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乐宋家坡铜矿位于云南省景谷县西北部,地处兰坪—思茅褶皱系内子马—景谷复式向斜西侧,成矿条件良好。矿床已发现的Ⅰ、Ⅱ、Ⅲ3个矿化层赋存于中三叠统宋家坡组地层中,容矿岩石主要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T_2s~2λ)、晶屑凝灰岩(T_2s~1λ),钾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硅—千枚岩化等围岩蚀变与矿化关系密切。结合区域成矿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及相关工作成果,发现矿(化)体严格受控于地层岩性、断裂及劈理化构造带,早期形成透镜状、似层状矿体,后期构造活动致使局部矿段叠加富化为次生淋滤富铜矿体,矿床属于火山—次火山交代为主的次生富集铜矿床。矿区大独田、老八田、一厂、荒田等地断裂旁侧、蚀变发育地段为矿化富集区,建议对该类找矿靶区进一步开展工程验证,并加强对Ⅲ号矿化带南延部分富矿体的探寻工作,有望实现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世界上储量较大的沉积岩型铅锌矿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总结出每种沉积岩型铅锌矿床的容矿岩层、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同时将成矿硫源分为3类:地层卤水、火山卤水、海水。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矿床及其硫源,可以知道:(1)同生滑动柔皱、破碎构造以及纹层状构造为SEDEX型铅锌矿床的典型特征;(2)若SEDEX型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来自火山卤水,往往还会具有隐晶质结构和喷流管道等特征;(3)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容矿岩系分别为MVT和SST型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4)成矿流体在各种沉积岩型铅锌矿床成矿过程中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阿东铅锌矿床位于兰坪—思茅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的交汇部位,红河深大断裂及哀牢山深大断裂构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以及矿区地层、构造特征,讨论了矿床地质特征,总结了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研究表明:(1)矿区主要出露志留系下统仁和桥组(S_1x)及三叠系上统高山寨组(T3g),断裂构造发育,导矿构造及容矿构造均有分布;(2)矿区蚀变作用强烈,硅化、黄铁矿化与矿化关系密切,矿化中心蚀变程度最为强烈;(3)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及囊状赋存于F_2、F_3断层破碎带内,矿体厚度与破碎带宽度成正相关;(4)矿体受岩浆岩、地层及构造控制,以构造控制作用为主,矿区前人采矿遗址、地球化学异常、蚀变及矿化露头为重要的找矿标志,构造交汇部位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4.
淌塘铜矿为四川会理—会东铜多金属矿集区内的层控型矿床之一,发育典型的"东川(淌塘)式"铜矿。为进一步指导淌塘铜矿床深、边部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并依据淌塘铜矿床的最新地质勘查结果,深入分析了矿体产出特征、矿物组构特征、蚀变特征等,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讨论,对找矿标志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1)矿区出露的地层以前震旦系会理群淌塘组(Pt_2t)变质岩系为主,岩性主要为千枚岩及白云质大理岩;(2)矿体均赋存于淌塘组中亚组第二段中层(Pt_2t_2~(2-2))内,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产出,矿体厚度及品位变化较均匀;(3)矿床内的金属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为主,发育浸染状、条带状、网脉状矿石构造,显示沉积及热液成矿特征;(4)赋矿围岩作为初始矿源层,在后期热液作用下进一步活化迁移,沿断裂及破碎带充填叠加,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改造型铜矿床;(5)矿区地层、构造、蚀变及地球化学异常为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
凤岩山铅锌铜多金属矿位于兰坪断陷盆地中部,是云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铅锌成矿区之一,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本文通过对矿区地质背景条件、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的分析,推断矿床成因为后期热卤水为主改造叠加形成,属沉积—改造层控型矿床。  相似文献   

6.
