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塔城盆地勘探程度较低,主力生油层及勘探目的层资源潜力认识不足,制约了油气勘探步伐。本次研究通过在塔城盆地周缘开展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测试分析工作,并通过生烃模拟手段,整体评价了该区烃源岩特征和勘探潜力。研究表明:塔城盆地发育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3套烃源岩,其中石炭系为盆地主要烃源岩发育层段,泥盆系及二叠系为次要烃源岩发育层段;烃源岩演化特征表明地质历史时期已经发生过生排烃,石炭系、二叠系和第三系成藏组合中可能存在古油藏和次生油气藏,综合评价认为塔城盆地应该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高邮凹陷许庄地区泰州组构造、沉积及烃源岩演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总结了泰州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建立了泰州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泰二段有效烃源岩控制了油气藏平面分布范围,区域主干断裂控制了油气富集区带,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纵向分布。许庄地区泰州组油气有三种成藏模式:第一种是储层侧向运移、反向正断层封堵形成的成藏模式;第二种是控凹大断层垂向油源沟通、小型构造或岩性圈闭控制形成的成藏模式;第三种是储层侧向运移和断层垂向沟通组合控制油气疏导,在断块、鼻状构造圈闭区带形成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禹城地区是临清坳陷东部最具潜力生油洼陷,在讨论勘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综合分析了禹城地区古近系烃源岩成烃特点、油气运移方向和成藏条件。指出沙三段是禹城地区最主要的烃源岩,油气主要向南运移,南部陡坡带的岩性、砂砾岩体和古潜山油藏是禹城地区近期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构造区在地质历史上经历多次强烈构造运动,区内发育有多套烃源岩和多套生储盖组合,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多次的生排烃和多期成藏,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通过综合分析狮子沟地区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以及运移等成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结合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建立了多烃源岩供给、两期成藏的油气成藏模式,厘清了本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储层、油源断层、喜山运动中晚期活动以及流体动力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三塘湖盆地马郎凹陷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油藏的形成条件,阐明了制约油藏经济有效开发的根本原因。油藏具有良好的烃源岩基础,发育广泛的区域盖层和较好输导体系,制约其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因素是储层的质量和油气运聚环节。储层主要以细砂岩为主,孔隙充填的薄膜状产出的泥质杂基进一步影响了储层的物性;晚燕山期构造抬升运动,一方面形成了油藏低压的特征,另一方面促使油气沿着多期活动的断层与不整合面在断层附近物性较好的鼻状构造带中聚集成藏,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的同期性,多少会影响油藏发育的质量。发育较差的储层和与构造抬升运动同期成藏的历史是西山窑组大型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难以经济有效开发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禹城地区是临清坳陷东部最具潜力生油洼陷,在讨论勘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综合分析了禹城地区古近系烃源岩成烃特点、油气运移方向和成藏条件.指出沙三段是禹城地区最主要的烃源岩,油气主要向南运移,南部陡坡带的岩性、砂砾岩体和古潜山油藏是禹城地区近期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松辽盆地肇源南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特征分析,认为该区油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和岩性油藏2种类型,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4种因素:地层超压——油气运移的原动力;断层和渗透性砂体——油气运移通道;河道砂体——油气聚集的载体;有效圈闭——油气聚集成藏的关键。以上认识明确了研究区下步勘探方向,并已在指导勘探实践中取得较好成果。  相似文献   

8.
