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分析研究了黑龙江省旱涝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了该省旱涝频繁、春旱秋涝、连旱连涝、西旱东涝、旱涝插花、旱涝并存、旱涝损失大、旱涝灾情有加重趋势和抗御旱涝灾情的能力低等特征,并提出了现有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治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1 历年旱涝情况 据1982年的实测水文资料的统计分析,综合参证清代268年的旱涝灾情史记的文摘评定,按照不同年类型划定标准统计得出聊城市历年旱涝变化特点及规律,主要表现在:旱涝年交替发生频繁,旱情多于涝情,有连旱和连涝的特点;近20年趋向偏枯少丰的发展态势,且中等以上干旱年有增多和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长(LDFAL)、短(SDFAL)两种旱涝急转指数,对鞍山地区旱涝急转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周期旱涝急转概率较低,短周期存在6—7月及8—9月由"旱转涝"向"涝转旱"急转变化;区域近55年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呈现下降趋势,短周期指数6—7月及8—9月呈现上升趋势;短周期由"旱转涝"向"涝转旱"急转变化高指数分布岫岩一带。  相似文献   

4.
基于北京546年的旱涝资料,通过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得到不同旱涝变化趋势,并使用马尔可夫链研究了整体和每个趋势各状态间的转移概率以及重现期。研究表明北京地区旱涝灾害具有明显的趋势性,整体呈现"涝-旱-涝-旱"波动,局部有旱涝急转的现象。1470-1579年整体偏涝,转向偏涝年份的概率最高(31.3%);1580-1768年整体偏旱,转向正常年份的概率最高(34.3%),且容易发生多年连旱;1769-1898年整体偏涝,转向正常年份的概率最高(41.5%),且旱涝灾害发生概率基本相同;1899-1961年由涝转旱,转向偏旱年份的概率最高(35.1%);1962-2015年整体偏旱,转向偏旱概率最高(29.7%),且容易发生多年连旱。对546年旱涝整体分析,旱涝转移趋向于正常,但整体处于一个偏旱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1955- 2015 年郑州夏季旱涝急转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郑州 1955- 2015 年逐月降水数据, 结合长、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线性倾向估计及 M ann2Kendall 突变检 验等数学模型, 对郑州年降水特征以及 6 月- 9 月份旱涝急转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郑州的年降水量总体 以- 71 87 mm/ ( 10a) 的速率下降; 郑州地区的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 LDFAI) 趋势变化不明显, 但 LDFAI 强度呈阶 段性变化特征, 存在 2 个偏强期和 2 个偏弱期, 其中 LDFAI 强度大于 1 占 371 7% , 旱涝急转比较频繁; 各相邻月之 间的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 SDFAI 曲线振荡最频繁的是 6 月- 7 月, 7 月- 8 月次之, 8 月- 9 月指数变化平缓。总体 来说, LDFAI 的涝转旱的强度比旱转涝强, 长、短周期旱涝急转现象均呈现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珠江流域高要、石角和博罗3个代表性站点1956—2000年月流量数据为基础资料,选取4种边缘分布函数拟合各站点春、夏、秋、冬四季的径流距平百分率序列,并利用线性矩法来估计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3种Copula函数拟合春-夏、夏-秋、秋-冬、冬-春径流距平百分率序列,然后计算出各站点连旱连涝和旱涝交替这两类旱涝组合事件发生的概率,结果表明:基于Copula函数建立的联合分布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季节间连旱连涝和旱涝交替这两类旱涝组合事件发生的概率;东江、西江与北江3个地区中北江流域的极端旱涝灾害最为频繁,平均每0.98 a发生一次连旱连涝的事件,每3.17 a发生一次旱涝交替的灾害;在珠江流域春-夏、夏-秋、秋-冬、冬-春4个时段中,以夏-秋极端旱涝问题最为严重,发生旱涝组合事件的平均概率为27.52%。  相似文献   

