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译界对于其可译性的争论由来已久。诗歌可译性是相对的,其争论的实质是译者对诗歌中需要翻译和能够翻译的要素有不同的理解,即权衡诗歌的内容、形式等。任何译者在翻译诗歌过程中均会由于各种原因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2.
在诗歌翻译中,译文会因为译者的不同在风格上表现出差异.然而,译文的质量不外乎经受形美、音美和意美的考量.译者应从本国读者的文化背景上结合时代的脉搏来进行“再创造”,做到形式、音律和意蕴的完美统一.歌德的诗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之八)的四种中文译本各有特色,均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三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由于原语和译语的巨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诗歌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常为译者设置藩篱.诗歌的韵律、节奏等方面的形式美会因译者重视意象意境方面的特点而忽视.从接受美学出发,通过分析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及期待视野变化所带来的审美距离——影响读者审美体验的重要指标,结合孟浩然《岁暮终南山》的六种译本,揭示审美距离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于同一首诗,译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叙述和人称视角来翻译,常常会引起诗歌意境的微妙变化,使读者产生差异性的阅读体验和意境联想,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而不当的人称视角则有可能导致诗歌意思的误读。选取《红楼梦》中经典诗词的不同翻译版本为研究对象,论述了不同叙述视角对诗词内容和意境传达的差异,以期对选取恰当的翻译视角的效果及方法研究做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的集中载体,中外译者都对古典诗歌进行研究并产生了丰富的译作,但是翻译研究开始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实质上是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比和传播。从文化翻译的角度解读了古典诗歌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丢失和话语丧失问题,提出要从文化战略的高度从事诗歌翻译和文化传播,构建中国译者为主体,国外译者为辅助的翻译队伍。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如何让这颗明珠在全球化的今天散发出更大的魅力,一直是译界关注的话题.但由于历史文化、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译者很难再现原诗作的意思,形式和意境.本文拟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诗歌翻译的难点,以期从语言文化的层面来探索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7.
以许渊冲的"三美""三化"与"三之"理论为切入点,就七位译者对意象派诗歌经典之作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的七种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诗歌翻译存在的困难,认为"三美""三化"与"三之"理论能使诗歌翻译在达意的基础上做到传情而使诗歌翻译至真至美.  相似文献   

8.
古诗翻译是文学翻译中较难的一项工程.译者必须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创造性的翻译技巧,对诗歌进行形式和意义的变通,要在充分发掘原作的内涵上通过美的形式传达美的感受,让读者在欣赏译文时犹如身临其境.通过运用创造性的翻译技巧进行古诗词翻译,可达到译文和原文在意境、文化背景和情感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英译《元曲一百五十首》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较大规模的元散曲英译本,是辜正坤教授在其诗歌鉴赏五象论指导下的翻译力作。通过解读《元曲一百五十首》英译本了解本书译者的诗歌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进而感受元曲翻译中视、音、义、事、味五象共融的翻译实效,由此来探讨辜先生在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揣度中寻求到的平衡,及其对于诗歌翻译理论与元曲翻译实践之间的互补互构。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数百首诗歌在这一经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诗歌中大量出现的"花"隐喻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红楼梦》诗歌中"花"这一实体隐喻及译文进行解读,对比了原作者在构建"花"隐喻与译者在翻译这些隐喻时的认知整合过程,从而发现译者受翻译目的和语言文化的影响在解读和翻译隐喻时存在些许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化意象是文学翻译的一个基本单位.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往往需要保留文化意象以保持原作的异域风格和艺术特色,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芙享受.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心理的差异,文化意象不可避免地被遗失、被改变和被重构.在诗歌、小说的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动态对应反映出译者的主体操控.  相似文献   

12.
意境对诗歌的重要性早已为文学理论家所强调,但如何在译文中实现对源语文本意境的重构一直是困扰诗歌翻译的未解难题。研究认为,成功的翻译必须经由阅读的不同境界,突破诗歌的语言层面,以译者的个人经验和世界知识对原作意境进行反复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发挥目的语优势,实现对原诗意境的重构。  相似文献   

13.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古诗英译涉及古代汉语和英语两种差别迥异的语言文化,是各种翻译理论的试金石.汉语古诗音、形、意密切结合,尤其适合诗意的传达,其“意合”特征决定了诗歌解读的多元性,而这恰恰是诗歌的区别性特征之一.译者需要力求避免对古诗的单一性解读,用英语的形合特征取代汉语的意合特征,或者一味移植汉语的意合特征;应该采取创造性的翻译策略,适度倾向原文意合特征,激发译文读者对原诗的多重解读.  相似文献   

14.
传统理论认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当努力成为一个隐形人.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和《爱玛》的两个汉译本分别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在文学翻译中应当提倡译者风格的结论.此外,读者也将从具有不同风格的译者所翻译的文学作品中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5.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三十多年前就曾指出:"翻译的真正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人们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研究译者所 处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 就是以全面细致的理论去研究并引导译者的活动, 从而不断完善翻译理论的内容,增强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通过<译者的任务>一文引发对当代译者的翻译要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取向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不同的译者,由于文化取向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往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在其翻译中分别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和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源语文化特色和传播源语文化遗产方面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唐诗中含有丰富的佩饰文化描写。本文分析唐诗中配饰物品的外延与内涵特征,并以中国译者许渊冲与美国译者哈里斯的唐诗译本为例,比较两位译者对待唐诗配饰文化的翻译方法与文化倾向。文章认为,许渊冲译本灵活使用了直译、意译与零翻译的方法,译文表达总体上更贴近目标语文化规范,对唐诗中配饰文化的传播建立在不影响诗歌整体意义和诗学美感的基础之上;哈里斯译本则主要采用直译的方法,表现出贴近源语文化规范的显著倾向,对于唐诗中的配饰文化有更直接细致的刻画。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差异源于各自翻译语境的制约,其译本促进了不同阶段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语境研究的深入与完善,各层次及各视角的语境研究也有着相应发展,情绪语境便为其中之一。诗歌中的动美、静美以及动静结合之美都无一不体现着诗人或悲或喜或怨或怒的情感,这样的情绪语境在诗歌翻译中的转换会使得诗歌的审美境界在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之下得到转换与延续。  相似文献   

19.
以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为指导原则,对孙礼中和胡南平翻译英国作家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洞察不同的译者对原著中几个细节的不同解读,考察比较不同译者的翻译得失,以期对名著翻译获得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对高尔夫英语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高尔夫英语翻译中的发挥,指出在高尔夫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受到译者的翻译目的的制约,而翻译目的又直接影响了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另外,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译者在进行高尔夫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在准确翻译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