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实现快速、高效的染色效果,合成了具有不饱和双键的疏水性黄色蒽醌染料,通过泡沫施加方式经紫外光引发从而将染料接枝到棉织物上.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染料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扫描电镜对染色前后棉织物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探讨了染料的质量分数、浴比、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浓度、光引发剂的质量分数及紫外光光照时间等因素对泡沫性能及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染料的质量分数为织物质量的30%、浴比为1:3、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浓度为2 g/L、光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为染料的5%、光照时间为6 min时,可获得良好的染色性能.  相似文献   

2.
针对绿色单色分散染料因品种匮乏、耐晒性能欠佳等缺点而难以满足特殊绿色纺织品高耐晒需求的问题,通过染料配伍性研究筛选出了2只耐晒性能优异的蓝色单色染料C.I.分散蓝77与黄色单色染料C.I.分散黄54。探究2只染料的复配性能,探讨2只染料不同的混合比例对涤纶纤维染色行为、染色牢度及耐光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只染料在染色前期易出现染色不同步现象,但在达到染色平衡后可获得良好的染色同步性。提高复配体系中C.I.分散蓝77占比,当复配染料中C.I.分散黄54染色后织物的K/S值达到最大时,对应的染色用量由2%(owf)提升到了8%(owf);当C.I.分散蓝77与C.I.分散黄54的复配比例分别为1∶2、1∶3、1∶5及4∶1时,染色织物耐皂洗牢度和耐摩擦牢度均达到4~5级,耐升华牢度达到3级以上,耐光稳定性优于2只原色染料单独染色织物;当C.I.分散蓝77与C.I.分散黄54的复配比例为1∶5时,染色织物耐光稳定性优于大多数绿色商品分散染料,蓝色与黄色染料在涤纶织物上的褪色率仅为0.63%和0.99%。复配得到的绿色分散染料具有较高的耐光稳定性,能够应用于对耐晒牢度要求苛刻的特殊环境,具...  相似文献   

3.
以分散蓝291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球磨工艺,球磨-高压均质工艺和再沉淀-高压均质工艺对分散染料粒径的影响.在球磨工艺中,分散剂的复配比m(Reax-85A)∶m(MF)=2∶1,m(分散蓝291)∶m(分散剂)=1∶1,m(分散蓝291)∶m(1mm氧化锆珠)=1∶20,溶剂为水和少量乙二醇,球磨8h,得到染料悬浮液,经激光粒度仪检测,D50≤163nm,D90≤824nm,粒径分布不均一.在球磨-高压均质工艺中,染料经上述球磨工艺处理后,在120 MPa下均质4次,染料D50≤164nm,D90≤216nm,粒径分布均一.在再沉淀-高压均质工艺中,分散蓝291经再沉淀后,在120MPa均质压力下均质4次,制备得到超细化分散蓝291,染料的D50≤112nm,D90≤184nm,粒径分布均一,较前面两种工艺更有效地减小了染料粒径.  相似文献   

4.
结晶紫内酯和热敏红的抗氧化性和光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如何提高有机类热变色材料的光牢度即抗氧化性和光稳定性.在分别以热敏染料CVL、热敏红R1构成的热变色材料中添加不同助剂,用分光光度法考察染料被光照和氧化而转变为无色物质的转化率,得知33种不同助剂对抑制染料的光褪色都有一定的效果,确定2,6-二叔丁基对甲酚可作为相对理想的抗氧化剂使用.为了达到更好的光稳定性,可在包裹材料和粘合料中添加紫外线吸收剂和光稳定剂.  相似文献   

