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CaO_2预处理小麦秸秆以去除其中的木质素,对CaO_2预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预处理条件为:CaO_2质量浓度6%(/),固液比1∶8,预处理时间2 h,温度126℃.在此最优条件下,小麦秸秆干物质回收率为62.95%,木质素含量为4.66%,木质素去除率为65.18%.比未添加CaO_2预处理的小麦秸秆干物质回收率降低了21.61%,木质素去除率提高了36.39%.此外,还对相同浓度下CaO_2和H_2O_2的预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126℃的条件下,4%CaO_2比4%H_2O_2预处理后木质素去除率高17.72%.实验结果表明,CaO_2质量浓度和预处理温度都对预处理后干物质回收率和木质素的去除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建立苎麻预处理工艺参数的优化数学模型并求出最优解,对预氯处理和预氧处理的工艺参数是优解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N-甲基氧化吗啉预处理苎麻织物的X型活性染料染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环保型有机溶剂N-甲基氧化吗啉(NMMO)作为苎麻纤维溶胀剂,通过轧焙烘预处理使苎麻织物改性,考察了苎麻织物NMMO预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和经NMMO预处理后苎麻织物的染色性能.结果表明,经30%的NMMO溶液浸泡5 min.130℃焙烘2 min,然后用X型活性染料染色,染色温度30℃,染色时间50min,盐用量40 g/L,固色温度40 ℃,固色时间20 min,碱用量10 g/L的条件下,经预处理苎麻织物的K/S值比未处理苎麻织物的提高近50%,染色牢度与未处理苎麻织物相近.  相似文献   

4.
罗布麻化学脱胶预处理方法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合罗布麻化学脱胶的预处理方法,利用数学的方法对4种不同预处理方法与二煮法相结合的工艺所得到的精干麻的各项指标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预尿氧处理是适合罗布麻化学脱胶的较好的预处理方法。并对预尿氧处理得到的精干麻与其他3种预处理方法得到的精干麻指标进行了对比,表明前者得到的精干麻指标即经预尿氧处理所得到的精干麻细度为3.34dtex,残胶率为3.77%,断裂强度为10.8cN/tex,残余木质素率为1.33%,断裂伸长率为4.38%,其综合指标要好于其他3种预处理方法得到的精干麻指标,且可节省时间。  相似文献   

5.
采用酸析结合铁碳内电解法对苎麻废水进行预处理,探讨了pH调节条件及铁碳内电解法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将废水pH调节至3.00时,由于其中部分有机物析出,CODcr可以从15789.47mg/L下降到11491.23mg/L,CODCr去除率达27.22%,色度去除率达83.58%;接着在pH=3.00,处理时间40min,铁碳加入量比废水(质量比)=1:5,铁比碳=3:1,温度30℃的最佳工艺条件下,用铁碳内电解法进一步处理废水,CODCr可以下降到6948.38mg/L,CODCr去除率接近80%.  相似文献   

6.
陈普  汪青  钱畅  王明 《中原工学院学报》2009,20(3):33-35,50
探讨[bmim]Br(溴代1-丁基-3-甲基味唑)预处理对苎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实验得出较合适的处理工艺:浴比1:30,处理时间1.5 h,处理温度100℃.对处理和未处理织物的上染速率及吸附等温线类型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苎麻织物经过处理后,上染率及上染速率均有较大提高,吸附等温线类型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条件下对桉木片进行碱预处理和高温水预水解,研究了其对木片残渣及提取液的影响.在高温水预水解后,木片中的聚戊糖含量随温度的升高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这是预处理后木片失重的主要原因.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结果显示,碱预处理后木片及提取液中半纤维素的数均分子量降低,且温度越高降低越明显.与碱预处理相比,高温水预水解后木片中半纤维素的分子量大幅度降低,但多分散性仍与原料木片相近.采用酶解-温和酸水解的方法制备木素(EMAL),水预水解后木片与原料木片相比,木素的平均分子量增加,而多分散系数略有降低.木素的31P-NMR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高温水预水解后,总酚羟基含量几乎增加一倍,S/G有所增加,但脂肪族羟基与羧基含量则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8.
催化裂化原料预处理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液固相催化法对催化裂化原料进行预处理,原料中的碱氮、总氮、残炭、胶质等都大大地下降。预处理后原料在小型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上进行反应,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处理后原料与未处理原料相比,催化裂化汽油收率提高1%~2%,焦炭产率下降0.5%~0.8%,未反应重油下降1%~2%。经适当的工艺组合可以使该过程应用到催化裂化工艺中。  相似文献   

9.
用NaOH对秸秆进行固态化学预处理,以提高秸秆厌氧消化效率和产气量,研究不同NaOH添加量和负荷率对秸秆产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固态预处理对秸秆厌氧消化有明显促进作用,预处理后秸秆的单TS产气量比未处理前提高26.02%~65.43%,反应起始时间提前1~2d,反应持续时间缩短1~4d,TS和VS去除率分别提高41.7%和52.4%,甲烷气体体积分数由未处理前的52.1%提高到64.5%,其生物能由19.71MJ/m3提高到24.41MJ/m3,在NaOH添加量为6%时,负荷率为60g/L的秸秆厌氧消化效果最好,单位TS沼气产量最高达到445mL/g.  相似文献   

