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将偶氮二氰基戊酸螯合到纳米碳酸钙表面,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非均相聚合,对聚合动力学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纳米碳酸钙表面的包覆进行了研究。差热扫描量热分析表明偶氮引发剂与纳米碳酸钙螯合后分解温度略有降低;随着螯合引发剂浓度和聚合温度增加,聚合速率增加;随着碳酸钙含量增加,聚合速率降低;PMMA接枝率随聚合转化率增加而增加,而接枝效率下降;随聚合进行,纳米粒子团聚体会剥离成较小粒子,复合粒子的粒径减小。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转化率丁苯橡胶聚合过程中所出现的随着聚合反应转化率的提高,胶乳粘度随之增加这一问题,对聚合配方进行了调整,有效地拉制了聚合后期胶乳的粘度,确保提高转化率不会因聚合后期胶乳粘度的增加而影响生产远行。  相似文献   

3.
以(NH4)2S2O8/Na2SO3/CuSO4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采用间歇乳液聚合合成氯乙烯/异丁基乙烯基醚(VC/IBVE)共聚物。结果表明,当投料单体中IBVE质量分数增加时,相同聚合时间的聚合转化率和共聚物特性粘度明显降低。当转化率小于70%时,共聚物平均组成变化不大;聚合温度增加使聚合速率增加,但共聚物特性粘度减小;SDS浓度对聚合速率和共聚物特性粘度的影响很小;随引发体系浓度增加.聚合速率增加,共聚物特性粘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甲基丙烯酸甲酯由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其聚合速率与引发放电的持续时间以及后聚合条件有关。转化率以及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随后聚合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反应初始阶段,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已达2.57×10^6。借助这一方法,可获得超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种新型的四功能引发剂LuperoxJWEB50,利用它引发苯乙烯自由基本体聚合,引发剂效率随引发剂浓度降低和聚合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湿度增加到-145℃时,引发剂效率在不同的引发剂深度下几乎相同,约0.78-0.8。实验表明,在湿度范围125-145℃时,采用该四功能引发剂引发的苯乙烯本体聚合的凝胶效应并不明显,并介绍一种单体转化率的测定方法,建立了考虑渗透和热引发的动力学模型来模拟聚合进程,模拟结果表明,即使单体转化率很高,此模型也能令人满意地预测聚合反应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AIBN/Ni(naph)2/PPh3催化体系引发苯乙烯反向ATR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IBN/Ni(naph)2/PPh3为均相引发剂引发苯乙烯聚合,所得试样相对分子质量与转化率呈线性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约为1.5。紫外光谱分析表明,聚合机理为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相似文献   

7.
氯乙烯/纳米碳酸钙原位悬浮聚合转化率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悬浮法进行氯乙烯/纳米碳酸钙原位聚合,发现随着纳米碳酸钙用量的增加,出现降压的时间提前,聚合转化率下降,这是由于纳米碳酸钙对氯乙烯有吸附作用,并且影响到氯乙烯聚合动力学,经修正提出转化率,压降和温度模型。理论值与实验值较吻合,该模型可用于工业化生产纳米PVC过程中聚合转化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以UV-Vis分光光度计法和Photo-DSC法分别研究了合成的3种可聚合胺类助引发剂DMPDA、EGDPM、EGMPM与二苯甲酮(BP)组成的引发体系的光化学初级过程及引发1,6-已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的紫外光聚合动力学.考察了助引发剂胺的含量对BP的光化学初级过程和对引发HDDA光聚合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光强和温度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胺含量的增加,BP的光化学初级反应速率增加,从而使体系的聚合反应速率增加.随着温度和光强的增加,单体最终转化率、最大反应速率增大,达到最大反应速率所需的时间减小.  相似文献   

9.
PHMS/VAc/NMA复合乳液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含氢聚甲基硅氧烷(PHMA)与醋酸乙烯酯(VAc),羟甲基丙烯酰胺(NMA)共聚,合成出稳定的PHMS/VAc/NMA复合乳液,详细研究了该聚合体系的动力学特征,讨论了加料方式,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对聚合速率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单体连续滴加法,乳液聚合速率平缓,转化率较高,随着PHMS用量的增加,聚合速率和转化率降低,随着反应温度,NMA用量,过硫酸铵用量的增加,乳液聚合速率和单体转化率都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延缓蒸馏塔中丙烯酸聚合过程的方法,从而提出了延长塔的运行周期的措施。通过适当增加回流量,可以降低丙烯酸分压,同时降低丙烯酸聚合速率,延长运行周期。  相似文献   

