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小鼠生物检测法和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分别对采自钦州湾的7种典型经济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组成成分与含量进行分析,同时参考我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制订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400 MU/100 g或80μg/100 g STX_(eq))评价其食用安全性。结果如下,小鼠生物法分析表明小鼠在观察15 min内均不死亡,说明7种贝类中PSTs含量均小于400 MU/100 g或者不含有毒素;进一步对贝类样品进行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分析,表明7种贝类中可检测到麻痹性贝类毒素,毒素组成成分以高毒性的氨基甲酸酯类毒素为主如膝沟藻毒素4(gonyautoxin,GTX4)、膝沟藻毒素1(gonyautoxin,GTX1)、新石房哈毒素(neosaxitoxin,NEO)和石房蛤毒素(saxitxin,STX),其中异毛蚶中有最大毒素含量/毒性值,分别为0.27 nmol/g或13.1μg/100 g STX_(eq),低于安全标准80μg/100 g STX_(eq)。研究中有6种贝类可检测到毒素成分,检出率为86%。这说明,在钦州湾所采集的7种贝类中,尽管毒素含量低于食用安全标准规定的阈值,但多种贝类中仍可检测到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因此其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应加强该地区经济型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测,以防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研究硅胶对麻痹性贝类毒素吸附性能情况,探究其作为毒素检测前处理材料的可能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分别表征硅胶形貌尺寸、官能团与化学键,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分析硅胶的热稳定性,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研究硅胶对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溶液吸附情况。结果表明,所选用硅胶直径介于30~60μm,尺寸相对均一,富含硅羟基团,热稳定性好,在弱酸或中性条件下有效吸附麻痹性贝类毒素,并能在0.1%酸性条件下解吸附。鉴于硅胶自身特性及对麻痹性贝类毒素良好的吸附能力,有望用于动物性水产食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净化前处理,其吸附机理是表面的硅羟基与麻痹性贝类毒素分子中氨基、亚氨基之间形成氢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中最常见的贝类毒素之一,分布最广,危害最大,事故发生率也最高,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加强对该类毒素的检测监控成为保障海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小鼠生物检测法、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酶联免疫法,这些方法均有各自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还缺少用于现场检测的快速筛查技术。因此,开发快速、灵敏、准确、低成本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介绍了麻痹性贝类毒素目前开发出来的快速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免疫层析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对各方法的特点迚行分析。最后对未来麻痹性贝类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迚行了评述,幵对发展趋势迚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舟山东极与嵊泗枸杞2个海域养殖贻贝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比较小鼠生物测定法与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的测定结果。方法采用小鼠生物测定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贝类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并将2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种检测方法检测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结果基本一致。5月份东极岛海域的厚壳贻贝中检出PSP((500±3.2)MU/100 g),超标率为5%;嵊泗枸杞海域贝类PSP含量较低,未超出安全食用标准。2个海域的紫贻贝PSP含量均未超出安全食用标准。结论小鼠生物法与ELISA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其检测出的PSP结果可以为摄入PSP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由于ELISA方法的检测成本较高,因此可采用小鼠生物法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风险监测。  相似文献   

5.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种分布范围广及危害较大的赤潮毒素。可经食物链的富集、传递作用,引发人体麻痹性中毒,大量发生的中毒事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麻痹性贝类毒素常用检测技术主要是小鼠生物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试剂盒测试法,这些检测方法均有各自的优势,但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多且复杂、结构特殊,毒性又较强,这使得其监管检测较为困难,亟待建立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分析检测方法。本文基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基本性质,依据检测原理的不同论述了其生物检测技术、仪器分析技术和生化测试技术,并对各类技术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后展望了未来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监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脱除方法,有效提高贝类食品安全性。