7.
龙振球 《治淮》1992,(12):20-22
河南省跨江、淮、黄、海四大流域,是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又是我国地貌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接带。降雨受季风影响,年内、年际变化很大,形成旱涝并存、旱涝交替、灾害频繁、灾害范围大等特点,而且具有干旱连续性和洪水突发性的明显特征。据历史资料分析:建国以来,共出现较大旱灾13次,平均6~7年一次大旱,连续旱期5次:1951~1953年、1959~1961年、1966~1968年、1978~1981年、1985~1988年;较大洪涝10次,平均8~9年一次大涝,连  相似文献   

8.
根据贵州省18个气象站点1958—2012年5—8月的逐日降水数据,利用长、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烟草生长期内旱涝急转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长期内长周期旱涝急转以旱转涝为主,且由西部向东部逐渐减少,LDFAI强度年际变化曲线以0.109/(10a)的速率下降,极端旱涝急转事件有减少的趋势;短周期旱涝急转事件转换频繁,其中,5—6月旱转涝、涝转旱发生次数均等,6—7月以涝转旱为主,7—8月以旱转涝为主,较强旱转涝的次数大于较强涝转旱的次数,但强度均有所降低。除东部地区外,其他区域各地市间旱转涝、涝转旱联动性均较强,尤其是置信度为100%的各地市间会同时发生旱涝急转事件,应及早采取相同的防范措施。这一分析结果为烟农防汛抗旱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一、发展旱作物灌溉的必要性1、气候因素安徽省涡阳县地处半湿润季风气候带南部边缘,具有太阳辐射能量丰富,气候温和,雨量比较适中等特点,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历年旱涝灾害频繁。据县水文站降雨资料,近28年中,作物生长旺盛的4至9月,春涝、初夏涝、夏涝、秋涝共有28次,而春旱、初夏旱、伏旱、夹秋旱为33次,旱多于涝,平均秋旱为2.8年一遇,秋涝则4年一遇,秋旱明显多于秋涝。旱涝的多发性、交替性、连续性和不固定性构成了我县旱涝发生的随机性,给防预旱涝  相似文献   

10.
淮北市旱涝急转型气候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淮北市1957~2006年50 a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为依据,分析探讨淮北市旱涝灾害及旱涝急转的基本气候规律。结果表明:淮北市辖区内旱灾经常表现为跨季度连旱,最严重的是夏旱连秋旱,影响秋播秋种;涝灾以6月下旬到7月下旬最为多见,一般由汛期暴雨引起。旱涝急转有一定规律可循,出现时间一般在6月中旬到8月下旬,并以6月下旬到7月下旬最为多见,67%的大涝之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久旱必涝之说。  相似文献   