5.
以2-甲基-3-丁烯-2-醇为单体,对C.I.活性红198染料进行改性,经紫外光引发将改性染料接枝到棉织物的表面而实现染色。在正交法和单因素法探讨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对光接枝染色的织物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浸染染色法相比较,光接枝染色织物的染色深度为浸染染色织物的63.4%,拉伸性能降低了3%,透气性减少了21.3%,柔软性能略下降,表面粗糙度增加。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天然茜草染料对棉织物染色性能,将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作为交联剂用于茜草染料对棉织物的交联染色。以染后织物表面色深值(K/S)为指标,改变染料质量分数、交联剂浓度、焙烘温度以及染液pH,得到最优工艺。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了交联染色织物结构,并测试了织物的各项性能。结果表明,交联染色最优条件为染料质量分数4%、交联剂浓度0.2 mol/L、焙烘温度130℃、染液pH 8.5。与直接染色相比,交联染色后棉织物的色相没有变化,K/S提高了4.94,表面K/S标准偏差接近零,匀染性优异。交联染色织物的耐摩擦、耐洗以及耐日晒牢度均增加了2~3级。表明交联染色较好地保持了棉织物的物理性能,染色性能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7.
以脱乙酰度80%~95%的壳聚糖(CTS)为原料,在其氨基上引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TA),得到了季铵化壳聚糖(CTA-CTS),并比较了经季铵化壳聚糖(CTA-CTS)处理后的棉织物染色效果与未处理棉织物无盐和加盐的染色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上染率、固色率及色牢度,季铵化壳聚糖(CTA-CTS)改性棉织物的无盐染色效果均比未处理的无盐染色效果有所提高.季铵化壳聚糖(CTA-CTS)改性棉织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季铵化壳聚糖(CTA-CTS)溶液浓度14g/L,轧余率100%,在100℃焙烘3min;活性染料无盐染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染料用量3%(owf),碳酸钠用量为10g/L.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红色墨水染料耐光色牢度差问题,选择含偶氮H酸结构的红色墨水染料作为发色体,以C.I.活性红1为原料,与芳胺化合物缩合,合成含有不同光稳定片段的红色偶氮活性染料D1、D2、D3,采用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合成染料进行表征。以结构相近的墨水染料C.I.活性红24∶1作为参照,分析合成染料的固色率、光致褪色率以及色牢度。结果表明:在C.I活性红1的分子结构中引入不同的光稳定片段后,含受阻胺光稳定片段染料D1的固色率降低,光致褪色率以及色牢度无明显变化;含苯并三唑紫外线吸收片段染料D2的固色率上升,光致褪色率和色牢度无明显变化;含氰基苯片段的染料D3的性能优异,固色率及耐光色牢度均有提升,光致褪色率降低。与常用红色活性墨水染料C.I.活性红24∶1相比,染料D3固色率接近,且耐光色牢度提高了1级。在染料结构中引入对UVB区域紫外线有强吸收的紫外线吸收片段更有利于提升染料耐光色牢度,对染料耐晒色牢度的提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测定了经2D(DMDHEU)整理棉织物的FT—IR光谱及其导数谱,FT—IR谱图中在1700cm~(-1)处有一个肩峰,这是由整理剂2D与基质纤维素峰叠加而产生的,作者提出了采用求其导数谱的方法,对棉织物上的2D整理剂进行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生物阻燃剂存在加工热稳定性差和阻燃耐久性差的问题,本实验提出紫外光接枝的解决方法.因其可室温操作,并使纺织品共价键合生物阻燃剂.在5'-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二钠盐(AMP-Na2)上引入不饱和双键制备AMP-Na2阻燃单体,利用紫外光接枝法将AMP-Na2阻燃单体接枝到棉织物上.采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氢谱(1 H-NMR)、质谱仪对AMP-Na2阻燃单体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FT-IR和1 H-NMR结果表明,丙烯酰氯与AMP-Na2发生酯化反应制备出阻燃单体.质谱结果表明进行了二羟基改性.通过扫描电镜对接枝后棉织物及其碳化残渣进行表征,发现接枝后棉织物表面变得粗糙且纤维间出现部分粘连,其燃烧后碳化残渣保持良好的织物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单一类型染料对海岛型锦纶超纤PU革的染色效果,采用了分散染料与酸性染料拼混染色方法.通过对透染性、干湿摩擦牢度、皂洗牢度、K/S值和上染率的考查,确定了关键工艺参数,并探讨了染色顺序、固色剂对染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先酸性后分散染色,且2种染料质量分数分别为4%和2%时具有最好的综合染色效果;以APA固色效果最佳,染前加入使染色更均匀、无色花;染后加入可提高干摩擦牢度至4级,湿摩擦牢度和皂洗牢度至3级以上,并可小幅提高K/S值.  相似文献   