本文从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三个方面综述了PSP毒素在水产品中的脱除方法及净化效率;对温度处理,安全吸附,微生物降解,酶解转化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贝类脱除PSP毒素及贝类净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在2013年3月采集湛江、阳江、钦州、北海、汕头、汕尾、深圳、台山等8个位于南海海域的养殖牡蛎,用小鼠生物(MBA)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MBA毒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区域养殖牡蛎的毒素含量为0MU/g-2.3MU/g,符合我国贝类食品安全限量要求;HPLC毒素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湛江、深圳、汕头、台山和阳江等5个海域的养殖牡蛎体内检测出痕量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湛江、深圳、汕头和阳江海域的养殖牡蛎中检出高毒性的STX和neo STX。本次麻痹性贝类毒素测试MBA法的检出率为25%,HPLC法的检出率为62.5%,HPLC法更适合于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低的样品。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有害毒藻产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具有的物种特异性,从PSTs的蓄积、转化、代谢及净化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将暂养净化、生物吸附法、微生物代谢等净化方式进行优化或组合,对水产品进行高效脱毒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深圳地区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染毒情况,对深圳地区主要贝类养殖海域养殖的10种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染毒情况进行调查。筛选并确定PSP监测指示贝种,进而测定不同养殖海区PSP污染情况。采用AOAC发布的生物法测定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华贵栉孔扇贝(Chalmys nobili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对PSP蓄积能力强,华贵栉孔扇贝的PSP含量较翡翠贻贝高。确定深圳贝类养殖海域PSP监测指示贝种为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全年对两种贝类的PSP监测结果表明PSP含量超过有关标准规定的安全限量的情况时有发生。本研究为实施有效的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桑沟湾养殖牡蛎中贝类毒素监测及预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方法监测养殖牡蛎中5种腹泻性贝类毒素与6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变化及分布特征,分别利用HP20大孔型吸附树脂与SP700吸附树脂作为富集树脂,富集养殖海域海水中5种腹泻性贝类毒素与6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利用HPLC-MS/MS检测方法分析其中毒素含量,同步监测了养殖海域内牡蛎与海水中毒素含量,探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牡蛎内贝类毒素含量随海水内贝类毒素含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该海域内一共监测到OA、DTX-1、GYM、PTX-2 4种腹泻性贝类毒素与STX、dc STX两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整个监控期内,海水中所监测贝类毒素随时间变化呈现先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趋势。牡蛎中毒素含量与海水中毒素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即牡蛎内毒素的增长随海水内毒素的增长而增长,但牡蛎内毒素含量的峰值出现时间在海水中毒素含量出现峰值之后,延后时间为14 d。根据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原理,可以提前14 d预警牡蛎内毒素含量。  相似文献   

11.
连云港海州湾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连云港地区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特征,对连云港海州湾织纹螺进行形态鉴定,收集近年麻痹性贝类中毒资料,应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检测螺肉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结果连云港海州湾存有4种织纹螺,其中以半褶织纹螺含麻痹性贝类毒素量高(1.6×103μg100g螺肉),并导致连云港地区10起、银川1起麻痹性贝类中毒;1992年还发生一起由泥螺引起的麻痹性贝类中毒。中毒者均表现为下行性神经麻痹症状,重者致死。鉴于海洋污染的严重性,为保障海洋贝类的食用安全,应对贝类进行毒素等安全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受体蛋白Saxiphilin可特异性结合麻痹性贝类毒素,本文采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对Saxiphilin进行体外表达研究。方法从牛蛙肝脏克隆得到ssziphilin基因(N端含有自身分泌信号肽),利用特异引物使其C端带上组氨酸标签。结果使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构建带有目的基因的重组病毒,用病毒感染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细胞Sf9以表达Saxiphilin,通过优化细胞培养基中胎牛血清含量及感染时间,确定使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重组病毒感染Sf9细胞72 h时,培养基中可溶性目的蛋白表达量最大。结论通过镍柱纯化得到Saxiphilin蛋白,以期将此蛋白进一步用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麻痹性贝类毒素受体蛋白(Saxiphilin,SAX)是一种单体可溶性蛋白,属于转铁蛋白家族,具有转铁蛋白相似的组织分布但其不与Fe~(3+)结合,可能是一种转运和隔离内源性的有机分子的载体。SAX可高特异性地结合石房蛤毒素等多种麻痹性贝类毒素,但不与竞争物河豚毒素结合,SAX广泛分布于牛蛙、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以及爬行动物中,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获取SAX,一是通过动物体内提取,另一种是通过体内基因表达。