陈官庄地区沙四下红层沉积及成藏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官庄地区沙四下亚段的勘探及认识程度非常低,尤其对红层沉积体系、储层分布及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油藏分布规律的认识尚不明确.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沉积体系和成藏主控因素的深入研究认为,陈官庄地区沙四下亚段红层为物源来自广饶凸起的冲积扇沉积,储层物性较好.红层主要形成2种油气运移模式,油气成藏受控于构造背景、断层、储层分布及断层封堵4方面的综合因素,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本区构造、构造一岩性2种油气藏.通过研究分析,指出了研究区不同类型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哈尔温油田萨尔图油层的油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认为研究区萨尔图油层油气主要来自于下伏青一段烃源岩,依靠油源断裂垂向或侧向运移至三角洲前缘砂体中富集成藏,油水关系复杂.构造、断层和砂体有机匹配,在凹陷低部位形成岩性透镜体油藏、在斜坡带形成断层(构造)—岩性油藏、在构造高部位形成岩性—构造或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搞清博乐盆地石炭系地层“涌水携气”现象与页岩气成藏模式,根据录井数据分析和现场岩芯观察,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烃源岩地化特征、含气性特征、地层压力特征对该现象成因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博乐盆地页岩气气藏聚集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在博乐盆地页岩气具有裂缝型和原地型2种成藏模式,其中裂缝型成藏的页岩气主要来源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烃源岩生烃,通过开启性断层和裂隙的沟通运移而来,而自身TOC含量一般较低,气藏中以游离气为主,“涌水携气”现象是裂缝型气藏的具体表现。原地型成藏是在盆地中心附近由于烃源岩本身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生成的页岩气未发生明显运移在原地自生自储,TOC含量控制气藏分布与规模。综合分析2种模式来看,裂缝型气藏模式具有成本低、勘探难度较小,易于实施等优势,是博乐盆地页岩气下一步勘探寻找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的油气成藏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通过成藏要素及其特征、成藏要素空间配置关系、油气成藏机理等多项研究,总结了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油气成藏的3个主要要素,即成藏期古构造、烃源岩和储层。齐家地区长期受西北高、东南低古构造格局控制,物源主要为北部物源影响,青二三段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东南部,且深部优于浅部;高台子油层储层北部相对较厚,而物性特征则浅部优于深部。油气成藏主要受3个要素成藏期空间配置:受先致密后成藏、压实及胶结等成岩作用影响,以及油源供给程度等多因素的影响,油气主要分布于储层物性较好、多油源汇聚古凹陷周边斜坡带;同时,运移输导量越大、砂地比越低、盖层越发育,越有利于形成纯油区;另外,活动断裂可作为油气垂向输导运移的通道,开启断裂附近油柱高度高,油水界面上移,导致上部储层油水关系复杂。  相似文献   

12.
李静逸 《西部探矿工程》2012,24(5):75-77,79
通过对永安镇油田永12断块油藏这一勘探成熟区断裂体系和砂岩展布分析为基础,着重研究了该油藏输导体系的组合关系,并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和烃源岩资料分析了具有输导体系特征的油藏成藏模式,得出了永12断块沙三上亚段和沙二段砂体是较为理想的输导体系组合,其四级小断层对油气的运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永12断块砂泥互层接触,反向断层与砂泥岩薄互层匹配较好,利于横向的砂泥岩对接;来自民丰洼陷沙三下及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油气向永12断块构造高部位大规模运移形的过程中,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的方式沿着断裂、砂体运移等结论。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沉积时期构造活动频繁和油气成藏期次复杂的情况,采用呼和湖凹陷南屯组烃源岩生排烃史法、伊利石测年法及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等综合分析了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明确了研究区南屯组油气藏形成时期主要为距今110Ma~120Ma,主要发生在伊敏组沉积中期至晚期。油气藏形成时期的确定,对呼和湖凹陷南屯组的油气勘探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宣玥 《中州煤炭》2024,(3):144-154
西湖凹陷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为明确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南部区带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对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的构造背景、沉积特征、烃源岩条件和储层性质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南部不同区带油气分布特征,总结了油气富集的分布规律以及差异成藏的主控因素,建立了成藏模式。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南部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早期通源断裂与砂体耦合及晚期保存条件,并根据储盖组合及油气分布规律划分为平湖组、花港组、龙井组3个成藏组合,其中花港组是主要的成藏层系,花港组具备发育岩性体的沉积环境,具有岩性、地层圈闭形成条件;烃源岩持续生烃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源,深层—超深层砂岩储集性能依然保持较好,在3 900~3 700 m低渗储层广泛发育,有利沉积相带叠合次生溶蚀控制优质储层分布,油气充注与圈闭的形成时间配置关系好。研究结果对于西湖凹陷的持续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上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勘探领域,迄今为止发现了多个与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相关的原生油气藏,展示了该领域良好的勘探前景。由于东部渤海湾盆地及南华北地区古生界遭受了强烈的造山运动改造,油气成藏条件异常复杂,该领域持续增储上产面临与生烃成藏、资源潜力相关的一系列关键地质问题与技术难题。立足渤海湾盆地北部,以煤系烃源岩精细地质评价、多层系油气充注成藏过程及残留盆地原生油气藏勘探评价技术研发为重点,重新认识渤海湾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油气藏地质特征,评价勘探潜力。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既生气又生油,尤其是太原组更利于煤中富氢组分形成和保存;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证实太原组煤系烃源岩更早进入生油门限和生气门限,具有更好的生油和生气潜力;生烃范围比原有认识扩大,黄骅坳陷大港探区石炭—二叠系总生气量达56.17万亿m3,生油总量20.63亿t,提升了潜山内幕油气藏勘探潜力。基于油气藏解剖与油气充注物理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潜山多元内幕油气差异富集模式,提出靠近输导通道附近的优势厚层储集体、断层转折部位、低角度逆冲断裂输导体是潜山内幕油气藏优势运聚区,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6.