杨金富  莫向云  李星  张荣伟 《金属矿山》2018,47(10):130-137
观音山铜矿是东川“五层楼”成矿系列中的沉积-热液改造型铜矿,发育“上铜下铁”的空间矿化结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昆阳裂谷会理-东川坳拉槽东缘。通过对观音山铜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系统阐述了该铜矿的赋矿岩石、矿体特征以及矿石、蚀变、矿化等地质特征。研究表明:①矿床主要的赋矿层位为大营盘组二段绢云板岩与硅质板岩,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产出;②大营盘组板岩呈“低钾高钠”特征,δ34S值集中于4.1‰~17.1‰,表明硫源以岩浆作用为主要来源,部分属海水硫酸盐硫来源;③石英流体包裹体测得的2个成矿温度区间分别为182~238 ℃和242~392 ℃,对应的盐度w(NaCl)为5.7%~13.2%和18.2%~25.4%,据此将矿床成矿阶段划分为中-低温中盐度的沉积成矿阶段以及中-高温低-高盐度的变质-改造-富集成矿阶段;④矿床严格受地层、构造控制,后期变质热液/构造热液沿构造裂隙、层面对早期形成的沉积型铜矿进行改造、富化,矿床成因总体属沉积-变质-改造型铜矿床。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圈定了菜园子-观音山、茂麓-帽壳山及小营盘-锅底荡等地区为矿区下一步的重要找矿靶区,该类区域找矿潜力较大,值得进一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7.
嘎里河铜矿位于"三江特提斯"构造域澜沧江火山弧内,受区域构造的影响,变质作用、岩浆岩活动及构造运动较强烈,成矿条件优越,为嘎里河铜矿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矿床主要赋矿层位为三叠系上统小定西组第四段,含矿岩性为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及蚀变安山岩,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产出,在空间上受控于地层及NE向、NW向断裂构造,矿化与较强的褐铁矿化、硅化及方解石化等蚀变关系密切。本文对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化规律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矿化沿水平方向变化较大,而沿厚度方向上较稳定,验证了矿床同生成矿作用及后期热液改造作用的叠加,属于与火山—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铜矿。  相似文献   

8.
嘎里河铜矿位于“三江特提斯”构造域澜沧江火山弧内,受区域构造的影响,变质作用、岩浆岩活动及构造运动较强烈,成矿条件优越,为嘎里河铜矿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矿床主要赋矿层位为三叠系上统小定西组第四段,含矿岩性为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及蚀变安山岩,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产出,在空间山受控于地层及NE向、NW向断裂构造,矿化与较强的褐铁矿化、硅化及方解石化等蚀变关系密切。本文对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化规律进行总结,表明矿化沿水平方向变化较大而沿厚度方向上较稳定,验证了矿床同生成矿作用及后期热液改造作用的叠加,属与火山-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铜矿。  相似文献   

9.
银子山铜多金属矿床地处三江地区澜沧江成矿带南段,属复合成因矿床。矿体赋存于大凹子组(DCd)第二岩性段第三个韵律层内,矿床发育两种不同类型矿化,在形成时间及空间上有所区别:I号矿体产于英安岩的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夹层内,呈似层状、透镜状,属火山喷流沉积—改造型铜多金属矿;II号矿体产于英安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层的蚀变带内呈透镜状,叠加于I号矿体之上,属火山热液型金矿体。结合矿床内岩石、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的分析,得出矿床内含矿岩石呈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征,总体属钙碱系列高钾—低钠型火山岩,火山旋回构成了成矿的根本因素。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的总结,认为矿床为多期成矿改造叠加的复合型矿床,提出绢英岩化蚀变带及矿区西北段含矿层出露地段为有利的找矿部位。  相似文献   

10.
花鱼岭铅锌铜矿主要矿体受3种成矿构造控制:构造脉型成矿构造、构造角砾岩型成矿构造和层间破碎带型成矿构造。1)构造脉型成矿构造为NE向F1断裂早期活动的张性构造和NE向F2张性断裂,分别控制花鱼岭南段脉状铅锌矿体及东段脉状铜矿体;2)构造角砾岩型成矿构造为NE向F1断裂晚期活动的走滑花状构造,控制花鱼岭南段和南坡的角砾状铅锌矿体;3)层间破碎带型成矿构造为层间滑动构造,控制花鱼岭山顶似层状铅锌矿体。基于对该区铅锌铜矿床成矿构造特征及控矿构造成因探讨的研究,对花鱼岭铅锌铜矿床各类矿体的成矿远景做出了评估。  相似文献   

11.