11.
丁志立  邹宁  王政祥 《人民长江》2008,39(17):76-78
根据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结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水资源流域(水系)分区,对西南诸河6个二级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14个三级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若干个地下水均衡计算区,以1980~2000年为代表的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在各均衡计算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各水资源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同时对西南诸河地下水资源量分布及特征作了全面分析;为西南诸河水生态良性循环、地下水资源量开发利用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及其各个省(市)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以及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并运用灰色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16-2025年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趋势来看,长江经济带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生态承载未出现超载现象,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均有较大时间上波动;从空间差异来看,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年均值总体呈现上游高下游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浙江省除外),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年均值受自然因素影响呈现明显的空间变化差异;从预测结果来看,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有较大下降的为上海、浙江和湖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不容乐观的有江苏、重庆以及云南。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资源形势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水资源先天不足,特别是华北、西北地区,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8%,不到全国人均值的30%,只有狠抓节水与开源,才能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水在工业上重点抓防污与治污,在农业上重点抓灌水技术与渠系防渗,在生活上重点抓用水器具改造与创新,尽快把全国平均万元GDP用水从610m3降到150m3。开源有两种类型:一是开辟新水源,主要指海水代用、海水淡化、海冰利用;一是调节地区内或地区间的水资源,从时空上增加可供水量。文章重点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从长远看,中线应延伸至三峡水库;由于中线水源得到强化,东线可考虑不再过黄河;西线应进一步优化线路,扩大后备水源,要把调水与“西电东送”及长江、黄河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结合起来,统一规划。通过调水逐步形成全国水网,合理配置长江、黄河的水资源与水能资源。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分布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志立  邹宁  王政祥 《人民长江》2008,39(17):73-75
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根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并结合水资源流域(水系)分区,将长江流域划分640个地下水均衡计算区,对1980~2000年为代表的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在各均衡计算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各水资源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对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分布及特征作了较全面分析,为促进长江流域水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量提供了详实的基础分析资料.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表水资源近期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全国及 9大流域片 1997~ 2 0 0 0年逐年降水量、天然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及降水量年内变化情况 ,研究近期我国地表水资源变化趋势及近年旱涝特点 .研究表明 :自 1997年以来 ,我国降水量除 1998年比多年平均值偏多 11.6 % ,长江、嫩江等河流发生了特大洪水 ,是丰水年外 ,其余的1997,1999,2 0 0 0年 3年均比多年平均值偏少 0 .9%~ 4 % ,属平水年 ,为南丰北枯型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中国陆地水储量变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RACE重力卫星数据分析了我国及十大流域近十年水储量变化趋势、年变化特征、年内分布特征以及时空分布规律,结合TRMM降水数据分析了水储量与降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中国水储量变化趋势具有空间差异性,西南大部、华北平原及黄河中下游、西北准噶尔盆地一带水储量呈减少趋势,东南部、长江大部分区域、长江黄河源头以及塔里木盆地区域水储量呈增加趋势;中国水储量年变化幅度较小,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流域振幅较大,西北诸河流域振幅最小,全国除黄河、海河和西北诸河流域外,流域水储量年变化与降水年变化均呈显著正相关,东南诸河、珠江、长江流域相关系数均达0.7以上;年内分布上,我国冬春季水储量亏缺,夏秋季水储量盈余,3月-4月西南诸河及长江流域水储量亏缺严重,7月-9月则盈余较大,华北平原5月-7月水储量有亏缺,其他月份则水储量略为盈余。此外,黄河、长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以及珠江流域水储量与降水量年内分布一致性较好,西北诸河流域2月-4月份水储量与降水一致性较差,其他月份一致性较好,而其它流域则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王颖  王腊春  王栋  陈文瑞 《水资源保护》2003,19(6):34-40,49
通过大量数据阐述由于区域的自然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已成为目前长江三角洲水资源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全区人均当地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区域水质大多为IV类水;近海水质恶化、赤潮频发、地面下沉、洪涝灾害严重。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包含几个关键问题:①阐明三角洲区长江干流的水文与河道特性,变化状况、原因与活动规律;②对长江三角洲水循环与水环境的承载力、特点与发展变化的趋势性做出量值分析;③现有水环境的治理与污染防治,清洁水源的有效获取、有效利用与有偿使用,以及清洁排放水流的措施与管理系统;④三角洲流域的整体规划,有计划地、分阶段、有效地防治洪水、内涝与潮侵灾害;⑤全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规划;⑥实施区域水环境、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⑦公众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王政祥 《人民长江》2018,49(22):40-44
利用2003~2017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资料,对澜沧江流域水资源量的变化特点及流域供水量、用水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澜沧江流域各项用水指标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澜沧江近年来的水资源量变化不大;(2)总用水量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农业用水量基本上稳定,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增加;(3)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显著,用水效率得到明显提高;(4)流域水资源量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水资源及其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最新的甘肃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对甘肃省水资源总量及其组成,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水资源呈现年内高度集中,年际变化剧烈,河流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人均占有量偏少,与土地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匹配的特征,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然来水量急剧减少,水资源严重短缺,并呈现减少的趋势,除甘南州、陇南市的部分地区以外,绝大多数已成为或接近严重缺水地区。根据近两年来水量分析,预计今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将出现6年左右的平水或偏枯水阶段。  相似文献   

20.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是“三条红线”的重要指标,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工作。通过分析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及各水资源二级区用水总量、各行业用水量、用水效率和水平的变化趋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用水定额预测了2020年和2030年长江流域用水需求,分析了各产业用水量变化趋势,提出了长江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有关分析研究成果可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