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连续波雷达作为发射信号的重要媒介在军事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雷达与接收机的性能相关性,连续波雷达在研究与运用中还仍有所限制。文章首先对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信号的特性进行了阐述,主要介绍了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的MTI的基本原理,对于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的信号基于算法的测角技术做出了研究与说明。  相似文献   

2.
STLFMCW雷达信号波形设计与射频隐身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小雷达信号被敌方无源探测系统截获的概率,研究具有良好射频隐身性能的雷达信号波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基于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的工作原理,设计了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的实现框图及流程及6种具有不同距离分辨率的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波形,探讨了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的射频隐身特性.研究表明,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信号波形在现代战场环境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种三毫米低噪声线性调频连续波与连续波接收机的设计,并给出了接收机的结构,实现了对线性调频连续波差拍信号的灵敏度频率控制.研制结果表明,该接收机具有低噪声、大动态、高增益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地面监视的连续波雷达,使用线性调频连续波(LFMCW)波形产生和快速傅里叶变换信号处理技术进行地面运动目标检测.由于较短线性调频时间和高重复频率,目标的径向速度对测量的差频信号影响很小,因此采用多个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在各个距离门上测量径向速度.为了解决不模糊最大径向速度,提出了一种改变线性调频持续时间的方法.最后根据发射和接收信号的频差以及接收天线,也可以计算出目标距离和方位角.  相似文献   

5.
基于FPGA的LFMCW雷达信号处理算法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的探测精度,提出一种Rife算法与Jacobsen算法的联合频率估计算法。该算法分别对三角波调制的线性调频连续波的差频信号的上下扫频的频谱进行峰值搜索,当其频率在量化频率点附近时用Jacobsen算法优化,其他情况使用Rife算法直接估计。通过理论及Matlab软件仿真分析算法的估计性能,结合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EP4CE30F23C8N设计了用于三角波调制的LFMCW雷达,通过SignalTapⅡ软件实时捕捉目标参数,得到速度及距离信息。该方法应用于调频连续波雷达可以取得较高探测精度,同时具有较高的实时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DDS技术在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DDS)作为一种新的频率合成技术,它可以实现从信号参数到信号波形的转换。在传统的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测距系统中,通过三角波发生器对压控振荡源(VCO)进行调制,输出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LFM-CW)信号,但是压控振荡源的扫频非线性以及很低的频率分辨率对LFM-CW雷达的测距精度产生很大的影响。文中将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技术引入LFM-CW雷达,代替压控振荡源,很好的解决了该问题。FFT频谱分析用DSP实现,系统控制用单片机完成,终端采用液晶显示。  相似文献   

7.
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的一种信号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线性调频连续波(LFMCw)雷达具有距离和多普勒频率分辨率高,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和良好的低截获概率特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的目标回波信号进行分析,使用差拍一频谱分析-MTD的方法进行仿真,从回波信号中提取目标的相位信息,从而获取目标的距离和速度信息,该方法可有效地抑制固定杂波,方便动目标检测。  相似文献   

8.
针对锯齿波的LFMCW(线性调频连续波)地面侦察雷达总体设计进行研究。首先以完整的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为对象进行设计研究,然后针对该雷达的整机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对该雷达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进行了说明,并对各模块的具体设计组成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的检测与参数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低截获概率雷达中常用的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的特点,提出了基于Radon-Ambiguity变换(RAT)和分数阶傅立叶变换(FRFT:Fractional Fourier Transform)的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的检测与参数估计新算法。该方法不仅给出了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泼信号的调频率和初始频率的参数估计,并且推导出了调制带宽估计的表达式。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具有很好的估计性能。  相似文献   

10.
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模糊函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体制的特点出发,导出了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模糊函数,分析了它的特点;阐明了它与单斜率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和脉冲LFM信号模糊函数的区别;从模糊函数的角度分析说明了采用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相对于单斜率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可以大大提高目标的分辨力,并能消除多目标环境中运动目标的距离速度耦合现象.  相似文献   

11.
全球移动通信频率分配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频率承载无线通信数据,在无线网络建设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及时并快捷地获得全球范围内移动通信所用频率的分配进展状况,将为国家制订相关频谱政策以及中国移动制订频谱使用战略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条件.本文整理归纳了全球范围内频率分配方面的相关信息,希望能为有关频谱管理、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读写器的读写效率,提出了一种超高频读写器的设计方案,介绍了读写器的系统硬件结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RFID读写器的软件设计流程以及防冲撞算法的实现。相对于采用传统随机碰撞算法的读写器,此读写器适用于超高频段,能够在多标签环境下顺利读取标签,防冲撞算法性能具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读写器的读写效率,提出了一种超高频读写器的设计方案,介绍了读写器的系统硬件结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RFID读写器的软件设计流程以及防冲撞算法的实现。相对于采用传统随机碰撞算法的读写器,此读写器适用于超高频段,能够在多标签环境下顺利读取标签,防冲撞算法性能具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差分跳频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差分跳频技术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扩频通信技术,它集跳频图案、信息调制与解调等功能于一体,构成与传统跳频技术完全不同的技术体制。对近年出现的扩频通信新技术-差分跳频技术进行全面介绍。在对差分跳频关键技术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说明其优点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跳频信号的网台分选是电子战领域的一个传统难题。由于实际作战环境非常复杂,有时同时存在多个定频信号、多个跳频电台信号,而且这些电台的跳变速度相近,工作的频率范围又可能有重合,就更增加了网台分选的难度;文章详细分析了跳频信号的特点,建立了一个模糊分选的数学模型,并结合周期值估计的方法,利用容易侦察得到的频率、驻留时间、电平等参数进行网台模糊分选。通过大量的工程实用表明,这种算法能够适用于复杂环境下跳频信号的分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PCS网络的DCA技术和同频干扰原理的分析,结合工作实际中的经验,探讨了基站的频率规划的几种基本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7.
QCM传感器差频信号的获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研究了石英晶体微天平(QCM)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针对其敏感元件的晶片可能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输出稳定性下降的特点,介绍了利用D触发器产生差频提取频率信号的方法.降低了因环境因素对传感器造成的影响、抑制了频率漂移,提高了微天平的稳定性,使传感器的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射频识别是通过电磁场进行识别的一种新技术,但其识别率的不稳定性一直阻碍了这种先进技术的推广。扩谱跳频则利用扩展通信带宽,达到抗干扰、抗侦测、减低通信误码率的目的。论文以一般的射频识别系统为背景,通过引入扩谱跳频和自适应跳频组网,减小固定频率干扰的影响,提高射频识别率。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频率计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频率计的设计,目的是设计一款数字频率计,能够测量1 Hz~20 MHz的数字频率,包括三角波、正弦波及方波的测量,支持0.5 V~20 V电压。本频率计的特点是突破普通单片机频率计喜欢选用的直接测量法,选择了高频用多周期同步法,低频用周期法来测量频率。这样可以使频率计达到更高的精度。而且本频率计通过程序来控制分频芯片自动分频,无需测量者对信号进行预估计,超出测量范围会自动警报,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the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is presented. A rather crude estimate is given in the both situation where the signal to noise ratio tends respectively towards zero or infinity. For an intermediate state a more refined and exact computation, which recovers the asymptotic situations, has been performed. Two main results must be emphasized; the first deals with the bias of the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and the second with the good immunity of this frequency against the noi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