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张治军  赵峰  曾加强  陈卓 《人民长江》2012,43(21):60-62
高寒地区深埋长隧洞地质条件复杂,高寒缺氧、断层构造和软岩变形是影响工程施工的突出性问题,钻爆法施工和TBM法施工各有优缺点,且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对高寒地区深埋长隧洞施工方案需要进行综合比选,选择时应紧密结合隧洞勘探揭露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拟定的工程线路方案,避免采用存在工程风险相对较大的施工方案。通过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实现工程投资、施工工期及施工安全风险最佳效益组合。  相似文献   

2.
以晋西北地区引黄入晋工程为例,归纳和总结了泥质膨胀岩膨胀性的初判标准,并提出了地质工程对策与预防措施。对其它地区泥质膨胀岩基础条件下的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糯扎渡水电站枢纽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植生  何伟 《水力发电》2005,31(5):26-27,49
糯扎渡水电站工程规模巨大、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坝址右岸分布有构造软弱岩带等。在对枢纽区进行大量勘探、试验和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较适合枢纽区地形地质条件的水工建筑物布置格局,并对各主要建筑物提出了评价意见。  相似文献   

4.
介绍综合物探方法在变质岩地区,石灰岩地区和沿海地区进行水文地质勘探的实例及其地质效果,探讨总结在复杂条件下行之有效的水文物探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5.
大岗山水电站地震地质环境复杂,大坝抗震设防烈度高。坝址区以花岗岩为主,穿插辉绿岩岩脉,辉绿岩岩脉及其破碎带发育,岩体风化强烈。在地质调查、勘探、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域构造稳定性、坝基岩体质量分类、岩体稳定性、混凝土人工骨料勘察等关键工程地质问题的深入研究,查明了大岗山水电站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关键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6.
介绍百色水利枢纽地下厂房系统主要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地下厂房系统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试验工作,将各洞室进行了水电工程地质围岩分类和巴顿Q系统围岩分类,对各洞室岩稳定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7.
那吉水利枢纽坝基第三系软岩工程地质特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大量的勘探和试验工作,分析那吉水利枢纽坝基第三系软岩的工程地质特性,并参照国内外类似工程的经验,对软岩地基进行评价,最后提出初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介绍高寒地区高坝坝肩的开挖施工技术,特别是在复杂的软岩地质条件下,采取梯段毫秒爆破技术,完成坝肩开挖的施工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引江济淮工程是由长江下游向淮河中游地区跨流域补水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总体线路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和江水北送三段,其中江淮沟通段穿越江淮分水岭,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渠道边坡上部多分布为膨胀土、下部为崩解岩,局部崩解岩具有弱膨胀性。本文初步分析崩解岩地质特性,提出相应防护措施,为后期工程设计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地处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地质条件相对较差,趾板基础开挖成形困难。工程采用了预留0.5 m保护层柔性垫层的爆破开挖工艺,保证了趾板基础成形质量。应用结果表明,大坝趾板建基面形体尺寸及平整度满足要求,施工方便,经济合理,且便于质量控制。夹岩工程实践可为不利地质条件下的趾板基础面开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杨凌黄土进行三轴渗透试验和常规渗透试验,分析了不同干密度的重塑黄土分别在pH=7.0的无气纯水及pH=3.0, 4.0, 5.0的乙酸溶液渗透下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了黄土在含酸渗透水流作用下的劣化性质,为分析黄土在酸溶液渗透作用下强度变化以及黄土构筑物的稳定变化特性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①饱和黄土的渗透系数随着干密度的增加而减小。②在一定的干密度下,黄土的渗透系数随围压的增大而减小。③饱和黄土在pH=3.0酸溶液短期渗透下的渗透系数最大,随着酸溶液pH值的增大,渗透系数随之减小,因为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溶解了黄土中的难溶盐形成了新的渗流通道;而纯水pH=7.0渗透下土样的渗透系数介于pH=3.0和pH=4.0渗透下土样的渗透系数之间,是因为纯水采用的是煮沸过的无气水,相比之下试验配置的酸溶液本身存在少量的气体,从而影响了渗透系数的大小。④渗透系数随时间的增加而出现减小的趋势。试样进行三轴渗透和常规渗透,得出渗透系数都有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掺矿渣粉及粉煤灰混凝土微观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 X射线衍射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水银压入测孔法、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查等方法,对单掺矿渣粉、单掺粉煤灰、双掺矿渣粉及粉煤灰的净浆试件的水化产物、孔结构等微观性能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双掺矿渣粉及粉煤灰与单掺矿渣粉或单掺粉煤灰相比,总孔面积、平均孔径、总孔隙率都得到改善;在早期,掺矿渣粉比掺粉煤灰反应要快;而在后期,粉煤灰的火山灰效应已得到释放,粉煤灰颗粒表面有大量的水化产物生成。  相似文献   