11.
任红  严婕  刘胜春 《塑料工业》1999,27(5):36-38
从聚合温度、压力对催化剂活性和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氢调、共聚性能、聚合动力学等几个方面对负载型含铬催化剂QCP01 进行了气相法聚合小试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随着聚合温度、压力、共聚单体( 一定范围) 的增加而增加,聚合产物熔体指数随聚合温度、压力、氢气、共聚单体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异戊二烯阴离子聚合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珏  何辰凤 《弹性体》1998,8(2):12-16
研究了以环己烷为溶剂、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异戊二烯阴离子聚合微观结构随THF极性调节剂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异戊二烯在非极性溶剂中聚合时,所得产物的3,4-结构含量较低,仅为5%~8%;1,4-结构含量为92%~95%;(2)随THF用量的增加,3,4-结构含量逐渐增加,并且当R≥12时,会出现1,2-结构,其变化趋势也是随THF用量增加而增加。根据以上结果,并以金关泰、李天虎的丁二烯阴离子聚合机理[1]为基础,提出了适用于异戊二烯阴离子聚合的σ-烯丙基型,π-烯丙基型活性中心的聚合机理;同时用公式lg(a-ba-Iv-1)=nlg[THF]+lgK′对所得微观结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线性关系很好,从而验证了机理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原有70m^3 PVC聚合釜的冷模与热模传热性能和搅拌性能测试和分析,提出了新型70m^3 PVC聚合釜的改进方案,采用全流通半圆管夹套结构,夹套的传热面积由70m^2增加到84m^2,最大限度增大传热面积,提高聚合釜的传热系数,在保证聚合釜容积不变的条件下,提高单釜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以环己烷作溶剂的2G-n—BuLi体系的了二烯阴离子聚合中添加(i一Bu)3Al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i—BU)3Al对聚丁二烯的微观结构、分子量分布无影响,但聚合物的立构规整度随Al/Li的增加而增加,聚合速率随Al/Li的增加而下降。求得了假一级表观增长速率常数与表观增长活化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脂=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乳液共聚合体系中,乳化剂,引发剂,聚合温度和官能团单体GMA含量对聚合过程转化率的影响及它们对乳液粘度和电解质稳定性的影响。聚合动力学研究表明,本聚合体系与经典乳液聚合理论存在某些偏差:反应速度Rp随乳化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到某一值后又随乳化剂浓度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6.
在氯乙烯(VC)气相聚合中,改变反应相对压力并以二段气相聚合法,合成了宽分子量分布的聚氯乙烯(BMD-PVC)并对所得聚氯乙烯的热稳定性及加工性(熔体粘度和塑化时间)进行了研究,分子量分散指数在聚合相对压力为0.5时达到最高,为4.2。该法聚合得的聚氯乙烯中叔碳氯和烯丙基氯的含量是随着分子量减少而增加,因此,脱氯化氢量也随分子量减小而增加。塑化流动性主要受BMD-PVC中所含有的低聚合度组分含量影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在以环己烷作溶剂的2G-n-BuLi体系的丁二烯阴离子聚合中添加(i-Bu)3Al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i-Bu)3Al对聚丁二烯的微观结构、分子量分布无影响,但聚合物的立构规整度随Al/Li的增加而增加,聚合速率随Al/Li的增加而下降。求得了假一级表观增长速率常数与表观增长活化能。  相似文献   

18.
乙二醇二乙氨基乙基丁基醚存在下的丁二烯负离子聚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以乙二醇二乙氨基乙基丁基醚(GABE)为调节剂,正丁基锂为引发剂的丁二烯负离子聚合的聚合动力学及聚合物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GABE用量的增加,丁二烯的聚合速率增加,聚丁二烯中1,2-结构质量分数增加,聚合温度升高,聚合速率增加,但聚丁二烯中1,2-结构质量分数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聚合MDI中二环化合物含量对发泡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备了不同2,4’-MDI含量、不同二环化合物含量的聚合MDI样品,分别与以CFC-1l和环戊烷为发泡剂的组合聚醚进行了发泡实验,考察了其流动性和脱模性能与组成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当聚合MDI与2种组合聚醚进行发泡时,2,4’-MDI含量对聚合MDI的发泡流动性影响较小,而对后熟化性能的影响明显,随2,4’-MDI含量的增加,脱模变形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与此对应,无论是CFC-1l型组合聚醚还是环戊烷型组合聚醚,二环化合物含量对聚合MDI的发泡流动性能和后熟化性能影响很大,是影响聚合MDI应用性能的关键因素。二环化合物含量的增加,可以显著地提高泡沫的发泡高度指数、降低密度分布系数,改善聚合MDI的发泡流动性能,但泡沫的脱模变形量增大,后熟化性能明显变差。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三环化合物含量组成的聚合MDI分别与CFC-11型组合聚醚和环戊烷(CP)型组合聚醚混合制备硬质聚氨酯泡沫的发泡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随着聚合MDI中三环化合物含量的增加,聚合MDI发泡的高度指数升高、密度分布系数下降,改善了聚合MDI的发泡流动性;但泡沫的脱模变形量加大,后熟化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