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成都市旧城CBD的东华门遗址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的再开发为研究对象,从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视角解析《成都市东华门遗址公园概念规划》的内核,发现在"东华门遗址—东华门遗址公园—CBD中央公园"的概念转化过程中,空间生产被隐藏在"地方建构"的话语之下,并藉由"概念的模糊、话语的垄断、城市意象的分化、历史文化的符号化"等手段,仍继续强化着原旧城CBD谋求土地财政的城市更新的诉求,并未因天府新城CBD的规划建设而切实转向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地方特色的营造。  相似文献   

2.
公园城市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是中国人居环境发展的新进程。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撑系统,风景园林必将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主体性、引领性作用,是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关键。通过对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目标下的风景园林实践策略进行探索,以期抛砖引玉,引发风景园林行业对公园城市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李娟 《居业》2021,(3):28-29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城市化建设的脚步逐渐加快,风景园林行业得到飞速发展.风景园林设计不仅能够为城市居民营造更赏心悦目的居住环境,还能打造城市特色,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对于帮助城市向生态化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植物的配置和规划则是风景园林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效果直接影响了园林设计的整体质量.下面本文将从植物对于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影响入手,以太原市玉门河公园植物配置中的存在问题为例,简要提出几点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和规划手法.  相似文献   

4.
"标准营造"     
卜冰 《时代建筑》2003,(3):46-51
本文通过对“标准营造”主要创立者张轲的访问,记录了“标准营造”以“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为转折点的从美国到中国的设计实践发展过程。作为“在中国成长而立足于国际的新一代建筑师”群体中的一员,“标准营造”代表了一种普遍的、正在出现的非传统意义上的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5.
生态实践是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生态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各院校应如何立足于自身学科基础,开展生态教育实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十数年来探索了课堂内外的生态实践系列。课堂内,主干规划设计实践系列课程融合生态基础知识、理论、技术方法等内容,建立"营造的生态思维",训练学生观察、发现、研究问题并探索设计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达到教学目标。课堂外,校园生态实践系列将身边环境作为研究和营造实践的样本,组织学生社团动手营建校园花园,青年教师指导工作坊和联合毕业设计,持续研究城市生态问题,探讨绿地更新规划设计,培养风景园林师全面的生态价值观和实践素养,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对北京首钢群明湖公园展开设计研究。群明湖景观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几经变迁,充满异质性的信息以共时的方式拼贴于项目场地上,呈现出当代特有的后工业图景。在辨析并适度借鉴后工业转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试图从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中探寻设计途径,以回应项目自身的机遇和挑战。试图借助4个后现代性的关键话语(水平无限性、去总体化、氛围和多重体验)作为设计的基础理论支撑,结合风景园林理论和手段,为梳理、整合场地拼贴化环境提供观念和操作可能性,激发观者对于场地的主体建构,进而从审美、经验、公平性的角度完成对于场地意义和价值的重新建立。借此论述风景园林在后工业空间营造过程中兼容并转化后现代性理论的专业潜力,发掘风景园林为当代复杂多元的后工业复兴议题注入全局性思辨的专业价值,探索风景园林作为主动性力量从更大维度上介入都市更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伯纳特公园注重景观的功能性,因地制宜的创造景观,在景观设计中,敢于创新,将4个景观层次统一在一个单纯的秩序之中;对光进行特殊设计,注重景观意境的营造:通过对伯纳特公园的设计手法和设计思想的分析,总结了极简主义景观对当今风景园林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葡萄牙历史环境修复更新项目实践经历,记录了中国团队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端点之一的里斯本市使用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解决西方语境下的设计问题的探索过程。通过中葡双方设计思路和手法的交流与比较,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设计范式与手法应用于西方场景中的适应性。中方设计团队在建筑方面以气韵相合为法则,营造了顺应场地气息的整体环境;园林方面以传移模写为法则,构建了"可游可居"的空间结构,营造了基于园居生活的适地情境。实践说明了中国园林在伴随祖国"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代表,可以极强的适应性和先进性为世界人居环境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牛牧菁 《园林》2022,(8):12-20
社区公园是我国城市绿地的重要类型,具有文化、教育和邻里交往等社会属性。当前我国多方参与社区公园场所营造的实践较少,存在较大探索空间。以北京双秀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环境教育角度,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针对公园及周边社区实际情况设计营造策略,通过引入环境教育策划、搭建合作机制、提高公园运营方对环境教育和场所营造的认知及执行能力,对公园物理环境、公园形象和人化景观进行营造。结果表明,环境教育可带动环境友好氛围营造,且营造内容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多方合作机制有助于提升公园运营;混合式营造模式适合于社区公园,培育园方能力有助于营造效果保持。将场所营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良好社会效应,为类似项目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实证经验。  相似文献   

