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译事三难"信、达、雅"--中国译坛人人皆知,但自其诞生百余年来,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本文列举了中国翻译界时此标准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信、达、雅"作为一种翻译标准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并通过分析该标准对中国译论和翻译实践的影响,得出该标准即使在译论"百花齐放"的今天其仍会独领风骚,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季羡林先生曾形象地利用古人关于橘和枳的论述来阐述文学作品只具有有限的可译性.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意味"基本不可译.这一现象有诸多原因:译文难以同时做到"信、达、雅";部分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难以复制;东、西方人思维方式不同;汉语结构相对模糊;中国人好"炼"字;中国诗歌与禅趣密切相联等.该观点描述了翻译学的一个普遍规律,支持了文学翻译应追求神似的观点,并强调了反复推敲译文词句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文学翻译中"信"与"达"的关系,介绍了钱钟书关于林译小说的"讹"的论述.认为翻译在实现"达"的过程中,"信"是基础,"讹"是补充.文学翻译中恰到好处的"讹",有利于实现"达"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莫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国学大家.但除了以上身份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翻译家.凭借其深厚的国学功底以及在圣约翰大学期间奠定的英文基础,他具备了一个译者所需要的全部条件,译作繁多.本文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蓝本,分析其中的"信"、"达"、"美",阐述林语堂的翻译标准,展现一代文豪和翻译大家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6.
典籍外译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而译才培养则是重中之重.<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是王宏印教授新出版的一部翻译教材,既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为硕士研究生编写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教材.其体例编排颇具特色,内容选取涵盖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理论介绍与实践技巧均有涉及且分配合理,并且引入作者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将对该书的内容和特色作一评介,并对相关的典籍英译研究和译才培养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雅各布森,通过发表论文<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从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研究.在此从雅各布森此篇论文出发,对其翻译理论思想进行了研究与解析,包括语言的符号事实、翻译分类、符号信息对等及可译幽均研究,并主要从"创造性的移位"问题发现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信"作为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有两个预设,一个是逻辑原子论的预设,一个是原文和译文二元对立的预设.前者意味着只要原文与译文语词对应,原文的意义即可准确传达.后者意味着译文必须绝时服从于原文.本文从雏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的观点和培根的"四假相说"出发,从对上述两个预设的探讨八手,对"信"的原则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意图通过语词对等来准确传递原文意义是难以达到的;翻译不是复制,是阐释,原文与译文是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古典政治哲学将国家学说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自马基雅维利以来的近代政治哲学则是将国家学说建立在"国家理由"的基础上,如果说格劳秀斯还严格遵循着自然法传统,那么霍布斯对自然法的情感非常复杂,他认为国家是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社会契约论的逻辑前提遵循了自然法,但在他论述国家主权和国家功能中却遵循了"国家理由",这影响了斯宾诺莎."国家理由"后来逐渐演化为国际关系原则,不仅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产生了消极作用,为了人类发展需要,反思"国家理由"观念,应该把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世界作为人类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严复是近代历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自由主史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其自由思想主要涵盖个人自由,思想言论自由和政治自由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布迪厄社会学中"惯习"、"场域"的概念入手,考察西方传教士受"西方中心论"思想持久影响在翻译实践中对中国典籍的归化和过度异化处理,撕裂性的介绍以及由此体现的权力话语和文化殖民倾向.在当今这个存在着文化等级、文化霸权的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翻译工作者理应肩负典籍外译的责任,恢复中国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和翻译生产场内争夺文化资本和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其代表作"三言"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也有重要价值.华裔汉学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为中学西传作出重要贡献.通过探讨华裔汉学家王际真对"三言"的翻译所作出的贡献,揭示"三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语言间的相互转化.但在英汉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在语言本身形态、发音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了部分不可译的现象.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领域中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生命理想和生活价值两个角度来说,道家"无我"思想在艺术精神和审美价值方面师法自然.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在<红色手推车>的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这一倾向,可结合其五译本进行分析.具体从如下三方面阐述:一为原诗呈现主体隐退凸显客体的意境构造模式,译诗宜含而不露隐藏信息;二为原诗采取对比烘托意象群安排手法,译诗可相应体现为意象组合简单自然静态;三为原诗"无"技巧式韵律结构,译诗可采取长短句韵文结构予以再现.由此观之,"无我"之道对诗歌创作、鉴赏及其翻译均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可开辟一条中西诗歌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这一理论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翻译研究派的重视.文学翻译的产出和接受有着"陌生化"审美可以构建的意义之处.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具体语言实例来分析文学语言在语音、语义、语符三个层面的"陌生化"审美构建及文学翻译中译者对"陌生化"审美的再现,并进一步阐释"陌生化"的审美构建与再现必须适"度"而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奈达的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界影响颇大,功能对等理论作为其理论核心,在译界被广泛接受。但也逐渐引起了许多争议,对该理论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和解释能力也提出了种种疑问。文章尝试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全面解读并分析其受到的各种质疑,肯定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尚武思潮发生的原因、理论主张和理论来源,及其传播途径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展开,均与近代日本有着很大关系,留日知识分子是这一文化思潮的主要发动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近代中国尚武思潮的出现与近代日本国内的国民性讨论和抨击中国国民性弊端的言论有密切关系.近代中国留日人士萌发"以武强国"、"铁血救亡"的想法,与他们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的特殊体验有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它的艺术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范畴.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在形态和句法方面二者存在很大差异.直译和意译是重要的翻译理论和基本的研究主题.在英、汉互译中它们是两种重要的不同的翻译方法,但都注重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各有所长,密不可分,都有其各自的功能,二者缺一不可.由"胸有成竹"及一些短语句子的翻译我们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语言学派运用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开拓出西方译学研究的崭新领域,在西方译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卡特福德和奈达为例,旨在探讨这一学派对翻译等值所作的语言学探索。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前后跨越了半个世纪,历经了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美国20世纪50年代"反文化"运动和现代性的冲击.他的译品,就犹如他的创作一样,带有鲜明的中西合璧的文化色彩.林语堂通过通俗的艺术方法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在西方文化世界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由林语堂编译的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文名<孔子的智慧>)较为完整地表达了林语堂的孔子观,也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儒家学说,对促进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林语堂的翻译思想、The Wisdom of Confucius的编译内容、林语堂<论语>的英译本都具有深刻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