12.
天然蛋白质改性及其在功能性纺织品整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了用疏水双官能团试剂,主要是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对天然蛋白质进行改性.这种改性蛋白质在有机溶剂比如二甲基甲酰胺(DMF)中有相当好的溶解性,对疏水性的合成纤维有一些亲和力,并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文中说明了改性蛋白质的制取方法及其化学和物理化学性质,讨论了改性蛋白质对纺织品整理的效果,涉及到透湿性、分散染料染常规涤纶织物中的染料泳移现象的减少,在湿度大的空气中织物表面露水的减少等等.重要的是:改性蛋白质可用来对疏水性合成纤维进行整理,赋予其吸湿性,透湿性,自然手感,防止染料泳移等性能.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天然壳聚糖对棉织物进行阳离子改性,提高了茜草染料的染色性能。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讨了壳聚糖阳离子改性对棉织物手感的影响和改性后棉织物对天然染料茜草上染能力、上染率和染色牢度的影响。最终确定了壳聚糖阳离子改性棉织物茜草染色的最佳工艺:壳聚糖改性液质量分数为25%,茜草染液浓度15 g/L,染色40 min。在此工艺下,其上染率可提高96%。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改性棉织物的茜草染色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天然壳聚糖对棉织物进行阳离子改性,提高了茜草染料的染色性能。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讨了壳聚糖阳离子改性对棉织物手感的影响和改性后棉织物对天然染料茜草上染能力、上染率和染色牢度的影响。最终确定了壳聚糖阳离子改性棉织物茜草染色的最佳工艺:壳聚糖改性液质量分数为25%,茜草染液浓度15 g/L,染色40 min。在此工艺下,其上染率可提高96%。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涤纶的染色性能,采用空气等离子体对涤纶织物进行处理。通过实验研究处理时间及放电距离对涤纶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选用红、黄、蓝三原色分散染料对处理前后的涤纶织物进行染色。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3 mm、5 s,处理后涤纶织物的上染率大幅度提高,色泽增深。SEM分析表明,织物处理后纤维表面有等离子体刻蚀的纵向沟痕。这些沟痕提高了染料的吸附量和上染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黄、蓝、红、黑四种分散染料对涤纶织物进行数码印花,研究预处理剂、热压工序、汽蒸工艺对织物上色性能和色牢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聚氧化乙烯预处理的涤纶织物,具有良好表观色深度;且优化的涤纶织物数码印花工艺为:聚氧化乙烯2.2%,热压温度230℃,热压时间35S,汽蒸时间13 min,汽蒸温度110℃。经优化工艺预处理的涤纶织物,数码印花后的织物具有良好的防渗透性、耐洗涤、耐摩擦色牢度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涤纶的染色性能,采用空气等离子体对涤纶织物进行处理。通过实验研究处理时间及放电距离对涤纶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选用红、黄、蓝三原色分散染料对处理前后的涤纶织物进行染色。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3 mm、5 s,处理后涤纶织物的上染率大幅度提高,色泽增深。SEM分析表明,织物处理后纤维表面有等离子体刻蚀的纵向沟痕。这些沟痕提高了染料的吸附量和上染率。  相似文献   

18.
苏木植物染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苏木染色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简要例举了苏木作为天然植物染料在真丝、大豆蛋白纤维、苎麻以及羊毛织物中的应用,指出了天然植物染料存在的问题,对苏木染料的应用前景作了乐观的估计.  相似文献   

19.
竹纤维织物的阳离子改性及其苏木染料染色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纤维素纤维阳离子改性,是提高染料利用率的有效方法。本文报道了将阳离子改性剂用于竹原纤维织物并采用天然苏木染料染色的实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得到了其改性和直接染色的优化工艺条件,可以显著提高天然苏木染料在竹纤维织物上染色效果和色牢度。  相似文献   

20.
棉织物的紫外透过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纤维制品的紫外透过性能进行测试,比较了棉织物和其它纤维织物之间以及不同组织结构、不同前处理的棉织物之间紫外透过性能的差异.结果显示:相对于蚕丝和涤纶,棉纤维在紫外波段无明显吸收,紫外透过量较高;不同组织结构和不同前处理的棉织物的紫外透过性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抗紫外整理效果有重要影响:针织物和密度较低的梭织物因开孔率高,不仅紫外透过率高,而且抗紫外整理效果也差;经过增白处理的织物其紫外透过特性会发生变化,变化的趋势取决于增白剂的种类和结构;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和其他着色物质的存在通常能大幅度降低棉的紫外透过率,因此,染色棉织物尤其是染深色的棉织物不是抗紫外整理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