温泉沟沟脑地区钒、铁铜多金属矿处于东昆仑南坡俯冲增生杂岩带,产于中—晚元古代万宝沟群火山岩组(Pt2-3w1)和早寒武纪沙松乌拉组(∈1s)地层中,赋矿岩石为黑色碳质板岩、蚀变硅质岩、重晶石岩中,矿体与围岩界线明显。矿体走向主要受区域地层展布和北西向区域断裂分布的控制,矿岩石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黄铜矿、铜蓝、赤铁矿、褐铁矿、孔雀石等。综合分析认为,具热水沉积叠加构造改造型多金属矿床特征,在碳质板岩、硅质岩、重晶石岩中,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具有条带状、纹层状构造,矿床成因属热水沉积叠加改造型钒、铁铜多金属矿。特定的层位、断裂构造、矿化蚀变及物化探异常等可以作为区域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
布伦口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甜水海地体,属于布伦口—桑株塔格铁铜金成矿带。区内已发现20多处铁—铜—金矿床及矿化点,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矿床赋存于碳酸盐岩建造内,后期受构造热液叠加改造,为沉积变质加后期热液改造型层控矿床。矿床整体上体现出地层含矿、构造控矿、热液改造及多期成矿的特点。通过对区内地层、构造、岩浆活动、矿体特征的综合分析,并类比典型矿床,总结成矿规律,分析找矿潜力,提出层位岩性、地质构造、热液蚀变及化探异常等找矿标志,初步认为本区具有寻找大型接触交代型、岩浆热液型铜矿床和超大型沉积改造型铁矿床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3.
宣恩县高罗地区是湘鄂西成矿带中铅锌矿工作的重点区域,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以张家坨铅锌矿床为例,分析了该区娄山关组三段和南津关组含矿岩系的沉积特征和成矿特征,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沉积阶段生物活动和海水蒸发对成矿元素进行了预富集,成岩及后生阶段,地下热卤水对富含铅、锌的沉积层进行溶滤、充填和交代,并被其上下非渗透层屏蔽形成层状、似层状矿体;燕山期,强烈的褶皱活动伴生的构造空间构成含矿流体运移和成矿的场所,早期矿体受到改造并新生了矿体,成矿流体受构造应力驱动聚集于背斜核部后,温压降低,易受重力驱动移向较低较平缓且具有容矿空间的构造部位富集成矿,中城庙—狮子关向斜轴部的水塘—曾家垱—斗宝山一带具备极大的铅锌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
甲乌拉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控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甲乌拉银铅锌矿床产出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体与构造、矿体与岩浆岩、矿体与围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着重就矿区构造和岩浆活动对成矿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总结出甲乌拉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控制规律。甲乌拉银铅锌矿床属于中-低温次火山热液型矿床,成矿控制因素主要为构造和岩浆活动,地层岩性对成矿控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牛苦头矿区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南缘青海祁漫塔格北坡,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区内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区铁铅锌多金属矿床为青海祁漫塔格北坡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矿床规模达到大型。结合矿区野外地质调查及找矿勘探成果,详细讨论了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总结了控矿因素并厘定了矿床成因。研究表明:(1)矿区主要发育一走向NWW、倾向NNE的单斜构造,断裂少量发育,岩浆活动强烈,主要集中于华力西期—印支期,侵入岩较发育;(2)矿床主要赋存于上石炭统缔敖苏组上段大理岩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内,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厚度较稳定,具有分枝复合现象;(3)矿石金属矿物以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及黄铜矿等为主,自岩体向上成矿温度逐渐降低,依次为钾硅化带→石榴子石透辉石化带→透辉石透闪石化带→绿帘石绿泥石化带,对应着Pb-Zn→Pb-Zn/S-Fe→Pb矿化分带;(4)矿床受地层岩性、岩浆岩及构造的控制作用显著,矿化多富集于岩浆岩、碳酸盐岩的接触构造内及岩石层间裂隙间;(5)花岗岩侵入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及热量,矿床成因类型为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矽卡岩型铁铅锌多金属矿床。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找矿标志,认为侵入岩、物化探异常、构造、地层岩性以及矿化为矿区有利的找矿标志。上述分析对于在矿区特别是在M_1~#、M_4~#磁异常深部及外围进一步开展找矿勘探,实现找矿突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铁罗山金矿是在德兴铜矿北部首次发现的独立矿床,该矿床的发现丰富了花岗斑岩体外围的金矿成矿理论,并开启了在该铜矿北部找金的序幕。结合相关地质工作成果,分析了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研究表明:(1)矿床处于赣东北韧性剪切蛇绿岩构造混杂岩带中,近EW向展布的杜村背形与NNE向陡倾斜断裂构成了矿区的基本构造格架,控制着矿区成矿、容矿构造——大坞坂韧性剪切变形带的产出;(2)大坞坂韧性剪切带在形成及演变过程中,带内构造岩及其近侧围岩均遭受不同程度的蚀变,其中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主要有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铁白云石化、褪色化等;(3)矿区可划分为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铁白云石化带(Qtz-Ser-Py-Fer)、绿泥石-方解石-绢云母化带(Chl-Cal-Ser)等两个构造蚀变带;(4)矿床具有多阶段演化、多因复成的特点,历经火山沉积、区域变质、动力变质及岩浆热液叠加富集等成矿过程,矿床成因为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找矿标志及找矿远景,分析认为:(1)矿床构造位置及其蚀变构造岩组合、赋矿地层及岩石组合、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组合均为有利的找矿标志;(2)杜村背形与NNE向断裂交汇形成的断陷带为"铁罗山"式金矿找矿远景区,此外,矿区深部钻孔中绿泥石化增强,金属硫化物增多,表明区内深部成矿热液作用将会增强,更深部可能存在铜金复合矿体。  相似文献   

17.
