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现有的Turbo乘积码的编译码方法,提出一种附加删余的Turbo乘积码编译码算法,介绍其编码器的构造方法,阐述了译码算法及实现框图,分析了删余信息对传输帧长的影响,仿真了其误码性能,并与未删余的Turbo乘积码做比较。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附加删余的Turbo乘积码可满足特定系统传输速率及帧长的需要,在相同的信噪比下,删余Turbo乘积码的误码性能优于未加删余的误码性能。  相似文献   

2.
论文针对Turbo译码器设计时软判决信道帧同步问题,采用数字匹配滤波器(DMF)实现软判决信道的帧同步捕获。通过对DMF的几种实现结构的分析,采用倒置型FIR结构,按照CCSDS标准,设计了用于Turbo码编译码系统同步捕获电路。试验表明,设计电路满足Turbo编译码系统帧同步需要,并可在其它软判决信道帧同步设计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3.
Turbo码因其具有优异的编译码性能而成为国际空间数据咨询委员会(CCSDS)建议的卫星通信和深空通信编码标准。针对CCSDS标准Turbo码结构,设计了支持多码率、多帧长的优化编码器FPGA实现结构并在Altera StratixⅢ系列FPGA芯片上进行了验证,在资源占用很小的情况下达到了100 MHz以上的处理速率,该编码器已应用于某卫星上实现10 Mbit/s以上速率的数据编码。  相似文献   

4.
戴晓洁  詹亚锋 《通信学报》2013,34(5):14-125
针对突发通信和卫星测控通信中对于短帧长、高性能和低复杂度的需求,提出一种短帧长C2PM(codedcontinuous phase modulation)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包括编码GMSK系统的优化设计及简化译码。对于编码GMSK系统,采用简化解调器、优化卷积码生成多项式和匹配交织器的方式,可实现系统参数优化。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下的仿真结果表明,系统性能优于常用卷积码性能,特别是在10-5误比特率时,略优于同帧长的Turbo码和LDPC码性能,且无误码平底出现。对编码GMSK系统复杂度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复杂度低于常用卷积码、同帧长Turbo码和LDPC码。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短Turbo码交织器的设计方法 ,给出了一个短交织器的设计例子 ,其仿真结果表明 ,这种交织器对于短Turbo码很有效。在Turbo码帧长度处于 10 0到 10 0 0时 ,与Turbo码使用块交织和伪随机交织相比 ,误码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Turbo码与网格编码调制(TCM)相结合的Turbo-TCM技术,将Turbo码中三类奇偶交织器的设计分别应用到Turbo-TCM中,并在Awgn信道和Rayleigh衰落信道下,对采用三种不同交织方式、不同帧长Turbo-TCM的性能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短帧条件下,Awgn信道中采用确定性奇偶交织器的Turbo-TCM性能最优,而Rayleigh衰落信道中三种交织方式的Turbo-TCM性能相近。长帧条件下,Awgn信道和Rayleigh衰落信道中,基于随机奇偶交织器的Tur-bo-TCM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7.
针对卫星移动通信的连续信道帧结构的特点,设计了删除部分信息的打孔Turbo码.该码型通过删除传输信息特定位置上的系统信息或者校验信息,来提升Turbo码的码率,由此可在每组Turbo码的头部添加同步信息.通过仿真表明,合理设计打孔的长度和位置,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打孔Turbo码性能.  相似文献   