13.
颗粒形状及级配对粗颗粒土休止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准确且方便地测量粗颗粒土的休止角,研制了一种基于旋转容器法的粗颗粒土休止角测定仪。利用此装置,对2种粗颗粒土分别进行了15种级配下的休止角试验,并研究了颗粒形状和级配对粗颗粒土休止角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级配相同、颗粒形状不同的粗颗粒土,颗粒呈棱角状砾石料的休止角大于颗粒圆滑的卵石料,不同最大粒径下砾石料的休止角平均值比卵石料高1.3°~2.0°;对于颗粒形状相同、级配不同的粗颗粒土,休止角随最大粒径的增加而增大,最大粒径为20~40 mm时,休止角平均值增长曲线平缓,最大粒径为40~60 mm时,休止角平均值增长速率明显变快;休止角随平均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随不均匀系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激光表面强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激光表面强化技术的原理、分类与特点。着重介绍了激光表面相变硬化、激光表面熔凝处理、激光表面合金化、激光表面熔覆和激光冲击硬化等技术及提高材料表面耐磨性能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人工配制不同含砂率粉土,分别对其进行击实试验(对击实后试样进行电镜扫描)、压缩试验、CBR(California Bearing Ratio)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含砂率对粉土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砂率相同粉土的击实试样的孔隙面积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在相同含水率下试样的孔隙面积随含砂率增加先减小后增加,这刚好与得到的粉土的最大干密度随着含砂率的增大先变大后减小的结果一致;对相同含砂率粉土而言,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粉土压实度增加而增大,但同一压实度下粉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含砂率的增加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6.
多机组高扬程离心泵站下部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程应用,针对多机组、高扬程离心泵站的特点,将主副厂房及进水池结合布置,下部结构与主厂房形成整体结构,既便于维护管理,又节省投资、充分利用空间。针对下部结构跨度大、体积大、受力复杂的特点,在设计中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基岩与底板间设隔离层、增设外防水层、出水管与边墙采用柔性连接、机座与底板整体浇注、采用先进计算理论指导配筋。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土工袋挡土墙这一新型柔性挡土墙的动力特性,通过小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地震三要素(输入加速度、振动频率、振动持续时间)以及土工袋大小对以天然河砂为填料的土工袋挡土墙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水平位移、动土压力以及加速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输入加速度越大,振动频率越低,土工袋挡土墙位移与动土压力系数越大,加速度响应则随着输入加速度和振动频率的增大而增大,而振动持续时间对土工袋挡土墙的动力特性影响不大;与普通大小的土工袋相比,由大土工袋构筑的挡土墙抗震性能略差,但施工方便快捷,效率较高,可应用于抗震要求较低的地区或者工期较紧的工程。  相似文献   

18.
陈卓  沈晓 《水利水电技术》2007,38(12):69-72
大华水电站为高水头引水式发电工程,钢管道山坡地质条件复杂。根据工程地质分区,前池、钢管道和厂房布置避开了存在重力地质问题的不稳定区域。对于选定的钢管道山坡,分段进行CSMR边坡岩体分类,利用YCW程序进行赤平投影分析,对稳定性较差坡段的镇墩用EMU程序进行稳定分析计算,分析评价结果纳入到勘察成果,经施工验证符合工程实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可调节表面张力的大密度比格子玻尔兹曼伪势模型模拟了液滴倾斜撞击液膜的过程,分析了不同雷诺数、韦伯数、液膜厚度和碰撞角对液冠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碰撞时能量损失随着雷诺数增大而减小,但随着液膜厚度增大而增大;上下游液冠高度均随着雷诺数、韦伯数和碰撞角的增大而增大;同时上下游液冠高度随着液膜厚度的变化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液膜厚度为0.25倍液滴半径时达到最大值。液冠延伸长度同样随着雷诺数和碰撞角增大而增大,但并不随着韦伯数的增大而变化,同时液冠延伸长度随着液膜厚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
1. INTRODUCTIONUnderstanding the rheological behavior of nondilute fiber suspensions is currently of great interest both practically and theoretically. Whenever such a flow is formed, the fibers and the fluid act on each other. The existence and motion o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