一、四棵树矿区位于东川铜矿田西侧,目前矿区内已探获铜资源量约24万t。结合区内相关地质工作成果,对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厘定了矿床控矿因素、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研究表明:1铜矿体主要赋存于落雪组上段上—中岩性段内,有利的岩性组合为硅质白云岩、藻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及斑铜矿为主,发育"马尾丝"、纹层状等典型沉积成岩型矿石构造;2矿床主要受岩相古地理环境、地层、岩性及构造作用控制,昆阳群地层及晋宁期—澄江期碱—基性岩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落雪组地层严格控制着层状矿体的产出,NE、NW向两组断裂构造严格控制着脉状矿体的产出;3矿床经历了同生沉积成岩阶段及后期构造热液叠加作用阶段,属沉积—改造型铜矿床。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内小水井、黑树林矿段中—深部勘探成果,并综合矿区矿化特征及地层、构造特征,认为黑树林矿段东延的桃树坪—玉宝箐地段、小水井矿段西延的四棵树矿段及断层构造与落雪组地层的交汇部位成矿潜力巨大,是矿区进一步进行找矿勘探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8.
观音山铜矿是东川“五层楼”成矿系列中的沉积-热液改造型铜矿,发育“上铜下铁”的空间矿化结构。结合矿区相关地质工作成果,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矿床成因等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矿(化)体主要赋存于大营盘组二段(Pt2〖WTBX〗d〖WTBZ〗2)碳-硅质板岩中,矿体呈层状、透镜状产出,自上而下发育3层矿化;2)矿床金属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为主,次生氧化物为孔雀石,以脉状、条纹状、浸染状等沉积型矿石结构构造为主;3)矿床的形成严格受控于沉积构造环境、岩相古地理、含矿建造及成矿环境等,总体属砂页岩-碎屑岩建造的沉积-变质-改造型铜矿床;4)“观音山式”铜矿具有显著的层、相、位专属性,其落因带西侧大营盘组出露地区成矿条件较好,是寻找观音山式铜矿的重点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9.
大瑶山西南段铅锌成矿区是广西重要的铅锌物质来源地,通过分别对该矿区的成矿构造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以及矿物质来源进行论述,确定区内既有SEDEX型层状矿床,也有后期MVT型脉状矿床,且存在脉状矿床对层状矿床的叠加改造,显现出物质来源多样性特征。通过区分不同矿床成因类型,从而为该地区下一步找矿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红山铜多金属矿床是滇西北中甸红山-雪鸡坪多金属成矿带上的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区域经历了复杂而又频繁的构造-岩浆活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详细探讨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厘定了矿床成因及成矿标志。研究表明:①矿区主要出露曲嘎寺组、图姆沟组灰岩、中酸性火山岩,碳酸盐岩过渡层是矿区重要的赋矿层位;②矿区构造发育,角岩、矽卡岩接触带多发育层间裂隙和构造角砾岩破碎带,是有利的赋矿部位;③矽卡岩型铜矿(化)体(V1~V4矿体群)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产状较稳定、矿化均匀,钼矿体(V11)含矿岩性以石英闪长玢岩、二长花岗岩为主,厚度变化较大且品位较低;④矿区于印支期发育矽卡岩型铜矿体,至燕山期被含钼成矿热液进一步富化,形成热液叠加-改造的斑岩-矽卡岩型Cu多金属矿床;⑤矿区地表露头、侵入岩、构造、物化探异常及矿化为有利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