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铬对60Si2 MnA盘条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卢胜军  陈亮  霍琳  王淼 《金属制品》2009,35(3):26-27
在同一工艺下分别轧制不加铬(A)和加铬(B)两类盘条,分析铬对悬架簧用60Si2MnA盘条脱碳层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热炉预热段温度为670~680℃,加热段温度为950~960℃,均热段温度为1 035~1 050℃,开轧温度为900~915℃,吐丝温度为850~860℃,轨道速度为1.0 m/s,尾气残氧质量分数控制在3%左右时,B类盘条的全脱碳层深度和总脱碳层深度较A类盘条明显降低,B类盘条的抗拉强度和断面收缩率较A类盘条高。  相似文献   

2.
刘泽亚  冯雷 《金属制品》2021,47(4):34-39
为解决35 KC冷镦钢冷镦开裂问题,对影响冷镦钢性能的因素及影响情况进行研究.确定35 KC冷镦钢盘条的连续冷却曲线、盘条轧制加热温度、吐丝温度、冷却速度及其对盘条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35 KC盘条在860℃左右吐丝(冷却速度1℃/s)时,可以获得等轴铁素体晶粒和均匀分布的珠光体组织.以较高的轧制温度进行轧制,终轧温度居高不下,盘条的晶粒尺寸粗大、组织不均匀,脱碳层较深,不利于用户的机加工.盘条的内在质量控制仍是生产和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60Si2MnA线材脱碳对油淬火—回火钢丝脱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线材脱碳层厚度对油淬火—回火钢丝半成品、成品的影响,对国产60Si2MnAΦ5.5 mm热轧线材从线材、拉丝半成品到油淬火—回火成品生产过程进行跟踪,结果表明:热轧线材全脱碳层厚度约为0.04 mm时,经过64.0%的总压缩率拉拔后,半成品钢丝全脱碳层厚度百分比变化很小,通过国产管式炉加热后进行油淬火—回火处理,成品钢丝表面没有全脱碳层出现,只出现少量的部分脱碳层。  相似文献   

4.
介绍LX72A帘线钢盘条开发过程。通过改良LF炉精炼渣系及优化连铸二冷参数等工艺手段,有效降低钢水中的夹杂物含量,缓解连铸方坯的碳偏析;在轧制过程中,通过优化加热炉的空燃比,以弱还原性气氛缓解方坯表面脱碳现象,使盘条表面局部总脱碳层厚度小于0.05 mm,采用开轧温度960~1 000℃,入精轧温度850~880℃,吐丝温度880~910℃,辊道速度0.95 m/s的轧制工艺,使盘条索氏体化率超过85%。生产的5.5 mm热轧盘条抗拉强度为1 040~1 100 MPa,伸长率不小于15%,断面收缩率大于44%,其综合质量通过了贝卡尔特测评机构的专业测评,盘条顺利拉拔至0.22 mm,经捻制合股后完全满足钢帘线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使φ5.5 mm C82DA胎圈钢丝用盘条的脱碳层深度不大于0.03 mm的比例由78%提高到85%以上,对影响盘条脱碳层深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控制措施:加热Ⅰ段温度由1 030~1 070℃设置为1 040~1 060℃,均热段温度由1 090~1 130℃设置为1 100~1 120℃,浮动范围都由40℃缩小为20℃;钢坯待轧时,加热Ⅰ段温度由1 040~1 060℃降低为1 010~1 030℃,均热段温度由1 100~1 120℃控制为1 050~1 070℃,控制空燃比不大于1.82,炉压控制在6~8 Pa。采取控制措施后,盘条脱碳层深度不大于0.03 mm的比例由原来的78%提高到89%,提升了盘条质量,更好地满足了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了不同加热温度对合工钢S2M脱碳层深度和脱碳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700℃以下,S2M钢表面不会产生脱碳层,超过700℃以后,其脱碳层深度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在700-900℃加热时,脱碳组织以全脱碳层为主,而且全脱碳层深度在800℃达到最大值;在950-1050℃加热时,脱碳组织以部分脱碳层为主,总脱碳层增加十分缓慢;但是超过1050℃加热时,总脱碳层深度又开始明显增加。综合各方因素考虑,S2M钢线材轧制时的加热温度应为950-1050℃。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控冷工艺进行分析 ,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对ML35CrMo冷镦钢盘条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吐丝温度为 85 0℃、冷速为 0 .83℃ /s时 ,金相组织为珠光体 +铁素体 ,晶粒度 8~ 9级 ,脱碳层 (0 .2~ 0 .5 )D % ,盘条力学和冷镦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8.
冷镦螺栓生产过程中表面麻点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鹏  欧阳琦  付军红  董文玲 《金属制品》2011,37(3):68-69,72
SWRCH35K冷镦钢盘条制作高强度螺栓过程中表面出现麻点。12 mm SWRCH35K盘条金相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铁素体晶粒度8.5级,未见明显脱碳层,经765℃退火后酸洗,冷拔至11.15 mm,表面出现麻点,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铁素体晶粒度9级,边部出现深度为0.36 mm的全脱碳层。分析表明:盘条退火时温度偏高或加热时间过长,晶粒异常长大从而引起塑性变形不均匀,随后的冷拔变形量不大,使盘条表面的粗晶遗传至下道工序,冷镦时由于表面粗晶处的强度低,造成麻点。建议用户控制退火后的盘条质量,控制好晶粒度,确保正确使用和加工盘条。  相似文献   

