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水质在线监测被越来越多用于辅助管网健康诊断。为研究水质在线监测技术在排水系统中的应用,采用基于新型量子点光谱传感技术的水质原位在线监测技术,在长江经济带芜湖市D污水处理厂上游管网系统,开展了外水入渗、管网错混接、雨污混接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研究工作共识别出导致污水处理厂进厂水质低的2个重点区域,通过对重点区域的污水管网精细化监测,定位并现场核实了外水入渗来源和雨污混接位置。研究表明:通过管网水质数据或水质与流量、降雨等数据联合分析,该新型原位水质在线监测技术能够在管网排查以及本底浓度特征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厂网提质增效和减少溢流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2.
以山西太原汾河水库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地表水源水质特征,通过构建地表水源预警框架,以水源在线监测技术为前提,建立了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并研发原水水质在线监测及远传软件,实现了水源水质的远程预警和突发应急调度,为地表水源突发污染应急控制预警提供决策依据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水质在线自动检测系统是一套以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测量技术、现代传感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通信网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在线自动检测系统。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自动在线监测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水质实验室监测也逐渐被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所替代。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的运用,使整个监测流程自动完成,实现了“有人值班,无人值守”,大大提高了水质监测的效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4.
唐伟  ;周涛  ;李世民 《治淮》2014,(10):22-23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是由取样、预处理、分析到数据处理及存贮组成的完整系统,各部分协调工作,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我国水质在线监测技术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近几年工业、生活污水排放对水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水污染治理。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在水污染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对污染源迅速控制,并对水质污染进行及时预报。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利》2010,(6):69-70
<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是以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现代自动监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通信网络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系统完全实现水样的自动采集和预处理、水质分析  相似文献   

6.
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及具体的运用策略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源头控制和污染防治、水资源管理、水质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以及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阐述,揭示了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在提高水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高压电气设备绝缘在线监测技术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对高压电气设备绝缘在线监测技术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阐述。简单介绍了绝缘在线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及功能特点等,并提出了在线监测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获取科学合理的水质监测数据,在水质监测中开始应用自动监测系统。自动监测系统由电极法水质自动监测仪、现地控制管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及数据中心站组成,主要是对水样中常规物理与化学指标进行实时监测。阐述电极法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在南宁水文站实际环境中的应用,并就日常监测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水质自动监测仪所监测到的河流水质资料是相对可靠的。通过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对河流水质变化做到实时监控;在水体发生异常变化时,系统可自动报警,达到预警预报的目的;在线系统可同时提供各个时段的水质变化趋势图,以便进行流域水环境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贡湖水质自动站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贡湖水质自动站是太湖局建设的第一座水质监测站。介绍了自动站的构成和工作流程,并对自动站采用的水质监测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自动站自运行以来,能提供实时水质信息,及时反映水质变化过程,为相关行业建设水质自动站及类似技术应用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多参数水质在线监管系统是一套由多参数水质监测装置和水质信息管理软件组成的低成本水质实时监管系统,主要功能是实时在线监测电导率、PH值、浊度、溶氧、余氯和水温参数,多参数采集信息经无线传输到水质信息管理软件,并由管理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预警、查询和显示。及时反应水质的变化过程,为各组部门分析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河水质监测实验室自动化改造建设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水质监测实验室自动化改造建设采取引进、吸收、消化、提高和自行开发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遵循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 ,以实现系统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改造建设完成后 ,实验室的管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监控系统将实现自动化 ,实现三者的有机协调 ,实验室的人、财、物做到最优组合 ,避免运行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 ,提高水质信息的时效性 ,增强水质监测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水体水质自动监测与评价系统以现代水质监测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载体,通过建立水质自动连续监测站、网络综合数据库、评价分析软件、预测模型、网络发布系统,来记录、查询、评价各类水体水环境监测结果,根据其变化情况分析水质变化规律,预测其趋势,并直观地反映在图形上,为上级领导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星云湖和深圳茅洲河为例,利用无人机高光谱成像仪获取研究区高光谱影像的同时对地面水质参数进行采样,构建水质参数的最佳双波段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叶绿素a的模型精度最高(R2=0.99,RPD=7.55),其次是悬浮物(R2=0.95,RPD=4.86),总氮(R2=0.88,RPD=2.04)和总磷(R2=0.86,RPD=1.93),最低是浊度(R2=0.60,RPD=1.65)。无人机高光谱成像技术为城市河流、湖泊的水质监测提供了全新的数据来源和技术手段,同时也为湖泊、河流的水环境保护及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代表垂线法具有提升水文监测技术手段和防汛测报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通航河道监测效率,简化测验方法等特点。通过从流速仪精测法实测流量中筛选出代表垂线,对实测垂线平均流速与实际断面平均流速进行横向比较,经过误差分析,确定垂线的平均断面流速和实测断面平均流速之间相关关系。经数据检验后,结果满足《水文资料整编规范》标准要求。代表垂线法可以提高流量测验效率,缩短在中高水期间通航河道流量监测时间,实现流量实时监测,为防汛救灾指挥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水情信息。  相似文献   

15.
杨旭光  夏凡  左涛 《人民长江》2012,43(12):99-102
水质自动监测站能够连续获取大量的在线监测数据,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国内一些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站点的选择、采水系统的设置、水样预处理、水质监测参数的选择以及运行管理等。针对相应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可为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结合广西地区饮用水源保护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可视化远程监控系统可实现无人值守在线可靠监 控, 主要用于水源地现场可视化反馈并协助执法人员对水源地进行有效的监管保护, 获取各种周围环境信息, 并通 过执行器进行遥控。终端装置采用 STM32F103RBT6 单片机控制, 并通过 GPRS 网络接入局域网与联网的 PC 主 机进行网络通信, 配有 OV2640 摄像头与各种传感器以获取现场图片与各种参数。该设计在满足应用要求的情况 下, 尽可能降低设备成本。通过对传统监控方案改进, 新方案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全国水质监测规划概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李怡庭 《中国水利》2003,(14):11-13
水质监测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水质监测提供的水质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加上新《水法》的颁布实施,对水质监测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需要水质监测超前发展,而水质监测规划是推进水质监测事业持续发展的依据。通过对水质监测站网、能力建设、技术体系等方面的规划,预计2010年将实现站点优化布局,实现水质自动监测。  相似文献   

18.
赵继宗 《中国水利》2012,(15):28-29
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是提高水资源动态管理的有效方式,为水资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针对甘肃省水功能区监管能力薄弱、水资源监测信息滞后、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能力不足等水资源监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节水型社会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权制度和水资源信息系统的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思路,从而为区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和配置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拱坝工程项目在传统二维设计模式下存在设计变更繁复,返工修图工作量大,设计意图表达不明确以及监测信息管理工作内容繁重、效率低下等问题,以某拱坝工程为例,重点研究了利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优化拱坝设计与运行管理的方法。介绍了基于Revit的拱坝及其附属结构参数化BIM模型的构建;利用已建成的拱坝参数化模型探索了其在枢纽布置、施工图生成以及工程量概算方面的应用;并在监测仪器3D模型上添加时间轴,利用色彩变化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可视化。研究表明,基于BIM技术的三维设计模式避免了重复返工,大大提高了设计的质量与效率;BIM技术的信息化、可视化特点也使得监测信息的管理与展现更加清晰直观。BIM技术在该拱坝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可为同类水利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