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宇红  张学文 《规划师》2007,23(5):9-12
目前,中国城市居住社区空间建设处于复杂的背景环境中,且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居住空间片面、狭隘的理解,形成的一套实践模式也产生羁绊.在此情况下,社区空间营造应以土地使用为基础,以居住与休憩为核心,以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建筑形态及其组合的引导与管理为内容,以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为对象进行各方面规划.  相似文献   

2.
《门窗》2017,(2)
从老年人身体机能、心里特点、行为习惯三方面对居住空间环境的需求出发,探讨室外环境和居住建筑的"适老性"因素,以期为居住空间环境"适老性"改造及规划方案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陈蓓 《四川建材》2015,(2):95-96,99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居家养老是老百姓们普遍接受的养老方式,这使得社区养老成为现今主要发展方向。如何创造出适宜于老年人生活的建筑空间是养老地产发展中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对现今老年人居住的建筑空间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东方太阳城的分析来探索适老性的建筑空间。  相似文献   

4.
韦艺 《建材与装饰》2013,(37):40-4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欲望日益强烈,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严格,尤其是在居住空间的要求上。从使用功能上来分析,居住空间主要指供人们日常起居生活的使用空间,例如卧室、客厅等。以往,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等的制约,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要求基本停留于简单功能的发挥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现代建筑居住空间的要求逐渐由功能层面提升至人性化、科学化以及技术化等层面。由此,作为居住空间建设施工指南的设计环节也应当充分意识到这一转变,科学地进行现代建筑居住空间的设计,满足群众日益变化的需求。本文针对现代建筑居住空间设计为核心进行论述,分别从功能化、人性化、科学化、技术化等四个层面分析如何做好现代建筑居住空间的设计,供类似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5.
濮阳焯 《门窗》2013,(7):308+3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住宅建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居住空间层次的设计是居住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建筑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对记住建筑的空间层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城市既有社区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需对既有社区进行绿色化综合改造。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深圳市大量既有居住社区的居民满意度,发现深圳市居民满意度总体一般,不同年代建成的社区的居民满意度也有差异,指出人均公共开放空间、社区功能配套是应重点关注的改造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社区邻里交流空间可提供邻里交流平台、激发社区活力,凝结生命共同体,组成多层次的共享空间,更是将社会交往关系和邻里情感关系维系在一定范围内的基础。在社区环境中,邻里交流是社区居民发生社交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从传统的熟人社会转型到新式的、平等的、单纯的社会关系的重要一环,邻里交流空间则成为邻里关系从陌生到熟络再到相互认知的纽带。然而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从以往低矮民居到高层建筑过渡后,邻里关系生疏、漠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在一些高层住宅社区,只有道路、没有交流空间的设计,使传统邻里关系的"远亲不如近邻"发展到邻里间"形同陌路",邻里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打破了传统与人情味。然而在当前,人们除了物质条件的改善需求,更需要精神上的交流,如果居住社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三个时期.与此同时,那些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计划经济时代建成的老工厂已经慢慢被时代所淘汰,由老工厂所形成的职工社区烙上了时间的记忆和历史的烙印.社区环境被破坏、建筑功能老化等一系列问题使老职工社区面临着"被拆除""被推倒再次开发",还是"保存现状"的选择.文章从社区适宜性的角度出发,对老工厂职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赋予社区新的生命,发挥能效性延续社区活力,满足现在人们对居住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安徽建筑》2020,(1):42-44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区的居住空间如何适应各类人群的需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普遍存在且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为了使社区居住空间更好的满足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普通人的生活,通用设计就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被广泛运用。文章先是介绍了通用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在从老年人对社区居住空间的需求着手,分析通用设计在老年社区居住空间的可行性,最后阐明通用设计理念下的老年社区居住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10.
据《广州建筑》 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居住建筑的发展也慢慢地从原来单纯居住功能的居住建筑设计发展到如今的复合型功能居住建筑设计。建筑师们在设计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建筑中常常因地制宜,根据设计规范及人们生活的需要,适当地添加一些辅助的功能,比如超市、餐厅、会所与停车库等。  相似文献   