9.
分析免退火20CrMnMo盘条磷化成膜质量差原因,盘条氧化铁皮较薄不利于机械剥壳去除,残留的氧化铁皮和表层全脱碳组织影响磷化过程盘条表面pH值和金属离子浓度,不利于形成均匀的磷化膜。生产过程中进行坯料角部修磨,适当降低加热温度至1 060~1 080℃,严格控制加热炉内残氧量不大于2%,消除盘条表层全脱碳组织。通过提高终轧温度至850℃、吐丝温度至840℃后,使氧化铁皮厚度由6~10μm提高至14~20μm,氧化铁皮剥离性能改善明显。工艺优化后盘条磷化膜均匀致密,成品表面色差和粗糙度超标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金属制品》2014,(3):31-34
通过试验研究不同控冷工艺对高碳钢热轧盘条表面氧化铁皮形成的影响。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测量盘条表面氧化铁皮的厚度,结果表明,盘条表面氧化铁皮厚度除与吐丝温度有关外,还与盘条轧后冷却速度有关。氧化铁皮厚度随着吐丝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随着盘条轧后冷却速度的变慢,盘条表面氧化铁皮厚度有增加的趋势。当轧后冷却速度不大于13℃/s时,盘条表面氧化铁皮厚度达到15μm左右,氧化铁皮相对较厚且脆,可方便用户在机械剥壳过程中去除。  相似文献   

11.
鞍钢B级钢帘线盘条轧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钢帘线盘条对脱碳、氧化铁皮、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的要求,制定了鞍钢B级钢帘线盘条轧制工艺,通过提高加热钢坯温度的控制精度,优化吐丝温度、吐丝圈径、辊道速度及佳灵装置开口度,减少在轧制、集卷、打包、装卸、堆放和运输等环节的表面划伤,生产出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B级钢帘线盘条,满足了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12.
60Si2Mn弹簧钢表面脱碳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加热条件、冷却速度对60Si2Mn弹簧钢线材表面脱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弹簧钢轧前加热和轧后冷却过程均会导致表面脱碳。降低加热温度和炉内残氧量、缩短在炉时间、提高轧后两相区冷却速度可明显降低钢的表面脱碳。  相似文献   

13.
邢献强  李娟 《金属制品》2004,30(1):44-46
将油淬火—回火成品钢丝放入铅浴炉中进行高温回火 ,使其碳化物聚集长大成小球状。结果表明 :在金相显微镜下 ,依据球状碳化物的大小、分布、疏密就很容易找到脱碳和非脱碳的组织界限 ,进而测定部分脱碳层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ER70S-6盘条拉拔断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焊接用ER70S-6盘条在拉拔过程中断裂,细拉钢丝断口以杯锥状为主,粗拉钢丝断口以斜茬状为主。对φ1.2mm钢丝杯锥状断口进行扫描电镜分析,试样心部存在大量马氏体组织,马氏体与基体之间产生大量的显微裂纹。对盘条金相组织进行观察,盘条心部存在马氏体,表面出现全脱碳层,且脱碳后的晶粒尺寸较大。对斜茬状断口金相组织进行观察,裂纹与钢丝表面约呈45°角,裂纹源位于表面。分析表明,ER70S-6盘条中的锰、硅含量较高,造成铸坯凝固过程中中心缩孔处合金元素正偏析,盘条轧制后形成异常组织。采用合理的浇铸温度、拉坯速度、冷却水量等,降低缩孔级别,减轻中心偏析,提高钢坯内部质量,保证成分均匀稳定,控制轧制时的尺寸精度和轧制张力,能够有效降低焊丝拉拔断裂次数。  相似文献   

15.
SWRCH35K盘条冷镦表面横裂纹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鹏  欧阳琦  付军红  李明  任兵 《金属制品》2012,38(1):50-52,56
SWRCH35K盘条生产高强度螺栓过程中表面出现横裂纹,通过低倍、高倍金相检验,分析组织特征,查找表面出现横裂纹的原因。结果表明,钢丝进行球化退火时温度偏高,会导致钢丝表层脱碳和边部部分晶粒长大,在适宜的冷却速度下,容易在钢丝边部形成粗大的魏氏组织;较软的表层魏氏组织和较硬的基体组织在钢丝横断面上分为内外两层,拉拔、冷镦时不同的组织将发生不协调变形,表层较软的魏氏组织最先出现微细裂纹,随着进一步的变形,微细裂纹在垂直于受力方向上扩展,遇到较硬的基体组织后停止扩展,最终导致表面横裂纹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气保焊丝用H11Mn2SiA热轧盘条的研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气保焊丝用H11Mn2SiA热轧盘条中合金元素对焊接性能的影响,设计盘条的化学成分和生产工艺流程,在Gleeble-1500热模拟机上测定H11Mn2SiA动态CCT曲线。对比盘条在870,850,820℃吐丝温度下的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盘条在斯太尔摩线冷却速度不大于1℃/s时,盘条能够完成平衡转变,且对盘条的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不大,铁素体晶粒度均为8.5级。分析不同碳质量分数对盘条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质量分数不大于0.08%时能有效降低盘条抗拉强度。对碳质量分数为0.07%,吐丝温度870℃,冷速为0.51℃/s条件下生产的焊丝进行焊接试验评定,熔敷金属力学性能全部满足要求,抗拉强度540 MPa,-30℃平均V型冲击功67 J,焊接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