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钛合金深小孔精微电火花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钛合金深小孔的电火花加工工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优选了电火花加工放电参数;应用了超声复合和削边电极等工艺手段。通过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加工速度和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2.
评述了高速电火花加工小孔的工艺特点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绍服  杨盼  李君 《机床与液压》2019,47(5):151-155
深小孔在各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深小孔加工方法主要分为传统加工方法和非传统加工方法两大类。文中主要对钻削加工、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电解-电火花复合加工以及其他加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总结了各加工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满足直径3mm以下、深度达2000mm以上超深小孔的加工需要,研制了超深小孔电火花加工机床。为解决细长电极管旋转进给时晃动所造成的放电状态恶化现象,提出了采用浮动限幅器的新方法,并加大了主轴头一次伺服行程,有效地减少了加工深孔时更换电极的次数,解决了2000mm深小孔的加工问题,并提高了加工效率与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5.
深小孔加工是微细电火花加工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采用削边电极加工是提高深小孔加工深径比的有效工艺手段之一.通过间隙流场仿真结合工艺实验,解释了削边电极深小孔加工提高深径比和加工速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金属材料小孔的等面积分流法电火花加工.在电火花成形机上,通过改变制作电极的方法,采用电极等面积分流方法和稳定加工参数,进行机床稳定状态的临界面积以下尺寸的小孔加工.研究结果表明,等面积分流条件下,用相同加工参数,分流法的加工速度和放电间隙略有减小,而电极损耗稍稍变大.用分流法电火花加工小孔与不分流相比加工速度、放电间隙、电极损耗基本相似.研究结果证明,用分流法电火花加工小孔可改善机床的微小孔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7.
小孔分流法电火花加工的分流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小孔电火花分流加工新方法,建立小孔的电火花分流加工的分流模型,检测研究加工过程分流状态,得出每个分电极通过的电流按基尔霍夫定律减小,从而分流放电电流和减小放电蚀除体积.在研究条件范围内,进一步对分流法电火花加工过程的分流状态检测,得到多个分电极同时形成放电火花,说明了分流法加工分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电火花机床稳定加工参数,进行等面积分流电火花加工,将加工出比原机床稳定加工临界尺寸更小的小孔,为微小孔电火花加工分流状态的研究和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钻削φ0.4~3mm小孔的刀具、机床、切削用量及深小孔的加工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难加工材料零件打孔的几种主要工艺方法,提出此类材料小孔、深小孔加工的一种新电解电火花复合加工试验方法.在改造的试验装置上,采用复合型电解液在不锈钢、钛合金试件上进行了小孔、深小孔加工试验.分析了生产率、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等工艺效果的成因.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进行电解液配制和选择电规准等相关工艺参数,试件的材料去除率达14 mm/min,表面粗糙度值Ra <7.9 μm.虽然加工精度低于电火花加工精度,仍验证了该方法用于钛合金试件打孔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常规电火花深型孔加工的稳定性及工艺指标,提出了一种新的深型孔加工方法——放电诱导雾化烧蚀加工技术。采用"水基-氧气"高压气雾介质作为放电介质,对烧蚀燃烧反应具有冷却、抑制和分散放电作用,有效降低了烧蚀能量,保证了加工的平稳性。另外,放电间隙中分散的熔融金属与气雾介质的氧气继续充分燃烧,气雾介质吸收释放的能量而迅速气化,产生的爆炸效果对蚀除产物的排出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蚀除产物呈现喷发式排出。因此,放电诱导雾化烧蚀深型孔加工技术不断引入了新的能量,并解决了排屑的难题。在本试验条件下,对于边长为4.4mm的方孔,加工深度可达70 mm以上,材料蚀除率约为内冲液电火花加工的5.45倍,电极质量相对损耗降低了82%。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闭环磁场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发动机80B钢凸轮表面分别制备了类金刚石(DLC)和CrTiAlN两种薄膜,并从显微硬度、微观形貌、摩擦因数和磨损量、接触疲劳寿命等方面对薄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薄膜硬度大于凸轮基体材料,薄膜均匀致密且膜基结合良好;镀膜凸轮在油润滑下的情况下减摩效果不明显,但耐磨性能大大提升,且其接触疲劳寿命均明显提高为凸轮基体的约2.5倍。DLC薄膜由于在摩擦的过程中形成了转移膜从而具有较小的磨损量和较高的抗接触疲劳寿命,在大马力发动机上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电弧离子镀技术及其在硬质薄膜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从电弧蒸发源控制技术和大颗粒过滤技术出发,论述了电弧离子镀技术最近的发展成果,并总结了电弧离子镀技术在氮化物、氧化物、非晶碳等薄膜方面的技术应用进展,以期能对我国电弧离子镀技术及其在硬质薄膜方面的应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L 《金属学报(英文版)》1993,6(11):387-392
The room temperature stability and crystallization of amorphous Nd_xFe_(1-x)thin filmswith x=0.06—0.90,prepared by flash evaporation at 77 K,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diffraction and TEM observation.The amorphous Nd_xFe_(1-x)films are stable at roomtemperature when 0.19相似文献   

