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资源型企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因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日趋严重的限制。本文尝试性讨论了资源型企业和地方政府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对建立政企融合关系的财政、土地和安置下岗职工3方面的政策建议,从培育思想意识、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分离企业社会职能和统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4个方面探讨了全面落实政企建立融合关系的具体措施,为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工矿废弃地再利用是资源衰竭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工矿废弃地修复对于促进矿区发展、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单一的考虑工矿废弃地修复难以发挥其最大的利用潜力,因此,本文将矿地融合理念引入到工矿废弃地修复中,厘清矿地融合的内涵及方式,分析矿地融合与工矿废弃地修复的内在联系,以徐州市工矿废弃地为研究案例,提出了以矿地融合为导向的徐州工矿废弃地修复策略。主要结论:衰退型资源城市中矿地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融合、土地融合、资源融合、全域治理以及城乡统筹;分析工矿废弃地所面临的矿地矛盾及其之间的推动、促进作用,为矿地融合导向的工矿废弃地修复提供了协调路径;矿地融合导向下的工矿废弃地修复策略包括以产业融合为导向推动矿区工矿废弃地修复再利用、以土地融合为导向盘活矿区土地使用权、以资源融合为导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以全域整治为导向开展区域工矿废弃综合治理和以城矿乡统筹为导向开展矿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3.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日趋繁荣,产教融合也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职教园区与产业园对接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形式,地方经济开发园区的行业企业资源为职业教育院校提供实践基础,职业院校又服务于行业企业,为企业输送人才。本文以咸宁职教(集团)学校建设为例,对职教(集团)学校与产业园运行对接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了职教园区与区域产业园对接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深度合作,把生产与教学密切结合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而产教结合实训基地建设是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本文论述了产教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与模式,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5.
矿区景观融合是建设和谐矿区与和谐区域的生态安全重要支撑。本文以唐山市城乡结合部的荆各庄矿为例,提出荆各庄矿区要以矿区景观重建为着眼点,向特色景观绿心演变,以陡河及水库景观为依托,完善矿区兰色肌理,变矿区环境治理为造景,留农田景观、现乡村风貌等废弃地景观融合思路。以构造城乡一体化景观格局为目的,建立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城乡融合的农田肌理,并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村落建设、乡村文化保护的措施,以促进矿区协调发展,建立安全的景观格局,实现城乡景观融合。  相似文献   

6.
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文章首次从融合动力、条件、路径、模式4个方面对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国家发展战略、企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形象塑造可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足够的动力;鼓励的政策、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基础条件。此外,提出以国家为主导形式和以市场为主导形式的两条融合发展路径,以互补增值型和开发创造型两类模式促进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矿区地质灾害突出、环境问题复杂,其多尺度、连续性和整体性监测及生态环境多要素耦合演变机理研 究,是我国矿区生态保护总体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 为解决矿区地质环境多平台、多要素、多尺度和时空协同监测问 题,基于对地观测技术、地基设备和人工调查手段,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天—空—地—人”立体协同监测及多要素精 准感知技术体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矿区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融合模型,开发知识引导和数据学习双向驱动的 智能化地质环境信息提取方法,从而实现矿区全生命周期地质环境演变的智能反演与感知。 研究表明:“天—空— 地—人”协同监测与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多要素精准感知,是矿区生态环境多要素耦合演变机理研究的重要基 础,能够为矿山地质环境“信息智能获取—知识学习—辅助决策”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提供技术支撑,为矿区安 全高效开采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当前矿区绿色转型过程中的具体做法、进展与成效,围绕企业、政府、群众多主体分析了矿区绿色转型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提出了持续推动三大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创新矿区绿色转型工作体制机制、增强群众参与矿区绿色转型内驱动力等解决对策,对破解矿区建设困境、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转变矿业发展方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范强  张幼振  陈龙  陈果  杨冬冬 《煤矿安全》2023,(10):212-218
