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ATS中的光栅笔划信号产生和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光栅笔划叠加画面显示器广泛地应用于航空显示。采用专用测试设备检测光栅笔划叠加显示信号的方法,不能满足ATS设计综合化、通用化和标准化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光栅笔划叠加显示信号各分量信号之间的时序关系,利用ATS通用仪器资源有机组合,产生和检测光栅笔划叠加显示信号。该方法与传统的专用设备检测方法相比,能很好地满足自动测试系统(ATS)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前传统的测试设备自检单元仅对各路激励信号和采集通道进行检查,而无法检测到工作时序逻辑,一旦测试设备时序出现异常将对产品测试安全性造成影响。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序逻辑的测试设备检测装置设计方法,介绍了检测装置的软硬件开发以及工作流程和主要功能,实际应用结果分析表明,该检测装置大幅提高了对测试设备的检测深度,在设备早期故障剔除和产品测试安全性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高精度航天设备时序信号的地面检测, 设计了一套基于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 (FPGA) 的专用地面 检测系统, 时间数字转换电路 (TDC) 是该系统的关键部件。该电路采用数字内插技术, 使用高频时钟直接计数进 行“粗”测保证检测系统量程, 再利用待测信号跳变沿锁存移相时钟电平状态进行“细”测提高测量精度。分析了测量误 差来源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实验结果表明, 该电路测量分辨率满足 0.2 ns 设计值, 重复性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小 于 0.1 ns。  相似文献   

4.
为保证导弹在发控系统火工品的各路激活信号时序正确,提出一种火工品信号激活时序测量方法。该方法采用XC3S400 FPGA和C8051F060单片机芯片作为主控制器,采用直接脉冲计数法采集各路激活信号的沿边数据,可以有效检测信号的起始时间、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并将其打印显示出来。经过测试验证,该方法最大计时为999.999s,计时精度为0.1ms,计时误差不大于1ms。目前该方法已成功应用到某火工品测量设备,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移植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BU-61580芯片测试系统用于检测DDC公司的BU-61580系列芯片的总线协议功能和电气特性,筛选失效芯片,并具备芯片接口时序调整功能,可检验芯片在不同的接口环境和工作方式下的特殊表现.以Windows XP为开发平台,标准VC++为开发工具,针对该芯片设计一套测试系统.PCI总线接口的专用芯片测试卡能够方便的插入待测试的芯片,与之相应的测试系统能够设置芯片的访问时序,测试芯片工作于不同模式下的状态.实际应用表明,该测试系统具有测试界面灵活、简单、准确的特点,满足了用户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光栅测试复杂和测试设备昂贵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从采集到显示的光栅图像高速采集系统。该采集系统基于ARM微控制器STM32F103、USB2.0和线阵CCD芯片TCD1209D。通过ARM芯片的GPIO模拟CCD工作时序,用软件编程的方式配合辅助电路实现了其驱动时序。然后利用STM32F103的片内AD和USB2.0控制器,实现了CCD信号的采集和USB传输,在PC端编写了图像显示软件。结果表明,CCD输出带明暗条纹的光栅图像信号,通过USB传输,PC上的图像采集软件中能正确显示出该光栅图像信号的图像。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通用的仿效ADC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在高精度ADC开发板尚未完成时,就能联合后续的数字处理板进行系统级测试,可以有效减少整个系统设计的开发及调试时间.该方法由VHDL编写RTL级代码设计实现,并以LM98640(ADC芯片型号)为例进行验证,仿效了含SPI配置接口的LM98640的测试模式的输出及其时序.基于某FPGA地面测试器项目开发板对仿效LM98640设计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仿效LM98640的测试模式的输出及其时序与芯片手册完全一致.该方法同样可应用于含有与LM98640类似的ADC芯片的系统设计中.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某惯导设备生产厂家对多个惯组产品进行同时测试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对于多路脉冲信号同步计数的测试系统。(方法)测试系统以FPGA芯片和USB芯片CY68013为核心,对4个惯导组件输出的48路脉冲信号,每路进行无缝计数,每4ms为一个计数单元。并利用USB总线将每一个计数单元的计数值上传到测控计算机,上位机程序进行实时的处理、保存和显示。(方法)测试系统满足了对多个惯组产品同时测试的要求,提高了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9.
