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当代作家毕飞宇在“疼痛”中写作,“疼痛”是他创作的母体。毕飞宇小说的疼痛题旨直指历史文化的断裂之痛和人类的生存之痛。这种疼痛书写是作家对人类体恤和救赎的一种姿态。  相似文献   

2.
北京话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而发展成为"官话".白话文学作品也更多的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老舍先生的作品就充满了十足的"京味儿",他的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文化习俗,被看作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标志和象征.老舍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写出了北京的风土习俗和人情世故.他作品中的诙谐幽默和生活的话语,都是从他那原汁原味的北京话里体现出来的,这在现代文学作家中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故事意识和小说理念从创作初期就交织纠缠在一起,并在他以后的叙事进程中呈现出悖论关系.作为一个"文体家"的定位正体现在沈从文的故事模式及其与小说理念的悖论式的内景中.20世纪30年代成熟期的沈从文往往在小说中自觉而且刻意地营造一种讲故事的语境.对故事语境的自觉,同时体现的是自觉的小说意识.沈从文的创作因此既表现出由故事形态向现代小说模式演化的渐进历程,又表现出对叙事意义的艰难探寻,最终以其对"叙事,,的自觉超越了"故事"与"小说"的二分,呈现出某种本体性.审视30到40年代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一个乡下人是怎样从乡土闻到都市,逐渐在大学体制中变成一个孤独的都市现代人,最后作为一个曾经的"讲故事的人"走向"死亡"的象征性过程.  相似文献   

4.
<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一部这样常读常新的作品.当我再读这篇小说时突然强烈地感到用"干枯"二字来形容小说中的别里科夫极为恰当-他似乎己没有血性,没有情感,没有欢笑,没有生活乐趣,连灵魂也早已挣脱那层层的套子离开了躯壳.这种陌生的感觉之后,缠绕我心头的是另外几个问题:别里科夫的心灵究竟为什么那么枯竭,又是从何时枯竭的?为什么连最动人的爱情也不能将他滋润?那些形形色色的"套子"是何时层层包裹住他的身和心?  相似文献   

