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钛变质处理对ZA27合金的组织和热疲劳性能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试样的显微组织和热疲劳裂纹形貌,分析钛的变质机理和合金热疲劳损伤机制.结果表明:经钛变质处理后,ZA27的组织明显细化,初生α-A1相由粗大的树枝晶变为细小的花瓣状枝晶.合金塑性、韧性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提高了其热疲劳性能.当Ti的添...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差示热分析DSC研究了元素Cu、Mg对ZA27合金凝固过程的影响。指出Cu对共晶转变区域有明显影响,它的加入扩大了共晶凝固区域,而Mg则大大降低了共晶转变温度,扩大液固两相区,增加α相的数量,提高α相的稳定性。这对控制合金的组织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3.
Fe元素对ZA27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ZA27合金中添加0.5%~2%的Fe元素,利用金相、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扫描(XRD)、拉伸实验等测试手段,研究Fe含量对ZA27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Fe含量的ZA27合金基体组织均由富铝的α相和富锌的η相组成。Fe元素以FeAl3金属间化合物的形式分布于基体中。随Fe含量增加,FeAl3的含量增多、尺寸增大。FeAl3能阻碍晶界迁移,起到细化枝晶的作用。研究还发现,室温下,随Fe含量增加,ZA27的强度和伸长率均降低;150℃高温下,Fe含量为1.5%左右的ZA27合金抗拉强度达192.75MPa,比未加Fe元素的ZA27合金提高约54.4%,伸长率达15.65%,从而获得兼具高强度和高塑性的高温ZA27合金。  相似文献   

4.
制备Al含量为45%的ZA45Si3Cu合金,以传统ZA27合金为参照对象,研究其显微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合金中Al含量由27%增加到45%,初生α相数量增加且细化,成分偏析现象减弱,合金固溶强化作用增强;Si元素的加入,形成高硬度硅相,凸起的高硬度硅相起支撑、骨架的作用,合金的硬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脱溶转变是金属材料的一种重要固态转变,是时效处理的理论基础。本文阐要阐述了有色金属脱溶转变的序列、方式、性能变化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高韧性锌基合金的成分、性能及耐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ZA27合金的基础上,研究了Al、Cu及微量元素B、Ti对锌基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高强韧锌基耐磨合金-ZA30的成分为:w(Al)=29%-31%,w(Cu)=2.0%-2.5%,w(Mg)=0.01%-0.02%,Zn:余量,B、Ti微量.进行了与ZA27在46#工业齿轮油润滑条件下的耐磨性能的对比试验,并对合金耐磨机理及各元素对合金性能影响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与ZA27相比,ZA30在强度略有提高的基础上,延伸率从3%-6%提高到12.1%-17.3%:ZA30的耐磨性优于ZA27.  相似文献   

7.
根据X—射线和TEM对ZA27合金铸态组织的微观结构研究,发现调幅转变存在。其特征为X射线图谱上出现边带效应,TEM.选区衍射时出现二次衍射斑,调幅转变是沿(111)×(B)晶向优先发生透射电镜组织中有“类织物”组织。调幅转变产物在时效时又易长大并向稳定的α、η组织转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合金化元素Cu、Mg和Ce对ZA27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根据金属型标准试样测试指出:无素Cu、Mg和Ce在ZA27合金中的适宜范围为Cu:0.5~4.0%,Mg:0.0~0.15%,Ce:0.0~0.30%。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合适的ZA27合金成分范围。  相似文献   

9.
锌基ZA27合金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ZA27合金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对ZA27合金的推广应用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喷雾共沉积颗粒增强锌基复合材料的高频内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喷雾共沉积技术在ZA27合金中添加50mg.g-1Si制备了体积分数为10%的石墨、SiC增强锌基复合材料。用声频内耗仪对挤压前后材料的高频内耗行为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30℃时石墨、SiC增强复合材料的阻尼能力较常规铸造ZA27合金分别提高2.90和2.38倍;挤压后两种复合材料内耗值相当接近(约为常规铸造ZA27合金的4.3倍)。在微观组织形貌分析基础上探讨了石墨、SiC颗粒对复合材料内耗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制一种ZA45Si3Cu新型高铝锌基合金。利用金相分析和SEM显微分析等试验手段研究了热处理对ZA45Si3Cu合金冲击性能及摩擦性能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由于合金铝含量较高,组织中α相树枝晶比较发达,在铸态下存在较严重的晶内偏析。固溶时效处理能够有效地消除合金铸态下的非平衡偏析组织,合金的冲击功随着时效温度的增加而增大,摩擦系数随着时效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时效处理使合金的硬度降低。ZA45Si3Cu合金的优选热处理工艺为360℃/6 h固溶处理+260℃/3 h时效处理。  相似文献   

