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岩土工程学报》2003,25(6):772-775
方鹏飞 男 , 1 975生 , 2 0 0 0年于太原工业大学获得岩土工程硕士学位 , 2 0 0 3年 8月于浙江大学获土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导师 :朱向荣 (浙江大学 )。现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建工系工作 ,从事软黏土地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博士论文“超长桩承载性状研究”。针对近年来 ,在上海、宁波、温州等深厚软土地区 ,随着中、高层建筑及大跨度桥梁的迅猛增多 ,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以其具有较高单桩承载力的优点在工程上应用数量急剧增。尽管超长桩已被大量使用 ,但对这类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到目前为止还很不清楚 ,超长桩的设计仍按普通桩的计算理论进行 ,迄今还没有符合实  相似文献   

2.
桩的轴向荷载传递及荷载-沉降曲线的数值计算方法   总被引:52,自引:6,他引:5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根据在华南地区的几次试桩成果写成的。 当桩承受荷载时,通过予埋在桩内的电测元件,可以测定桩身各量测截面的应变,从而计算桩侧摩阻力、桩尖阻力随位移变化的关系,即桩的荷载传递曲线(τ-S曲线、Pb-Sb曲线)。实测的荷载传递曲线可近似地用双曲线方程来描述。从实用的目的来讨论,可将τ-S曲线简化为弹性-全塑模型,Pb-Sb曲线则简化为弹性-硬化模型,并用五个参数λ,Su,K1,K2和Sbu来表示桩侧,桩尖土的荷载传递规律。 用荷载传递方法,本文提出了用“桩尖位移等值法”,来计算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并将用该法计算的P-S曲线与现场实测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3.
桩土动力分析中接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目前常用ANSYS软件中土-结构动力作用中接触单元的工作机理,认为采用此软件中的接触单元对桩土动力接触分析会带来一定的误差。文中通过对桩-土-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简化分析中常用的Goodman接触单元的分析,在现有的Goodman单元的基础上加上阻尼成分,解决了Goodman单元只能考虑桩土之间力的传递,而不能考虑桩土动力相互作用中部分能量的耗散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在中小地震作用下Goodman接触单元考虑阻尼后上部结构所受弯矩﹑剪力以及水平位移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可见采用原来的Goodman单元分析高估了上部结构的受力和变形。  相似文献   

4.
介绍几种日本埋入桩工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侯宝隆 《工业建筑》2003,33(4):90-91
所谓埋入桩工法 ,是将预制钢筋混凝土桩或钢管桩 ,用预钻孔或中掘 (在管桩内挖土 )等方法进行沉桩后 ,再采取锤击、对桩端进行固根 (含扩孔固根 )等手段增强承载力的工法的总称。由于该工法可消除一次公害和挤土效应 ,所以日本近十多年经日本建筑中心评定的各类基础工法中 ,埋入桩工法种类最多 ,近几年还有上升趋势 ,如 1986年至 1999年经日本建筑中心评定的埋入桩工法达 15 3种 ,其中近 5年就有 73种之多。现选几种日本建筑中心近年评定的埋入桩工法 ,进行简要介绍。预制钢筋混凝土桩、钢管桩、内衬混凝土的钢管桩各选一个。1 FP -BE…  相似文献   

5.
静压法施工是通过静力压桩机的压桩机构以压桩机自重和机架上的配重提供反力而将桩压入土中的沉桩工艺。预应力管桩具备单桩承载力高,施工进度快,污染少,穿越土层能力强,现场施工方便,质量好控制,桩身耗材较低、桩基造价低的特点。作者根据这几年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些经验,对预应力管桩在沉桩过程中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提出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6.
GB 50040—96《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在确定单桩竖向刚度时,采用了刚性桩的设计理论,但实际桩并非刚性体,1979年和1987年苏联颁布的《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均采用了桩侧刚度为常量的弹性桩设计理论,显然,苏联《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比GB 50040—96较合理。实际桩侧刚度沿桩长呈不均匀分布,并对桩的竖向刚度有较大的影响。在将桩侧刚度设置为不均匀分布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对单桩的竖向刚度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按苏联1987年颁布的《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中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和讨论。最后给出了在设计中可以直接采用的单桩竖向弹性刚度。  相似文献   