10.
预处理对脱水蔬菜色素保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不同保色溶液对胡萝卜、青椒和菜豆进行预处理,得出了其干制品不保存率的最佳预处理方案,并讨论了金属离子预处理对青椒和菜豆的保绿效果,以及硫化处理对胡萝卜的保色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对聚铁聚铝预处理城市污水正交试验研究,确定其最佳工作条件,当SS去除率为60% ̄80%,COD支除率为50 ̄70%时,PAC和PFS的投药量分别为:≥30mg/L和≥100mg/L,其沉淀时间分别为:≥10min和≥45min。  相似文献   

12.
以环氧丙烷废水为研究对象初步研究了H2O2预氧化作为预处理的最佳试验条件以及预氧化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效果.结果表明,H2O2预氧化法预处理环氧丙烷废水取得了良好效果,经预处理后,COD总去除率可达到92%,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芬顿试剂预处理丁咪替丁制药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咪替丁制经废水COD高,成分复杂,采用芬顿试剂预处理,COD去除率达50%以上,小试确定了芬顿法预处理西咪替西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H2O2质量浓度为3000mg/L,FeSO4质量浓度为750mg/L,氧化时间为3h,pH为3,反应温度为70℃。工程调试结果与小试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预处理是脱胶工艺的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罗布麻的脱胶效果与制备纤维的可纺性能,对其脱胶预处理工艺进行研究.试验在罗布麻纤维的脱胶预处理过程中,逐次加入还原剂硫脲,氧化剂双氧水两种组分,讨论了2组分浓度配比、预处理温度、时间对胶质去除的影响,分析预处理前后纤维纵向形貌的变化,同时还测试了氧化还原预处理脱胶工艺对制备罗布麻纤维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该氧化还原预处理脱胶工艺可提高罗布麻纤维的脱胶制取率、纤维长度、单纤维强力等性能指标,是一种有效的脱胶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实验发现汉麻纤维经过染整加工后,会使汉麻纤维的抗菌性能显著下降。为获得经脱胶后仍能保持其优良抗菌性能的加工工艺,采用不同的预处理和脱胶方式对汉麻纤维进行处理,通过振荡法测试汉麻纤维的抗菌性,观察分析菌落数。结果表明:经过预酸处理后再经酶—化学联合脱胶对汉麻纤维抗菌性影响小。通过正交实验方法找到对汉麻纤维抑菌性影响最小的工艺方案,即预处理硫酸1 g/L,酶脱胶果胶酶1 g/L,化学脱胶氢氧化钠10g/L。  相似文献   

16.
运用了程序分析、5W1H、ECRS等工作研究方法对某炼钢厂炼钢预处理工序进行优化,通过作业测定减少、消除了无效时间,缩短了移动距离,由此缩短单包铁水的处理周期,降低预处理作业周期,节约成本,提高了预处理工序的生产能力,为企业带来了实际效益.  相似文献   

17.
大豆预处理对大豆油脂生产工艺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大豆预处理工艺及操作条件对油脂生产效果的影响。采用对大豆脱皮,对豆胚进行湿热处理和挤压膨化的预处理,并采用适当的操作条件,可以提高油脂产品及其副产品的质量,并降低能耗和溶剂肖耗,是今后大豆油脂生产中预处理工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具有鱼骨状特殊结构的纳米碳纤维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制备了高纯度、高质量的鱼骨状纳米碳纤维,对其分别进行了酸处理、退火处理以及酸处理和退火处理相结合的复合处理,装配成模拟电池后通过恒流充放电测试,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该鱼骨状纳米碳纤维电化学嵌脱锂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简单的酸处理和退火处理未能明显改善鱼骨状纳米碳纤维电极的综合嵌脱锂性能,而将两者有效结合,则使该纳米碳纤维的首次充放电效率提高近两倍,并且明显提高了可逆容量及循环稳定性,嵌脱锂性能得到综合改善.  相似文献   

19.
DDNP废水预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DDNP废水难于被微生物降解的特征,采用聚合氯化铝(PAC)对DDNP废水进行混凝预处理,考察了废水pH值、PAC投加量及混凝时间等因素对COD去除率、色度去除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对影响DDNP废水混凝效果的各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优化的处理工艺,用单因素实验验证了最佳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常温下,pH值为6.0,PAC投加量为7.5 g/L,混凝时间为4 h时,对DDNP废水处理得到较为满意的效果,COD的去除率为50.96%,色度去除率为80%.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制反应器组装处理系统,探讨了以内电解-臭氧串联工艺对当地某棉纺厂印染废水进行预处理效果,通过分析预处理前后水质的变化,研究了内电解反器Fe/C(质量比)、pH值、停留时间和臭氧氧化空气量、氧化时间因素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内电解反应器Fe/C(质量比)为4.0、进水pH值为5.0、反应停留时间为60 min,臭氧发生器进空气量为3 L/min,氧化时间为30 min,系统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预处理效果,COD_(Cr)总去除率可以达到62.75%,色度的去除相对于COD_(Cr)去除率较高,总去除率最高可达96.78%.预处理后废水的可生化性得以改善,为后续的生化处理有效进行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实验结果可为工程设计和生产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与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