12.
稀土对高铝锌合金抗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结果表明,RE降低ZA—27合金在酸性溶液中的抗蚀性,提高在碱性、中性溶液中的抗蚀性。RE提高ZA—27合金的抗“老化”能力,但仍有“老化”倾向。在加入0.06%RE时,合金的抗蚀性及抗“老化”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13.
用离心铸造方法制备ZA4-1合金铸件,借助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和万能试验机研究Al-5Ti-B细化剂含量对ZA4-1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A4-1合金中加入含量为0.01%~0.04%的Al-5Ti-B细化剂能够有效细化晶粒,随着细化剂含量增加,细化效果下降。本实验中获得Al-5Ti-B细化剂最佳含量为0.02%。当Al-5Ti-B细化剂含量为0.02%时,合金组织出现等轴晶粒,延伸率提高至3%,但抗拉强度降低了28%,在拉伸实验过程中,试件几乎没有出现颈缩现象,而是直接发生脆性解理断裂。相比未加入细化剂的合金,解理面变小,解理台阶增多,出现较多的撕裂岭和裂纹,还出现了部分小的韧窝,提高了合金的塑韧性;当Al-5Ti-B细化剂含量增加到0.04%时,晶粒的大小又有增大的趋势,合金晶粒细化效果降低,抗拉强度有小幅增加,金相显微镜观察到晶界处有较多的共晶组织析出,共晶组织的出现降低了ZA4-1合金的强度,并且出现脆性相富集于晶界处,形成缺陷,使合金的塑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Zn-Al二元相图和ZA12合金的铸态组织,详细叙述了ZA12合金的铸造工艺特点和力学性能及其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通过OM、SEM和XRD对触变成形并经5年自然时效的铸态ZA27合金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经触变成形后的ZA27合金由近球状初生粒子α′相和晶间的二次凝固组织组成。其中α′相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颗粒内部存在"小液池";二是颗粒内部比较均匀,不存在二次凝固组织。晶间的二次凝固组织也以两种形态存在:一是在共晶边缘处形成体积不均的"孔洞"或是"孔洞"串在一起形成的"沟";二是在共晶内部已经分解为层片组织的大"孔洞"。共晶方式主要为离异共晶及其中"蜂窝"状棒状共晶,部分区域出现不规则层片共晶。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纳米力学探针、力学性能测试以及室温摩擦磨损实验研究了Cu–(Fe–C)合金的铸态组织、形变态组织、Fe–C相形貌、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Cu–(Fe–C)合金中弥散分布着微米级和纳米级的Fe–C相,其中微米级的Fe–C相在淬火和回火过程中发生了固态转变,这种固态转变与钢中的马氏体转变和回火转变类似。合金先在850 ℃淬火,然后在200、400和650 ℃回火,Fe–C相由针状马氏体逐渐向颗粒状回火索氏体转变,Fe–C相纳米硬度分别为9.4、8、4.2和3.8 GPa,实现了对强化相硬度的控制。室温摩擦磨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升高,合金的磨损机制逐渐由犁削向黏着磨损和大塑性变形转变,导致合金的耐磨损性能降低。这一结论可以为通过Fe–C相的固态转变的方法调控Cu–(Fe–C)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ZA40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添加不同含量的Mn来研究Mn元素对ZA40合金微观组织、硬度以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只需加入微量的Mn,合金组织的基体晶粒就会得到明显的细化,富锰硬质点在组织中呈点状和颗粒状分布。当Mn含量达到0.75%时,合金中开始有富锰相出现;此后,如果继续加大Mn含量,富锰相开始聚集并呈条状和块状集中于晶界;当Mn含量达到1.5%时,富锰相呈片状组织贯穿晶界。在0~0.75%范围内,合金硬度随着Mn元素含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但是,当Mn元素含量超过1.0%之后,增加Mn元素含量对合金硬度的影响就变得不明显了。此外,在合金中加入少量的Mn元素即可显著地提高其耐磨性。当Mn含量为1.0%时,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新一代低合金高强结构钢发展过程中可焊接性及接头性能的重要性。焊接接头性能的优劣取决于接头的微观组织。焊接接头微观组织是在焊接凝固以及随后的固态相变过程中生成的,组织种类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焊缝金属中微合金元素的影响非常大。综述了微合金元素Ti,V,Ni,Cr,Nb,B,稀土等对低合金高强钢焊缝及热影响区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着重论述了针状铁素体形成过程中上述微合金元素及一些非金属夹杂物的作用机制与影响途径,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铈元素对亚共析钢固态转变点和转变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引言关于稀土元素在液态钢中的行为,对夹杂物形态、凝固组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已多有研究。本试验关于铈元素对钢固态转变点和转变产物的研究补充了以往工作的薄弱环节。研究铈元素对钢固态转变点和转变产物的影响对指导在钢中更合理地应用稀土,更有效地改善材料性能有着直接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电解腐蚀方法显示锑铜合金组织中富锑脱溶相,通过X射线能谱仪和扫描电镜鉴别分析了脱溶颗粒及其形状大小和分布,讨论了锑对合金性能影响的机理。研究表明,含适量锑的铜合金经忧型,使锑以脱溶相析出并呈细小均匀弥散分布,其综合性能良好,可作为高强度高导电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