):70-72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内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十分重视本辖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问题,都强调在对辖区内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旅游业进行科学规划。在实地考察研究之后,笔者对内蒙古多伦县旅游资源特征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对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要点进行了阐述,最后笔者对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 ,人们会更多地选择旅游活动作为娱乐方式 ,因此要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地质公园建设为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渠道 ,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促进了地质公园的建设。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地质公园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都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人们会更多地选择旅游活动作为娱乐方式,因此要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地质公园建设为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渠道,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促进了地质公园的建设。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地质公园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都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定量评价资源枯竭城市矿产资源可持续力与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耦合性对大冶市进行旅游开发、指导大冶市向旅游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在参考相关领域评价体系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大冶市实际情况,构建了大冶市各乡镇矿产资源可持续力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采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大冶市各乡镇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力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运用波士顿理论将大冶市13个乡镇分为"矿产旅游双强区"、"矿产主导区"、"旅游主导区"、"矿产旅游双弱区"4个基本类型。研究表明:大冶市各乡镇矿产资源可持续力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耦合性差异大,在旅游转型中,根据各乡镇耦合类型,提出了"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湖泊旅游开发模式"三种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