14.
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研究了用闪蒸法(Flash evaporation)在77K制备的Nd_xFe_(1-x)(X=0.06-0.90)非晶薄膜的室温稳定性及其晶化过程 当0.19相似文献   

15.
NdxFe1—x非晶膜及其晶化过程的TEM原位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曼祺 Wagen.  A 《金属学报》1993,29(4):B181-B186
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研究了用闪蒸法(Flash evaporation)在77K制备的Nd_xFe_(1-x)(X=0.06-0.90)非晶薄膜的室温稳定性及其晶化过程当0.19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铬膜和铌膜的复合对锆合金基体上制备的商流磁控溅射薄膜附着性的影响。使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膜层界面,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膜层表而,用划痕法测定了薄膜的附着性。结果表明:膜/基界面结合良好,界面成分升降区狭窄;铬膜与铌膜组成的复合薄膜结合紧密;铬膜的组织为致密、边界孔洞少的纤维状晶粒,铬膜厚度为2μm时,晶粒仍为业微米级,但晶粒顶而已出现拱形;膜厚同为2μm时,外层1μm铌膜 内层1μm铬膜组成的复合膜的附着性分别是外层1μm铬膜 内层1μm铌膜组成的复合膜的2.35倍、2μm铬膜附着性的3倍,其原因在于膜层组织及力学性能变化、铌膜韧性好和复合顺序。因此,依靠铬膜厚度的增加米提高铬膜保护性的方法具有较大局限性,通过在一定厚度的铬膜外复合铌膜的方法则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Ti-Al镶嵌复合靶在Ar、N2和O2混合气体中反应溅射制备了一系列TiO/AlO和TiN/AlN薄膜,并采用EDS、XRD、TEM、AFM、SEM和微力学探针研究了薄膜的化学成分、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氧分压的提高,TiO/AlO和TiN/AlN薄膜中的氧含量逐步增加,氮含量相应减少,但其(Ti Al):(O N)仍保持约为1:1的化学计量比.薄膜保持与(Ti,Al)N薄膜相同的NaCl结构,并形成强烈(200)织构的柱状晶.与此同时,TiO/AlO和TiN/AlN薄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也仍保持在与TiN/AlN薄膜相当的35GPa和370~420GPa的高值.由于薄膜中形成了相当含量的氧化物,这类薄膜的抗氧化能力有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类石墨碳膜的制备及其与类金刚石碳膜的区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类金刚石碳膜的碳键结构一般以sp3为主,用离子束辅助磁控溅射制备了以sp2为主的非晶碳膜,即类石墨碳膜。分析类石墨碳膜的成分、组织结构,并通过这些结果区分类石墨碳膜与类金刚石碳膜。采用卢瑟福背散射谱(RBS)、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谱(XPS)、四点探针法(FPM)分析了成分、组织结构及电阻率,结果表明:制备碳膜的晶体结构是非晶,碳键结构以sp2为主,电阻率在10-4~10-2??m之间。证明这种非晶碳膜不同于类金刚石碳膜(sp3为主)。  相似文献   

19.
使用脉冲直流电源、金属Bi和V靶材,在氩气和氧气气氛保护下,通过反应磁控溅射法在不同基板上沉积纳米多孔BiVO4薄膜,然后在空气中进行后退火处理,形成具有光敏性的单斜白钨矿晶体.研究总压力和基底对薄膜晶体结构、形貌、显微组织、光学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石英玻璃基底上沉积的单斜白钨矿结构于250℃开始结晶,薄膜...  相似文献   

20.
采用恒电位-恒电流(P-G)瞬态响应技术研究了2205和316L不锈钢在2.5mol/LH2SO4溶液中钝化膜的结构.研究结果证实这两种体系的钝化膜均具有多层结构.利用由P-G响应曲线计算得到的各特征参数随极化电位和极化时间的变化关系,有效地分析了两种体系钝化膜的稳定性及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