5.
毕飞宇的小说<哺乳期的女人>,无论是语言还是叙事,都是简单的.但简单背后,也蕴藏着"复杂".对母爱的呼唤,对丑陋人性的鞭挞以及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正是这部作品的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刻书中心之一的福建建阳,刊刻了大量通鉴类图书.这一刻书背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明代历史演义大多以"按鉴"相标榜,也确实多参照通鉴类图书通俗演义而成.这些"按鉴"演义有的艺术成就不高,但是它们在明代的大量产生有其积极意义,满足了读者阅读的需要.从小说艺术和小说观念发展的角度来说,"按鉴"演义是小说艺术精致化、小说文体独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7.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他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小说中几位不同"卡拉马佐夫"内心对于现实与灵魂的冲撞以及最后陷入疯癫式的悲剧,反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内心信仰与现实矛盾的不可调和.本文分析陀思妥耶夫斯笔下卡拉马佐夫式的疯癫,借助福柯的疯癫学理论,从疯癫的这一视角再次认识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戏剧就其本质来讲是动作的艺术.黑格尔曾经说过:"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1]然而,什么是戏剧动作呢?谭需生先生在他的<论戏剧性>中说:"话剧艺术源于西方.我国话剧艺术理论中的某些概念,多是从西方戏剧美学中翻译过来的.'戏剧动作'一词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曹禺的戏剧作品是诗与戏剧的有机结合,是真正的诗化戏剧.他的话剧<日出>,从情感态度到表现手法,从主题内容到舞台效果,都在努力追求诗的境界.他把诗意的发现和现实的揭示有机熔铸起来,使剧作的题旨具有诗意化的象征意义.诗意的潜流在主题、背景和人物身上流淌,诗意的对比渗透在戏剧结构的血躯之中.而这一切,无一不是通过大师笔下散发着独特艺术魅力的戏剧语言体现出来的.曹禺的戏剧语言中洋溢着他的诗的兴奋,诗的激情,蕴藏着诗意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上中学时,我是一个很纠结的学生,因为我与许多老师的关系特别僵. 语文老师讨厌我. 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看小说.有一次语文老师发现了我看小说,就批评我,还要收走我的小说.我硬扯着小说不松手,说:"小说也是语文,看小说也算是学语文."语文老师收不成我的小说,又遭我抢白,便极为生气,不再理会我,把我当成语文课上的"异类".我则把语文老师当成不讲理的人,同样不理会他.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基于形上学宇宙论的艺术观与美学观纠结在一起,具有艺术哲学的色彩.他始终关注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追求艺术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宗白华的艺术史观也是建立在民族宇宙观和美学诠释学的基础上,虽然没有温克尔曼所期待的科学艺术史的合理原则和丰富史实,但他并未寻找一个黑格尔式的"理念"来演绎艺术史.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中,宗白华的艺术史研究沿着"艺术精神"主导下的艺术风格的变迁以及美感类型的演进来展开的.他主要是从艺术精神、文化象征与艺术风格、美感类型、艺术境界与价值等多个向度来阐释艺术史的观念.其艺术史观和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学习艺术的都知道,艺术基本有三个特征,分别是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其中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3.
萨克雷(1811-1863),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位重要小说家,在当时和狄更斯合称"小说双杰",<名利场>(伍光建先生译为<浮华世界>)是他的经典代表作.小说<名利场>神龙活现地凸显出一位浮沉于十九世纪社交界的交际花.作者除了描述温馨的感情外,尤其擅长用戏谑活泼的笔法,讽刺人事,使书中的角色跃然纸上.一段平凡的故事在戏谑、幽默的笔触下,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4.
当代英国小说家哈尼夫·库雷西的短篇儿童小说《瓢虫午餐》是一篇黑色喜剧。该童话隐喻了在不断的错位和重新定位中,不合理和合理间没有界限,身份没有确定,看法没有绝对,偶然也会是必然。将此看作隐喻的提示符,作者通过它们无声地讽刺了当今社会,引导读者打破固有思维,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从早期的"巴彻斯特小说系列"到中后期的"帕里赛小说系列",作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的特罗洛普小说中的人物尽管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他们有着同样的获得他者认可的人生目标."获得他者认可"正是心理学家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个体的欲望之所指,"他者"代指的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制度.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社会有两大最重要的"他者",其一是男性必须具有的"新绅士精神",另一个是女性必须承担的"家中的天使"的职责.纵观特罗洛普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们,他们的欲望实现方式正是由这一"他者"所决定.可以说特罗洛普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社会性,通过人物塑造,他的小说世界成为一幅展现维多利亚时期社会与文化方方面面的广阔画卷.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观:他所勾勒的小说的历史;现代小说的地理状况,以及现代小说在小说历史中的地位;幽默的艺术,以及属于小说的独特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罗伯·格里耶一生致力于小说叙事理论的革新,来"挽救"由于对巴尔扎克式的传统模式的恪守而"濒于死亡"的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在其"新小说"(或称客体小说、视觉派小说)创作中,他对传统小说进行了不遗余力的颠覆式的解构,本文试图以罗伯·格里耶的<嫉妒>为例,从情节,叙事的人称机制,叙事的结构模式等几个层次分析其"新小说"叙事:即格里耶如何通过对传统小说中细节描写的过度模仿,叙述者"在场"的缺失及"深度神话"的模糊,来完成对传统小说叙事结构的解构.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创作中,沈从文的作品独树一帜,显示出与其他乡土作家殊异的风格.沈从文作品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其中尤以湘西乡村社会为背景的小说系列最为动人,而其情感状态与艺术表现的矛盾统一,是现代文学作品中所独有的.  相似文献   

19.
徐訐是20世纪一位在文坛上名声斐然、个性、个性独特的作家,他一生留下的文学成果众多,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和评论等众多领域都有不错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白先勇的小说以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而蜚声海内外.其中关注女性命运,尤其是表现在历史沦桑中女性心灵深处的痛楚与伤感,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突出倾向.白先勇以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时代的变幻与动荡在女性的生活起伏中表现出来,唱出了一曲曲凄婉的女性命运的悲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