7.
2010年11月19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桩工机械分会年会在杭州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桩工机械分会主办,来自桩工机械生产企业、配套件厂、桩基础施工企业以及业内专业媒体等15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软土地基中倾斜桩基承载力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岩土专业软件FLAC3D,考虑了软土地基中桩土体接触面效应,建立了桩土相互作用分析三维非线性模型,分析软土地基中倾斜桩基承载力随着倾斜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结合多个工程实例,详细介绍桩基施工中出现的偏桩、断桩、短桩、桩身混凝土强度不足和桩型不同等问题的处理方法,并首次提出有害偏桩和无害偏桩、摩擦型短桩和端承型短桩等概念,以供同类项目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夯扩桩(无桩靴夯扩桩)是在打入式沉管灌注桩和襟扩桩二种桩型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型桩.具有技术可靠、施工简便和技术经济效益好的优点.武汉地区88年开始引进该项技术,在工程中已获得广泛的应用。由于夯扩桩桩端扩大头增大了桩端横越面面积.成桩过程中使桩周土挤密,  相似文献   

11.
大变形条件下桩土共同工作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总结和分析了目前大变形条件下桩土共同工作现状 ,然后采用层状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 ,运用有限元-有限层法 ,对大变形条件下桩土共同工作性状进行了分析 ,并开发出相应的实用计算程序。最后探讨了柔性桩的室内模型试验 ,实测结果表明理论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静压管桩将成为下世纪初广东应用最多的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是根据作者1999年6月3日在中山市召开的全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预制混凝土桩专业委员会1997~1999年度年会上的发言稿整理而成的,目的是预测21世纪预制混凝土桩的发展前景,结论是:静压管桩将预应力管桩和静压施工法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在21世纪初就将在诸多型式的桩基中独占鳌头,成为广东地区应用最多的桩。  相似文献   

13.
李九平 《山西建筑》2007,33(26):251-252
对沉桩时预制桩顶破裂、桩身断裂、沉桩达不到设计要求、桩身倾斜成位移、接桩处松脱开裂等几种静压桩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事故特征、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阐述,以保证静压桩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PHC管桩特点、PHC桩吊运堆放要求、沉桩工艺选择、沉桩质量控制、沉桩质量评价、提出加强PHC桩沉桩质量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对桩心配筋桩、钢管+桩心配筋桩和钢管+H型钢桩共27根试件进行极限抗弯承载力试验,发现桩心配筋桩极限抗弯承载力较低且为脆性破坏,钢管+桩心配筋桩和钢管+H型钢桩表现出较高的极限抗弯承载力和延性性能。对桩心配筋桩、钢管+桩心配筋桩和钢管+H型钢桩荷载位移曲线进行分析,将桩心配筋桩受荷分为试件咬合阶段、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和破坏阶段,将钢管+桩心配筋桩和钢管+H型钢桩分为试件咬合阶段、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和强化阶段。钢管+桩心配筋桩极限抗弯承载力计算可用钢管混凝土桩极限抗弯承载力乘以1.2的提高系数计算。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三维有限元程序对竖向荷载作用下超长群桩的承载性状进行分析。土体本构关系采用Dun-can-Chang双曲线非线性弹性模型,桩、承台采用线弹性模型,桩土界面采用刚塑性无厚度接触面模型。讨论了承台、桩底地层条件、桩长、桩距、桩数等对超长群桩承载形状的影响。得到了超长群桩承载形状的一些规律,对实际的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淑芳 《土工基础》1995,9(2):26-30
本文介绍了东北首次运用无桩靴夯扩桩的设计、施工经验.单桩承载力试验和建筑物两年多运行情况,都表明了该项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水泥土组合桩的发展及设计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水泥土组合桩是一种新型的地基处理技术和深基坑支护技术 ,这种技术是在水泥搅拌桩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即在水泥土搅拌桩程桩内插入刚性芯桩。本文简要介绍了水泥土组合桩的构造、工作机理及计算方法。水泥土组合桩具有造价低、承载力高等优点 ,是适合软土地基加固的一种新桩型  相似文献   

19.
陈金洪  吴军  雷鹏 《土工基础》2001,15(3):49-51
介绍了在武汉常用的静压预制桩,桩的规格,压桩机理以及静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桩身尺寸、桩周土质的关系,静压桩施工方法的优缺点等等.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管桩施工不合格的处理方法,其中桩承载力不足、偏位、倾斜的处理方法及桩身完整性为Ⅳ类桩时的接桩处理方法同样适合于其他预制桩和灌注桩,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该处理方法弥补了目前国内这方面资料的不足,对设计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分析指出:《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7. 4. 5条"四桩承台中的桩允许偏位为1/2桩径或边长"的规定过松,不安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应规定混凝土预制桩倾斜率限值。并介绍了某18层建筑大量管桩偏位、断桩和倾斜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