从随钻测量数字化、钻场环境监测数字化和钻机监测数字化3个方面分析了现有煤矿井下钻探数字化平台的国内研究现状;结合当前煤矿井下智能钻探实际需求,设计了煤矿井下定向钻探数字化平台总体架构,分析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和远程交互等关键技术内涵与路径,并在乌海矿区天荣煤矿开展了相关技术的工程实践,通过试运行系统验证了钻探数字化平台的综合管控能力;指出了煤矿井下定向钻探数字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神府东胜矿区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提出了要坚持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快路,港,航航建设进度,实现矿,电,路港,航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符合矿区特点的洁净煤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坚持“科教兴煤”战略和“精减效能”的原则,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企业劳动生产率;引导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矿区环境质量;规范矿业秩序,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建设为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传统矿业类专业改造升级提供了发展机遇。论文深刻分析了地方高校矿业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出了开展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多模态教学、新工科教材、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保障制度等“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面向区域新经济的绿色化与智能化、工程性与创新性相融合的有色金属矿业类创新人才,为国家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主要论述了建设矿区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目的和意义,给出了服务平台的数据内容与服务模式,对平台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发现、获取、调用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以矿区土地复垦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应用案例展示服务平台在数据集成、发布、共享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解决现有煤炭行业各系统单独建设、多系统数据缺乏共享、智能分析及数据挖掘利用率低等问题,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深度融合煤矿安全管理业务的基础上,提出全流程可追溯的煤矿安全智慧管控云平台建设方案;重点分析了风险管控、隐患排查、班组任务处理、违章纠违等业务流程;平台通过数据中心实现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的存储、整合及分析,将煤矿安全管理中涉及的9个子系统集成于安全智慧管控平台中,利用数据共享一张图进行协同管控与数据有效分析展示。应用结果表明:平台实现了煤矿数据融合、协同控制、业务联动与决策,在提高安全管控效率、缩减管控成本、最大化企业利益方面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金川矿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包括地应力测量、收敛变形观测、围岩深部变形观测、地表沉降监测等方面.其监测手段主要有以下3种:(1)收敛仪、测杆、钢尺和激光测距仪等的直接观测法;(2)多点位移计、伸长仪、声发射仪等设备的深部围岩观测手段;(3)先纤光栅信息融合技术这些监测技术已经为并将要为金川矿区的安全生产和岩石力学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盛红光 《现代矿业》2020,36(1):237-239
在国家绿色矿山建设政策引导下,萨热克铜矿从建矿之初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介绍了矿山围绕矿区环境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数字化矿山建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社区和谐、企业文化等方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矿业企业发展与矿区群众意愿并重,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矿山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建设成果显著,为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建设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加强传统采矿工程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融合发展,构建安全、智能、绿色、高效的煤矿,以张家峁煤矿为例介绍了智慧煤矿巨系统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矿井建设。以智慧煤矿总体规划及综合管理操作平台设计、智能化无人生产系统、智能化巷道掘进系统、环境感知及辅助系统、智能场区建设等为主线,进行张家峁智慧煤矿巨系统的建设。通过对煤矿5G移动通信技术,透明矿山三维管控平台关键技术,煤矿生产危险源分析预测技术,矿山采掘接续一张图集成技术,智能化无人工作面协同控制技术,环境感知及一通三防智能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信息孤岛,提升了智能化采掘能力,提高了数据驱动决策,实现了矿区全域多源数据深度融合,生产效能、安全态势与业务流程协同优化的多维场景平衡综合分析决策,形成矿区智能化管理、高效协同运行新体系。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建设等方面都与传统本科教学模式不同。文中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以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融合,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李进  陈慧明 《中州煤炭》2022,(9):234-239
采煤技术及采煤装备正在向高产高效、安全可靠、减人增效的趋势发展,煤矿企业生产已经由粗放型、分散型、人工型生产的模式逐步转变为集约化、大型化、自动化和无人化的方向发展。分析了前期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情况,基于此,采用自动化信息化融合技术,研究了万兆工业以太环网平台、基于GIS的“一张图”安全生产智能管控平台、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矿井车辆运输大数据分析及科学调配系统、主煤流节能智能控制系统等。研究应用表明,该技术提高了矿井的综合自动化水平,取消了采煤工作面两巷超前支护支架,实现各固定岗位的无人值守。研究为类似矿井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观测手段难以满足矿区快速生态演变监测需要的问题,在归纳总结生态监测的内容、技术、指标及其评价模型等的基础上,以"3S"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设计了矿区生态监测系统,并在Microsoft.NET平台上,利用ArcEngine、IDL、C#等实现了该系统的开发。通过将该系统对实例矿区进行生态监测,结果表明,系统能够稳定运行,能够辅助完成矿区生态监测的分析、制图任务。  相似文献   

20.
西部黄土覆盖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地貌及地质采矿条件复杂,黄土层厚度巨大,开采沉陷具有不同于其它矿区的特殊性,地表下沉速度大,起动距偏小,采动裂缝等非连续破坏更为严重,地表沉陷盆地形状和沉陷变形分布特征更为复杂多变。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开展地表沉陷的高效监测和定量评价仍面临一定困难。近年来,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无人机摄影测量(UAV photogrammetry)、激光雷达(LiDAR)等多源遥感技术迅速发展,其具备的非接触式观测、大范围覆盖、高时空分辨率等特点,能够实现地表沉陷连续性、动态性和全面性监测,通过多源观测数据的融合处理,可为西部矿区开采沉陷高效监测提供新的技术途径。综述了多源遥感技术在矿区沉陷监测中的应用进展;通过现场试验探索了InSAR、UAV photogrammetry、LiDAR用于黄土高原矿区沉陷监测的实际效果,发现在地貌复杂、地形起伏和植被覆盖及地表大梯度形变条件下,InSAR干涉失相关和大气延迟等各种误差过大;无人机航测影像构建的三维模型受植被和地形影响导致地面模型的高程精度不足;无人机激光扫描受地形坡度、点云密度和地表点水平移动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