控制系统时钟激励信号的正确打是芯片内测试的关键所在,以JTAG协议为基础,文章介绍了芯片时钟端口的设计方法以及对芯片进行内测试时外部时钟信号的控制方法,最后,文章提出了一种应用多相时钟芯片的测试规则,满足测试对时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地解决独居老人由于突发性病症而得不到及时救治的问题,本系统以STM32W108无线射频芯片为核心处理器,提出了的一种心率实时监测和跌倒检测的解决方案。该系统利用ECG信号中的QRS波提取心率,同时分析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的信号,结合运动状态变化(SVM、DSVM)和姿态特征变化(姿态角)判断是否跌倒。该设备通过模拟测试证明了其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雷电防护的主要手段之一,场地避雷是雷电防护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外各航天发射场均建立了完备的 场地避雷系统,对于火箭在发射前的雷电防护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在外场开展试验的火箭来说,考虑防护对象的特点也 需要建立外场避雷系统。基于此,本文针对特殊的火箭外场试验条件提出一种外场简易避雷系统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探空火箭发射高风险、不可逆等特点,设计出一种基于MATLAB的探空火箭测控系统仿真方案,有助于探空火箭任务总体设计。首先建立了地面站对火箭跟踪模型和箭载天线设备天线安装角模型,然后通过对模型的求解,计算出地面站对火箭跟踪俯仰角和天线安装角。通过编写MATLAB程序,实现了对火箭发射过程的跟踪,产生测控性能报告。经火箭发射任务检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MATLAB的探空火箭测控系统仿真方案在分析测控性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了试验任务效果和试验任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箔条干扰弹的特性和质心干扰的基本原理,总结了质心干扰效果试验中的问题,阐述了发射装置安装的基本原则,指出了合理地安装发射装置可以大大提高质心干扰效果试验成功率,否则将影响对无源干扰设备的试验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介绍新版国标GB14023的重要变化,并通过对试验技术改进、试验布置、测量方法等方面的深入分析,详细解释新版国标GB14023的变更内容对测试技术的影响,为从事车、船无线电干扰发射测试工作的人员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信号弹高度测量方法测量方案复杂,对操作人员在技术方面的要求较高,实验设备价格也比较昂贵等问题,提出基于声光特性的信号弹高度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信号弹发射产生的声、光信号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差较大的特性。可根据信号弹在最高点处声光到达传感器的时间差进行测量。实验和仿真表明:它的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运行稳定,性能可靠,适用于信号弹高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16.
乌云达来 《移动信息》2023,45(4):122-124
文中总结和分析了广播电台的运维现状及存在的具体问题,在介绍大数据和运维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发射系统设备运维规划的智能巡检计划以及健康度预测系统实现的设计流程,并给出了促进发射系统设备运维建设的具体实现策略。希望通过文中内容,可以有效提高维护工作人员的运维时效性,进一步确保发射系统设备的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CMMB覆盖网存在大量的无人值守发射站,为了实时监控各发射站的运行情况,并为运维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湖北中广建设了一套完善的监控系统。依靠该系统,工作人员可通过软件或网页实时监测各发射站的设备运行及开路信号情况,当出现异常时监控系统会发出警告并记录,技术人员也可通过该系统远程对发射站部分设备的配置和运行进行调整。从系统构成、系统功能及实施效果等多方面详细介绍了该监控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建设方式。对今后进行类似系统的设计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型惯性技术发展及在宇航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巍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45(3):301001-0301001(6)
载体运动信息动态精确测量技术是现代各类运载体导航、制导与控制的前提,惯性技术是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自主地建立运动载体的方位、姿态基准的唯一有效手段,因而是载体运动信息精确测量的基础。文中详细介绍了光学惯性仪表及系统、MEMS惯性仪表、原子惯性仪表、其他惯性仪表、微型定位导航授时技术和惯性执行结构等新型惯性技术的发展历程,在宇航应用中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阐述了惯性技术在宇航领域的应用情况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19.
张颖新  王云萍  侯军燕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46(4):404003-0404003(7)
针对红外半实物仿真试验中DMD红外景象仿真设备存在的时序同步、高帧频显示、光学匹配等使用问题,设计与研制了一套能够与常见被测红外凝视成像设备匹配使用的基于DMD的红外景象仿真设备。首先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同步延时驱动方案和显示控制方案,设计与研制了同步信号处理电路和驱动电路,实现了仿真图像的时序同步和高帧频显示;其次根据常见被测红外凝视成像设备的光学参数,进行了光学系统设计与仿真,研制了照明光学系统和投影光学系统,实现了与常见被测红外凝视成像设备光学匹配。检测结果表明:该设备能够与多种被测红外凝视成像设备在时序上保持同步,并实现光学匹配,输出的仿真图像帧频可达300 Hz、最大可模拟温度为160℃、最小可模拟温差为0.03℃、最大图像对比度为0.7、空间非均匀性优于1%,已在红外半实物仿真试验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Safety systems for ground vehicles are deployed in different phases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of activation relative to the occurrence instant of an accident. Collision warning or avoidance systems function prior to an accident, while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s act during a collision to mitigate the damage or injuries caused by an accident. This paper deals with crash sensing systems that detect a collision and evaluate the severity of a crash. One major application of these sensing systems is their current use i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They may also be utilized in the future for advanced vehicle control and safety systems. With air bags becoming standard equipment in new passenger vehicles, crash sensing technologies have advanced considerably. Yet, existing challenges and new innovations continue to demand improvements in their function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ystem performance of crash sensing system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 framework of addressing various design issues from both a component level and a system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discussions of crash data analysis, the design concepts of crash sensors are highligh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presentative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sensors are analyzed and the guidelines of sensor selection to meet design requirements are discussed. Also, an assessment of sensor reliability is reviewed with various system architectures.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enhance system performance in areas that may benefit from the addition of sensing functionality. The public has become conscientious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ransportation safety. With more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troduced into ground vehicles, the safety concerns will intensify. The demand for a friendly driving environment and vehicle interior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requirements of vehicular safety systems. Crash sensing will remain a challenging and active area for years to 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