本文从SAX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分子进化等方面综述了该受体蛋白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本身的研究工作,展望了SAX受体蛋白建立多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快速检测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揭示了SAX在贝类毒素检测及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上海市售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7月间, 在上海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行5种贝类样品采集, 每月抽取样品24份, 全年共288份。采用生物法(SC/T 3023-2004)对其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 其中虾夷扇贝的肠腺和肌肉(扇贝柱)进行分开测定。结果 缢蛏、菲律宾蛤仔、牡蛎、文蛤、虾夷扇贝肠腺和肌肉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含量范围分别为ND~121.5 MU/100 g、ND~113.4 MU/100 g、ND~177.7 MU/100 g、ND~124.6 MU/100 g、261.7~3363.5 MU/100 g和ND。全年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平均含量分别在98.5±10.5 MU/100 g、78.6±9.3 MU/100 g、50.4±10.1 MU/100 g、40.6±14.8 MU/100 g、1242.2±974.3 MU/100 g和0。按照目前我国贝类产品主要出口国家和国际组织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限量要求进行评价, 仅仅是虾夷扇贝肠腺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超标, 超标率为98%, 因此在食用扇贝时应去除其肠腺; 而其余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均在限量规定范围内。结论 上海市售贝类产品对食用的安全性不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于2013年3月~5月间,采用小鼠生物(MBA)法检测在湛江硇洲岛海域捕获的花纹爱洁蟹、雷诺鳞斑蟹、善泳蟳和细纹爱洁蟹等珊瑚礁螃蟹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毒性值。毒性分析结果表明:珊瑚礁螃蟹体内检测出较高浓度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螃蟹的毒性大小为:花纹爱洁蟹细纹爱洁蟹善泳蟳雷诺鳞斑蟹;63.6%的珊瑚礁螃蟹毒性值超过了食用安全限量(4MU/g)要求,螃蟹的毒性值为2.69~54.8MU/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花纹爱洁蟹和雷诺鳞斑蟹的毒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蟹体内的PSP主要是低毒性的C_2毒素,以及少量的GTX_1毒素。推测硇洲岛海域分布有产毒的甲藻,该海域海产品有受到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广东省深圳市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时空分布特征,确定重点污染海域,为实现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2015年深圳市海域3个监测点(斜吓湾、东涌和珍珠岛)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监测数据进行径向基函数插值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掌握监测点周围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的大体分布状况和时空聚集区域。结果由径向基函数插值结果可知,斜吓湾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相对较高,东涌和珍珠岛海域含量相对较低,而且斜吓湾、东涌和珍珠岛海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分布特点存在明显差异;时空扫描发现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明显聚集性。2015年1~6月斜吓湾海域是最可能聚集海域(LLR=7.72,RR=5.59,P=0.000 830.001)。结论通过径向基函数插值和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可以获得麻痹性贝类毒素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时空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贝类产品中脂溶性贝类毒素(LPs)的来源、分类、特性以及对人体的危害进行了介绍,重点阐述了已有的脂溶性贝类毒素(LPs)检测方法,包括小鼠生物法、生物免疫法、细胞毒性法和化学仪器分析法,并对我国在贝类毒素领域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夏季,不少人喜欢在大排档吃烤扇贝,饭店中的清蒸扇贝也很受欢迎。不过,夏秋季是贝类毒素中毒的高发期,为防止贝类毒素中毒,建议在加工贝类尤其是扇贝前去掉肠腺,也不要食用烹煮的汤汁。贝类毒素包括麻痹性、神经性、健忘性、腹泻性等多种类型,人体摄入一定量含毒素的贝类就会发生中毒。其中,以麻痹性贝类毒素对人危害最大,这种毒素存在于扇贝、贻贝、蛤等双壳贝类中,其中毒潜伏期较短,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了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及健忘性贝类毒素等贝类毒素的来源、性质、组成及中毒机理, 探讨了企业贝类毒素控制措施组合并初步探讨了企业HACCP管理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麻痹性贝类毒素作为贝类产品中一种毒性最强、分布广泛的毒素,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会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其监测检测方法的研究与改进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评述了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三种常规检测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小白鼠生物法、免疫测定法和色谱联用技术作为主要的检测方法由于原理不同,结合不同的研究需求其应用的领域。其中,小白鼠生物测定法虽然概括毒性有效,但是其灵敏度低、误差大、并且需要大量活体动物而逐渐被色谱技术和免疫测定法所取代,此外,神经细胞分析法、毛细管电泳技术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技术等方法也逐渐得到应用。不管怎样,这些方法由于需要专业人员、成本高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