11.
郊野尘梦     
《新建筑》2019,(Z1)
正基于对城市青年居住问题的关注,设计旨在创造一个有温度的社区。本次设计的建筑有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又有极强的个性特征,展现材料本源之美。设计者将共享空间以阶梯的形式完全贯通在整个建筑之中,打通视野的同时也增强了纵向空间的交流。居住模块之间也融入了共享空间,让居住空间不仅仅是居住空间,更是一个共享的微型社区,年轻人在这里可以充分表达和交流,缓解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融入梦想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2.
融创精彩天地的建筑设计始于百废待兴的居住社区与杂乱无章的场地之中。设计团队通过详实的现场调研与需求分析,以"社区与社群营造"为设计的核心切入点,在城市空间层面补齐社区功能配套的缺口;在场所与空间层面以"负空间"设计带动整体空间品质的提升;在建筑本体层面去除公建化的整体压迫感,打造柔软亲人的建筑感受,以点带面实现周边社区更新与振兴。  相似文献   

13.
《新建筑》2019,(Z1)
正梦工坊的居住模块与建筑实现装配化生产,居住模块连入自动驾驶技术进行行驶操作。建筑内不是唯一的居住地,居住模块通过可接驳式连接与建筑联通。建筑不再需要围护结构转变为停靠居住模块的综合服务器。悬空开放式的社区首层将同时成为住宅大堂、公园及未来的地铁站点,既是交通枢纽,也是将自然带进社区日常、并为社区提供邻里互动的场所。方案中设计了许多公共空间,满足年轻人自我放空、结识新朋友、与同伴室友相互沟通的需求,彼此关怀、建立新的联系。在建筑的楼顶加入了蔬菜植物园,运用手机App远程操控属于自己的"田园"生活,并保持个性,结交新的伙伴,在理想的色彩下生活。  相似文献   

14.
黄瓴  丁舒欣 《室内设计》2013,28(2):80-85
城市空间文化景观作为城市发 展的文化资本日益受到重视。社区是城市 空间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老百姓日常生 活的基本载体。社区空间文化景观可视 为城市空间文化景观的一种类别。文章 通过梳理社区空间文化资源,分析了社 区居民日常出行与活动特点,结合重庆市 的空间地形、地貌与气候等特征,提出老 旧居住社区空间文化景观的基本概念、 构成要素与结构特征,并以嘉陵桥西村 为例,探讨了重庆老旧居住社区空间文化 景观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倪强平 《安徽建筑》2002,9(1):12-12
当今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往往是千篇一律和毫无特色,特别是一些旧城改造项目,忽视传统街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凝聚力,导致人们归属感的模糊,安全感的降低,以及对自身所居住环境的冷漠.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解决"住"问题上的态度也在不断的变化,由最初单纯概念中"住"转向注重室内环境,进而转到注重居住区域环境,直至对"社区文化"、"社会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曹莉  林伟鹏 《四川建筑》2005,25(1):11-12
居住社区的外部空间是人们对社区环境的第一认识。基于可持续发展和人文精神背景下的现代居住社区的规划建设,提出居住社区外部空间整体营造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正在传统北京胡同院落的局促空间中,"微胡同"项目以35m~2的主体建筑面积,进行了极小尺度的居住实验。设计将庭院回归到流线组织的重心,通过将活动空间引入到建筑内部庭院,来创造与城市文脉的直接联系。庭院不仅提升了内部空气与光线的流动,也联结着形式多样的方形体量及面向城市的门廊。这个灵活的城市居住空间成为位于较私密生活空间与具城市性的街道间的过渡空间,同时也成为可供"微胡同"居民及社区邻居共同使用的半公共空间。"微胡同"建筑主体是由墨汁混凝土现场浇筑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走向空中"。檐廊空间可以有效改善人们的地面居住体验和解决建筑与现代化的矛盾,文章结合实例,论述了传统檐廊空间在当代竖向集合住宅中的应用,提高了传统檐廊空间在当代建筑行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陈国燕 《城市住宅》2021,28(7):169-170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加速,人们对城市住宅的品质也提出更高要求,从居住品质、环境和功能性等方面全面考量是否符合自己的居住条件.节能成为提高住宅品质和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对居住建筑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满足人们对住宅功能性和环保性的需求.阐述居住建筑空间节能设计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城市居住建筑设计中存在的节能问题,并探讨具体节能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山东建材》2013,(5):16
人们通常把地表以下看成是实体,但也可将其看作为一种待开发的空间。人们在地面获取建筑空间的方式是"围合",在地下则可以通过"挖掘"形成居住与生活空间;因此,地下也是空间,是土地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