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取6种大孔吸附树脂对刺玫果总皂苷进行纯化,并采用静态吸附-解吸与动态吸附-解吸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刺玫果总皂苷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刺玫果总皂苷的含量,并对工艺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的纯化效果最好,其最佳工艺为:上样药液总皂苷浓度为3.409 mg/mL,吸附速率为3 BV/h,解吸液乙醇浓度为95%,解吸速率为3 BV/h,最佳上柱药液pH值为8~9,洗脱剂用量为4倍柱体积;经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刺玫果总皂苷的纯度为粗提物的3.99倍.结果表明,D-101大孔吸附树脂适用于刺玫果总皂苷的初步纯化.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型号树脂对刺玫果总皂苷的纯化效果及刺玫果总皂苷体外活性。分别采用LSA-21、D-101和AB-8等8种型号的大孔树脂对刺玫果总皂苷进行纯化,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从而计算吸附率和解吸率吸附率和解吸率。结果表明, LSA-21型大孔树脂对对刺玫果总皂苷的纯化效果最好,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吸附液浓度为0.1927 mg/mL,吸附液体积为25 mL,吸附液pH为6.5,乙醇体积分数为90 %,解吸液体积为40 mL,解吸液pH为8.5。在上述纯化条件下,刺玫果总皂苷的吸附率、解吸率分别可以达到77.51 %和65.28 % ,干浸膏中总皂苷的含量由9.49 %提高到33.65 % 。试验结果表明,刺玫果总皂苷对DPPH·、·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ABTS自由基均具有清除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能够抑制脂质和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试验结果为刺玫果总皂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静态吸附-解吸与动态吸附-解吸相结合的方法,以解吸率为主要指标考察各因素对铁苋菜总黄酮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的影响.DM301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铁苋菜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上柱药液铁苋菜浓度为1.462 mg/m L,吸附速率为2 BV/h,解吸液乙醇浓度为75%,解吸速率为2 BV/h,最佳上柱药液p H值为4,洗脱剂用量为10/3柱体积.经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后,铁苋菜总黄酮含量由7.4%提高到30.9%.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大孔树脂纯化刺玫叶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吸附率、解吸率为主要考察指标,采用静态吸附及解吸、动态吸附及解吸实验,确定了LX-36型大孔树脂纯化刺玫叶总黄酮的效果较理想,并对其纯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其最佳纯化条件:上样量为m(生药)∶m(树脂)=1∶2.5,吸附速率为2BV·h~(-1),静置15min,吸附后用2BV蒸馏水洗脱,再用5BV的70%乙醇以3BV·h~(-1)的流速洗脱,在此最佳条件下,其吸附率平均可为94.24%,解吸率平均为88.59%,纯化后刺玫叶干浸膏中总黄酮含量由原来的8.21%提高到25.12%,树脂富集倍数约为3倍。结果表明,采用LX-36型大孔树脂对刺玫叶总黄酮的纯化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DA-201大孔吸附树脂从芝麻混合油中分离纯化芝麻素,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中芝麻素浓度3.0 mg/mL左右,吸附流速3.0 BV/h;解吸液为体积分数95%的乙醇,解吸流速3.0 BV/h,解吸液用量8.0 BV;在此条件下,芝麻素回收率为85.21%,分离得到的芝麻素浓缩物中芝麻素含量为13.00%,与芝麻原油相比,纯度提高了近12倍.芝麻素浓缩物经过结晶纯化,得到最终产品中芝麻素的总回收率为62.06%,产品纯度为89.49%.  相似文献   

6.
以解吸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猴腿蹄盖蕨总黄酮的工艺条件.其最佳工艺条件为:猴腿蹄盖蕨总黄酮提取液的pH值为4~5、上柱液质量浓度为0.1 g/mL、上样量为8.0 mg/g、吸附速率为1~2 BV/h、解吸液为75%乙醇、解吸速率为1~2 BV/h、解吸液用量为3 BV.在最佳纯化条件下,猴腿蹄盖蕨干浸膏中总黄酮的含量由19.21%提高到42.33%,说明上述纯化工艺条件在猴腿蹄盖蕨总黄酮的纯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大孔树脂对紫苏茎提取液中总黄酮的吸附性能,优化了吸附工艺参数。首先对D-101、AB-8、DM130、ADS-7和ADS-17共5种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量和解析率进行了实验,选择AB-8为最佳吸附树脂;静态吸附表明,3h内吸附即可达到平衡。还考察了上样速率、上样质量浓度、洗脱液乙醇质量分数和洗脱速率对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的条件为:上样速率为1BV/h,上样质量浓度为0.15mg/mL,洗脱液乙醇质量分数为70%,洗脱流速为2BV/h。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洗脱率为93.56%,总黄酮纯度可提高4.5倍。  相似文献   