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断裂活动时间长且多期次叠加,对油气成藏作用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生长指数剖面法、典型剖面伸展(压缩)率法、构造平衡剖面法3种方法联合,研究了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断裂的发育特征、活动时期及其油气成藏意义。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断裂主要发育早期逆冲断层、晚期逆冲断层和长期活动断层3种类型; 断裂活动时期有5期,分别为古近纪(E)、新近纪吉迪克组沉积期(N1j)、康村组沉积期(N1k)、库车组沉积期(N2k)、第四纪(Q),其中N1j、N1k、N2k为断裂活动的关键时期; 断裂活动会导致克孜勒努尔组(J2kz)烃源岩沉积厚度变大,有利于构造、岩性等多类型圈闭的形成; 断裂活动期(N1j、N1k、N2k)与烃源岩的主生排烃期(E、N1j、N1k、N2k)匹配关系良好; 断裂活动有利于依南2和吐东2油气藏的生成和聚集,也会使依南4井和依深4井油气逸散,导致成藏保存条件被破坏。研究结果对分析该区油气藏成藏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盆缘超剥带成藏规律分析——以坨154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北断层上升盘二台阶坨154块稠油油藏与郑家一王庄地区地层—岩性油藏同处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盆缘超剥带,通过对两个构造带成藏条件的对比分析,同时对坨154块自身成藏特点进行分析,明确了坨154块的成藏规律,认为坨154块馆陶组、沙三上的成藏关键是断层切割砂体形成构造—岩性油藏;通过地化指标对胜北断层上下盘油气的运移分析,认为坨154块稠油油藏的油源来自北部洼陷带,胜北断层以及坨154决的次级断层对油气运移提供了输导作用;通过综合分析该区构造及储盖特征,认为构造位置控制了油气藏的类型及油气的富集程度;有效输导体系及优势运移通道是该区油气藏成藏的关键;断层不仅切割砂体形成断块圈闭,起到控藏的作用,并且可沟通油源形成油气运移通道.通过以上分析初步认识了坨154块油气聚集的潜力和规模并可指导坨154块下步的滚动勘探.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北缘哈拉阿拉特山哈深2井在老山上获得10.08 m~3/d的工业油流,揭示了该区重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对该井油气来源、充注期次等的分析认为:哈深2井油藏为成熟的中质油、干气混杂,来源于哈拉阿拉特山下部深埋的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油气成藏时期为哈拉阿拉特山主体形成之后,侏罗纪时期烃源岩深埋达到高成熟,早期断层活化与后期新形成的断层联合输导,并在有利储层中聚集。  相似文献   

19.
齐家北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泰康隆起带-龙虎泡大安阶地-齐家凹陷北段,高台子油层最为该区的主力产油层,是常规油进一步挖潜增储的有利勘探领域。通过对研究区构造精细解释,沉积研究及砂体预测,油藏精细解剖,油水分布研究,进而对齐家北地区高台子油层常规油油气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油气来自高台子油层原油主要来自青一、二段烃源岩,油藏类型向斜区多为岩性油藏且主要发育在中南部,东西两侧斜坡多以断层—岩性、微幅度构造—岩性复合油藏为主。有效源岩控制高台子油层油气主要分布范围;断裂、构造的发育程度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下步的有利勘探目标是凹陷区的岩性油藏带寻找局部富油的岩性圈闭;在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带内寻找受断层遮挡的岩性圈闭以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勘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通过对该地区深层营城组、沙河子组及火石岭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热演化程度较高,生烃潜力大。其中沙河子组烃源岩质量最好,为该地区主力生烃源岩。同时总结前期勘探成果,对烃源岩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于该地区油气勘探和资源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