10.
公园城市是适应新时代中国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发展形势及需求所提出的城市发展新目标和新阶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理念。以理论研究为主,在分析了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园城市发展理念的目标与内涵,提出了公园城市的建设内容和路径。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风景园林发展将迎来新契机,风景园林行业更应体现对于公园城市建设新目标和新需求的积极响应和新的作为,不断丰富理论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能力,为我国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撑,开启新时代风景园林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人居文明发展线索,阐明公园城市作为人居文明发展历史的必然性。从中国数千年人居环境发展和现代人居环境科学中寻找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从所创立的人居环境认识论展开,提出公园城市人居环境认识论的生命观、时空观、分析与综合观;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目标与价值体系,给出了公园城市的9项综合目标与价值评价标准ECH9,论证了公园城市人居环境理论框架与国家发展战略5个统筹的同构关系,指出了实现公园城市提升多重城市"三力"的可能性。探讨建设公园城市的方法路径,倡导城、人、境、业的"三位一体"结构与实现路径,提出了一种以生态文化中心区ECD取代传统城市CBD、RBD的公园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总结多年来持续探索适应背景的风景园林植物教学经验。新一轮教学研究提出将植物内容贯穿于主干设计课程序列的思路。教学实践从设计基础阶段开始,建立"风景感知-空间建构-生境营造"环节,以设计训练和运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认知植物的作用。同时,风景园林植物专题课程系列探讨从整体认知和设计问题视角拓展理论知识教学,依托2个实验花园开展"植物与生境"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公园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户外休闲活动场所,是社区活力的重要体现。从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入手,选择南京市南湖公园中的游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行动观察法与抽样调查法,研究游人在不同时间、空间中的主要行为特征,探讨城市社区公园活力的营造,为合理设计社区公园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步行可达性、亚空间、功能性要求、文娱活动、环境景观是社区公园活力营造的关键要素,社区公园的营建要从规划选址、设计策略、政策管理3个层面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钱云 《风景园林》2016,(1):62-69
旨在概述在新时期人居环境相关学科发展融合的形势下,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致力于建立宽口径的、强调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专业高度交融的研究生课程实践探索。具体内容包含3个层面:首先回溯了"城市-风景-遗产"一体的研究视野的历史文化渊源尤其是对中国传统聚落营造实践的影响;随后对其在城市研究、遗产保护、风景园林3个学科领域中的实践价值进行了剖析;最后对这一研究视野在以"北京三山五园景观格局重塑"为题的教学实践探索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本文的论述,期望对拓展风景园林研究与教学的范畴、更紧密的加强相关学科交融的实践方面,均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乌恩  程静琦 《风景园林》2019,26(10):54-59
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及中国港台地区,环境解说已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如今,环境解说也已经引起了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界、业界的关注,但从对环境解说重要性的认知到规划、设计实践能力来看,环境解说还仅是中国景观规划设计表达中的一种"新语言"。从环境解说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实际案例阐述环境解说之于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环境解说系统能够使游客的景观理解更加深刻、丰富;对于保护地和国家公园、郊野公园等自然公园的规划设计,环境解说更是体现公园特色和个性的核心工作内容;按照传统风景观来看湿地等缺乏景观变化性、丰富性的自然空间,环境解说甚至可以成为公园游赏系统规划时的主要线索;环境解说具有辅助游客行为管理、提效资源环境保护的功能;优质的环境解说规划设计可以提升景观美感水平。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参数化设计思潮,并对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探讨和完善参数化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理论框架及实践价值,就格外具有现实意义。总结了风景园林参数化设计的逻辑思维方式及应用方法,并结合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的参数化探索性实践——"桂溪生态公园"项目,论述了土方精算与洪涝分析、雨水径流分析、风环境模拟分析及日照分析等多种参数化设计手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即基于科学技术手段获取的分析成果,与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竖向设计、雨洪管理、风廊道生态设计、植物设计等方面相结合的具体设计实践与应用,以期能为风景园林设计的参数化探索提供积极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设计基础有着深远影响。结合当前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在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引入"设计研究"这一方法,构建以"理论基础—实践调研—分析研究—设计导论"为主线,"一个体系四个板块"为核心教学内容,进而形成"理论与实践""调查与研究""传承与创新"的设计研究式教学体系,实现"教"与"学"的双赢,促进教学质与量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风景园林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者们从生命周期维度对景观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等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减碳路径。作为一线景观从业者,本文从企业视角论述如何通过建立碳中和战略体系、技术研发体系、构建低碳企业文化等方式实现低碳发展。通过解析杭州智慧产业园、安顺虹山湖市民公园等实践案例,阐述在风景园林项目中实现碳中和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其他设计提供参考,为风景园林助力碳中和提供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详细阐述了第一代葡萄牙风景园林大师弗朗西斯科·卡德拉·卡法兰的求学和工作历程,着重介绍了他在葡萄牙风景园林教育和研究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创立专业的实践课程并为教育系统奠定基础,使其成为欧洲风景园林行业先锋之一。法兰卡还积极参与风景园林实践,从私人庭院、公园到农场建设、水利灌溉以及当地和周边的景观规划都有所涉及,设计了设计了国家体育馆、阿格莱拉庄园和其他在全球各地的精典作品。  相似文献   

20.
以"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为题,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之路。以歌曲"草原之夜"原生地新疆可克达拉地域为背景,以"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建成项目为例,展开从理论到实践的阐述、分析、探讨:项目的自然山水城市背景分析;项目作为城市纪念地、发生地、交流地的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定位;项目作为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表现与文化传承;保家卫国、屯垦戍边的景观纪念;以及项目体现的"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的现代价值。阐述了该项目的理论及应用:人居环境三元论;景观"旷奥三性"理论应用;生态绿色支撑与风景园林小气候营造,以及具体方案规划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