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建筑科学   13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桩土动力分析中接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目前常用ANSYS软件中土-结构动力作用中接触单元的工作机理,认为采用此软件中的接触单元对桩土动力接触分析会带来一定的误差。文中通过对桩-土-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简化分析中常用的Goodman接触单元的分析,在现有的Goodman单元的基础上加上阻尼成分,解决了Goodman单元只能考虑桩土之间力的传递,而不能考虑桩土动力相互作用中部分能量的耗散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在中小地震作用下Goodman接触单元考虑阻尼后上部结构所受弯矩﹑剪力以及水平位移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可见采用原来的Goodman单元分析高估了上部结构的受力和变形。  相似文献   
2.
基于HHT方法的场地液化的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HHT方法定义了一种地震加速度记录的瞬时频率时程,该瞬时频率时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原始加速度记录的频率非平稳特性予以量化。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一种根据地震加速度记录对场地液化进行识别的方法。通过分析实测的地震动加速度记录,参照实际的震害调查资料,并与现有其他方法的识别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3.
读过王光远同志的原文(裁于学报10卷1期)后,觉得文中提出的几个意见值得进一步商榷,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谨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讨论。 (一)关于地基土质等小区域因素问题 原文认为目前向无条件研究地基土质等小区域因素对地面运动统计特征的影响,认为这只是将来  相似文献   
4.
参考唐山地震确定的华北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假定只有震级相同时,烈度与加速度才有对应关系。根据唐山地震的烈度数据及余震加速度数据,以及其它地区的烈度和加速度与反应谱衰减数据,求得了华北地区基岩地震动加速度和反应谱的衰减关系;并首次指出直接按烈度衰减和烈度与加速度对应关系求得的加速度衰减关系不是平均估计而是外包线估计,而且通常所用的烈度衰减方差是过份低估的,不宜用于危险性估计中不确定性修正。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四部分介绍。本期先刊登第一、二部分,即“一般印象”与“强震观测及地震动”;将在下一期刊登第三部分“土壤动力问题、砂土液化”和第四部分“结构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本文经由代表团成员共同讨论写成,分别由胡聿贤、刘颖、王志勇执笔。  相似文献   
6.
长周期地震动特性的研究对自振周期较长的大型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震级大小和震源机制对长周期地震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震级对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较为明显,震级越大,长周期地震动的成分越多;与走滑型地震相比,倾滑型地震的垂直向长周期成分更为丰富;走滑型地震的水平向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值高于正断层型地震的水平向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值。  相似文献   
7.
土木工程学报1962年第3期刊载钱培风“对我国地震区建筑规范草案中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震荷载的意见”一文(以下简称钱文),其中着重讨论了地震荷载计算中的振型组合问题。我们有些不同的意见,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1.钱文第四节一开始就肯定“用振型组合系数来表征在地震作用下各振型的共同作用,是一种很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工程五十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照国际发展的背景下,简要地论述了我国地震工程的发展过程。按作者的认识,将之分为创建(五、六十年代)、发展(七、八十年代)和横向发展(九十年代)这三个阶段,论述了各阶段的进展。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些问题以及21世纪初期国际和我国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
在抗震规范中不用地震烈度的一个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回顾了地震烈度在我国抗震规范中的作用,并从抗震理论的发展,指出地震烈度概念与规范对地震动的规定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进一步改进的束缚。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地震烈度要求简单而综合,但抗震设计则要求分清引起结构破坏的不同因素,以便对症下药地采取有效措施。文中提出在抗震规范中不再采用烈度而直接规定地震动参数进行计算,按震级与震中距离规定抗震构造措施。最后,本文在借用国外地震动观测资料上对比了现行规范与建议方法的合理程度;并以一个具体例子对比了两种方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有关设计地震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国际发展趋势及我国现状,讨论了下述有关设计地震动的估计和规定的几个问题:(1) 在核电厂选址中规定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指出它并不是最为保险的极限值,而仍然是一个需要许多选择判断的估计值,这是一种比较过时的方法,概率方法应该是现在采用的主要方法。(2) 地震动衰减关系。说明了我国当前采用的关系尚无明确的原则性规定,井指出烈度衰减是外包线,而地震动衰减是平均值,应该采用烈度衰减的平均关系才能与加速度一致;并强调烈度与加速度转换应该采用三参数关系,而且这种转换关系与地震动衰减关系都存在巨大离散性,在地震动估计中应考虑这种离散性,国际核电厂选址要求中已有规定,但我国一股在确定性方法中均不考虑。(3) 规范中关于设计地震动的规定。首先指出国际上差不多全都在抗震规范中舍弃了地震烈度这个宏观词,并提出我国应该用加速度分区图代替地震烈度分区图,并应进一步采用国际上逐渐流行的等效加速度与等效速度这样的双指标区划和设计规定。(4) 地震小区划。指出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估计与大城市小区划工作的必要性,并指出先求基岩地震动,再进而求局部场地的地震反应是当前可行的方法,否则将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近十余年来,我国已进行过不少重大工程的地震危险性估计,刚刚颁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