8.
旨在筛选出分离纯化发酵液中米尔贝霉素A3/A4的较佳大孔吸附树脂以及工艺条件.采用静态吸附与解吸、动态吸附与解吸相结合的方法,以树脂的最大吸附量、解吸率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的纯化工艺.结果表明:HZ816树脂对米尔贝霉素A3/A4有较好的吸附与解吸效果,吸附等温线属Langmiur型.其较佳的工艺条件为粗提液中米尔贝霉素A3/A4的质量浓度为1 212mg/L,上样流速1.5BV/h,吸附1.5h后,先用7BV的70%乙醇溶液进行洗涤,然后用4BV的90%的乙醇溶液进行洗脱,米尔贝霉素A3/A4的质量浓度可由纯化前的6.4%提升至16.8%,解吸率大于78%.应用HZ816大孔树脂对发酵液中的米尔贝霉素A3/A4进行分离纯化,其工艺简单稳定,具有吸附率和解吸率高、洗脱剂安全低毒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原人参三醇组皂苷(简称PPT型皂苷)是人参中主要的两种四环三萜皂苷之一,在人参茎叶中含量相对较高,具有抗疲劳、抗应激等功效.本文以人参茎叶总皂苷为原料,研究了人参茎叶总皂苷浓度、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对D101C大孔吸附树脂对PPT型皂苷和PPD型皂苷的吸附影响,同时考察了乙醇浓度对D101C大孔吸附树脂解吸PPT型皂苷和PPD型皂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利用D101C大孔吸附树脂在15℃温度下吸附浓度为15 mg/m L的人参茎叶总皂苷14 h,再利用45%的乙醇水溶液于25℃解吸14 h人参茎叶皂苷时,PPT型皂苷的含量由原来的27.2%提高到86.8%,PPT型皂苷:PPD型皂苷由1.1 1提高到185 1,显示出良好的PPT皂苷的分离及提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对水蜈蚣总多酚进行纯化的最佳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性能。采用静态和动态吸附与解吸的方法对水蜈蚣提取液中的总多酚进行纯化,以吸附率和解吸率为指标,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总多酚的含量。最佳树脂为DM-301型,最佳动态工艺条件:上样液体积25 mL,总多酚质量浓度为0.834 mg/mL,吸附流速2 BV/h,样品液pH值为2.0,解吸液乙醇体积分数为75%,洗脱液用量为30 mL,洗脱流速3 BV/h。纯化后浸膏中的总多酚纯度可达39.4%。该工艺操作简单,重复性好,适合水蜈蚣总多酚的纯化。考察提取液对DPPH、ABTS、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用Vc作为对比,结果表明,水蜈蚣总多酚的抗氧化能力与Vc的抗氧化能力接近。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88篇文章的引文数量、类型、语种的统计分析,从中看出《学报》作者利用专业文献的特点及规律,为图书情报部门做好文献服务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氧化镁与2.5mol/L氯化镁溶液反应制备氯氧化镁(A)和(B)。在微量量热计上测得样品在2.163mol/L盐酸中的溶解热,据溶解热与比值n的关系求得(A)和(B)的溶解热,进而获得它们的生成热。  相似文献   

13.
一类LP问题算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单纯形法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化处理,并给出了更加直观的证明,从而,总结出单纯形法迭代的“二看一算”规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我院智能小区实验室设计方案的论述,着重讨论了智能小区实验室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桑茄蒂公司气力压运系统设计计算方法的分析,归纳出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并得到实际工艺的验算证明。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评估信息系统(EEIS/EBKT)研究确立了以连续定点采集数据、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教学评估模式.其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为这一模式得以实现并实施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最终完成了EEIS/EBKT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本文对该应用软件系统中的程序设计目标、数据结构设计、程序逻辑控制以及人——机界面设计作了全面介绍,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7.
砌体结构弹性模量取值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砌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力学参数是弹性模量。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砌体结构弹性模量取值,评述了其取值原则,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砌体弹性模量的方向及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5种桉木进行了原料分析,同时在用碱量(Na2O)17%、硫化度25%、液比1:4、升温时间2h、保温2h、最高温度170℃的优化工艺条件下进行了蒸煮实验,进而对其综合制浆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图及其补图的覆盖数、边覆盖数与全覆盖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建筑设计中美学原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符合艺术性的建筑都必须遵守形式美的规律,建筑师通常称之为建筑构图原理,它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是人类通过长期反复实践、认识而总结出来的.从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入手,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建筑师们所关注的建筑构图原理以及通常运用的表达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