8.
衰落信道中结合短帧交织的Turbo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urbo码作为信道编码方案,可以获得较高的误比特性能,而交织器的设计是影响Turbo码性能的关键环节。在码的重量分析的基础上,借用稀疏矩阵概念,对S型随机交织器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短帧交织器的设计原则,它可以减少低重量码的数量,从而提高Turbo码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目前无线光通信工程主要采用开关键控调制,该调制简单、易实现,但误码率高,需要引入纠错编码技术.在分析Turbo码译码结构和开关键控迭代译码算法的基础上,分析仿真了迭代次数、帧长以及约束长度对开关键控调制误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Turbo码编译码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无线光开关键控调制系统的误码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Turbo码的编译码原理和常用的译码算法。使用Altera DE4开发板对Turbo编译码进行硬件实现,给出了实现中功能模块的详细划分情况。本次实现的Turbo码的相关参数取自3GPP的长期演进(LTE)协议,针对LTE中不同场景下码长不同的情况,对硬件采取了可配置参数的设计,符合LTE链路中任意情况下的Turbo码的规范。最后搭建了验证平台,将硬件得到的数据和仿真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实现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箔条和箔片的性能特性及其应用和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谭显裕 《雷达与对抗》1999,(3):10-17,56
从箔条和箔片用于干扰雷达测和扰乱、迷惑、转移或者引诱进攻出发,详细论述箔条、箔条云及箔片、箔片云的雷达散射截面、带度、平移速度、下降速度及转动等情况,空间和时间我、水平和垂直极化性能、多普勒频移效应以及频谱展宽特性等,通过箔条和箔片有效成火控雷达实例,提出对抗火控雷达的三个重要因素及其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电路原理"与"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兴学料不断增加,知识总量不断增长,迫使本科教育不断向着基础化方向发展,基础课程教学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愈来愈高。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基础知识已是电气类各专业的必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基础课程要从根本上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本文提出了电气类专业“电路原理”与“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将两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教学试验,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压电/电致伸缩材料及驱动器的新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压电/电致伸缩驱动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驱动器,文章概括总结了几种压电/电致伸缩新材料的发展方向,同时还介绍了几种新型驱动模式和超声电机的研究动态,并对压电/电致伸缩驱动器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4.
吴洁 《电子质量》2010,(4):15-17
文章介绍了针对特定电压变化特性的被测设备的、简单的、低成本的电压波动和闪烁的解析测量法,并将实际解析法测量计算结果与直接测量法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证明该方法切实可行,且符合标准规定的容差要求。  相似文献   

15.
姜辉 《现代电子技术》2007,30(10):185-188
在日本电视广播的发展过程中,电视信号技术、电视节目转播技术、发射机技术以及天线技术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技术在长达60多年的模拟电视广播中被大量的开发、使用,尤其是射频相关技术为日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主要介绍了日本电视广播中该相关技术的发展,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高等院校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学院的信号与系统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为例,介绍了我院在信号与系统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和实践。实践证明,本文提出的五维一体化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推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变革,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同类兄弟院校的同类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航 《现代电子技术》2008,31(5):66-68,70
作为3G的增强型技术的HSDPA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WCDMA系统网络规划中HSDPA的规划方法研究的较多。由于TD-SCDMA标准出现较晚,对应其引入HSDPA后的规划还不太成熟。本文分别阐述了两系统的网络规划的基本方法,分析探讨了其中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指导下一步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  相似文献   

18.
李广成 《世界电信》2001,14(1):21-25
目前所谓的全光网络一般指基于DWDM传送技术的光传送网络(OTN)。由于OTN的节点采用OADM和OXC技术,为解决目前点到点的DWDM技术在应用中不能实现灵活组网和当网络失效时不能有效进行保护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使得OTN具有传输容量大、组网灵活、网络具有可扩展性和可重构性、易于升级等特点,可透明传输具有代码格式的不同速率等级的用户数字信号,能够同时适应用户信号种类用服务种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面向国家“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战略需求,移动通信与网络需要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全网能耗,因此需要研究使用更少的能量传递更多信息(SMILE, send more information bits with less energy)的理论与技术。为了应对该挑战,仅靠无线传输技术的改进和硬件实现水平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系统和网络的角度探索能量的高效利用机理与方法。从能量的“节流”和“开源”2个维度展开,并针对日益增长的计算能耗给出解决方案。具体地,通过引入超蜂窝网络架构实现网络的柔性覆盖与弹性接入,使业务基站和边缘服务器在业务量较低时可以进入休眠状态,减少能量的浪费(即“节流”)。同时,大量引入可再生绿色能源(即“开源”),通过能量流与信息流的智能适配,大幅降低电网的能耗。进一步地,通过网络功能虚拟化、通信与计算资源的高能效协同,以及移动智能体的分布式计算与协同等手段,实现绿色计算与人工智能算法。  相似文献   

20.
根据广电5G未来建设的发展,结合当前传输和架构研究和测试的需求,提出搭建广电5G传输研究测试平台的意义,并对平台进行构建,最后对平台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