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成刚 《电子世界》2012,(14):47-48
线损是供电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是电网经营企业在电能传输和营销过程中产生的电能损耗,线损率是衡量电网电能损耗高低的指标。线损管理是否到位,线损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如何才能管理好线损,调研小组深入基层单位调查研究,排查出线损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实践体会,借用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提出线损管理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力系统的深化改革,许多供电企业的市场经营难度越来越大,线损成为考量供电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所谓线损就是电能经过输、配电网络传输时所产生的电能量损失。所以对于电力企业,要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就要挖掘其潜力,提高电力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而线损指标的高低恰恰是衡量电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电力线损的情况,从技术与管理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降低线损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发展,电力负荷管理也在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对电力负荷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线损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线损管理非常困难。大量的线损给我国电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采取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是有效解决线损管理非常重要的手段。在对线损管理的过程中,对于电力负荷管理是有效解决线损非常关键的原因,也是造成大部分线损的主要原因。本文对于电力系统符合对于线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针对电力负荷过大造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线损高低反映了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如果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损耗过大,不仅会影响电能的使用,浪费电力资源,更会降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电力企业的稳健发展。因此,电力企业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低压配电线损,将配电网线损控制在正常的水平之内。本文从低压电网线损过高的原因出发讨论,提出了降低农村电网线损的技术措施,希望能够帮助相关部门提高低压电网线损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相似文献   

5.
电力网线的线损率作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在电力企业经济实力评价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降低配电网中的线损并提高线损管理的效率是电力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配电网线损产生的原因以及线损管理的必要性,然后简要探讨了配电网线损管理方法,最后重点研究了降损技术在配电网线损管理中的应用。希望能为提高配电网降损技术线损管理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迅速,然而线损问题却一直困扰着电力企业的健全发展,加强线损管理成为目前电力企业中首要关注的问题,计量自动化自然而然的出现在各电力企业的视野中,且计量自动化系统线损管理的出现使我国电力企业的线损管理不断地进步和完善,抽查线路的线损分析效果也较为显著,在节省大部分资源的基础上,还创造了非常不错的经济效益,可谓发挥着重要作用,非常值得推广。本文首先介绍了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具体内容,其次阐述了计量自动化系统在线损管理中的运用及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电能由发电端经过各种电气设备输送给各级电力用户使用,在输、配电过程中,电能损失大致占发电量的30%左右,降低线损是电力企业在节约能源方面的职责所在,也是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乃至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为此电力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降低线损率,提高电能利用率和经济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电力网电能损失,即为在供配电网时各部分元件的功率及电能的损耗,又称为线路损失,简称为线损。线损率体现了一个电力网整体的规划管理水平,是考察电力企业的综合性指标之一。尽可能低的线损率是电力企业的重要研究目标,本文将从线损基本概念的剖析开始进行供配电网线损原因的分析以及对降损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电力线损是企业发展中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如何有效的降低线损,是促进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立足当前电力线损管理实际,将管理和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转变线损管理理念,加大线损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薄其波 《通讯世界》2016,(18):153-154
就电力企业而言,线损问题会对电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相违背,也会严重影响电力企业的发展与繁荣.本文对线损问题进行了介绍,并就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马立军 《通讯世界》2015,(1):173-174
线损率作为衡量供电所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供电企业经营状况的经济技术指标之一,线损率的高低直接客观的反应了供电所的社会效益,探讨供电所线损管理的有效措施对于降低供电所线损率,提高电能使用效率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线损管理工作现状,提出了供电所线损管理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2.
线损是指电能在电力运输、配电、变电及营销等环节产生的损耗,线损包括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在电力系统管理工作中,线损率综合反映了电网规划建设、生产运行维护与供电营销管理水平,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降低电能损耗,是供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贯彻实施国家节能减排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线损“四分”管理的相关概念,在自动化系统应用的基础上,以计量自动化系统为例,分析了该系统的在线损“四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并说明了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进行线损“四分”分析和管理带来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一、农村电力线损现状和原因 1、农村电力线损概况 在电力的输送和分配的过程中,电网中诸多元件往往都会出现一定的电网电能损耗,这种损耗也就是线损。电网的线损从性质上来分包括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  相似文献   

14.
吴晨声 《电子世界》2014,(16):79-79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不断扩大,电力企业的供电量日益增多。在线路供电过程中,由于各因素影响,会产生一定的线损,一旦线损管理不到位,就会直接造成能源浪费现象,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我们要加强线损管理质量,积极采取降损措施,做好线损节能工作。鉴于此,本文对配电网线损管理及降损措施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刘漫江 《通讯世界》2013,(15):72-73
配电网的线损是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生产水平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它的管理是供电企业较为重要的工作。对配电网线损的管理和研究,提出新的技术降低电网损耗,能够节约能源,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整个社会的效益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配电网线损管理的不足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减少线损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6.
电能使用是现代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电能不能大量长期的储存,使得电力系统的发电、变电、输电、供电和配电环节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电力配网线损的产生会一直伴随着电能使用的整个过程,给电力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而电力配网线损管理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测控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可以实现同步抄表和核算线损等功能,从而有效的进行电力配网线损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耗。因此,本文对电力配网线损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与开发,从而希望为广大的电力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配电网的线损是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生产水平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它的管理是供电企业较为重要的工作。对配电网线损的管理和研究,提出新的技术降低电网损耗,能够节约能源,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整个社会的效益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配电网线损管理的不足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减少线损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8.
卓芳 《通讯世界》2017,(5):226-227
在我国经济结构构成中,电力工业既是消耗能源的大户,同时也是生产能源大户,通常情况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电力企业中最为关键的盈利评价指标,只有通过全面的电力线损分析和管理,才能够使得企业具有主动竞争的优势.电力运行过程所产生的电力线损,既反映了电力网络的日常运行管理水平、生产技术以及规划设计水平,同时也决定了电力企业所创造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高低.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线损的主要因素,接着提出解决措施,希望对于相关的人员具有指导与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超 《通讯世界》2017,(1):129-130
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工业发展,电力要先行,在加快小康社会进程中,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电能,电能从发、输、变、配、用五个环节的科学规范管理都必须与中央提出的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每个环节都起着关键性作用.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当中,线损管理极其重要,线损率直接反应了电力系统的综合管理水平,也是降本增效的重要一环.本文对电力计量自动化系统和四分线损进行简单介绍,对线损出现的原因和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电力计量自动化在线损管理中的应用、实施步骤和功能进行说明,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电力企业在实行管理时,最为主要的一个技术难题就是对线损的管理。近几年,采用计量自动化的方式对线损情况进行管理,不但有效减少了线损计算的工作量,还进一步提高了线损计算的准确度。因此,本文就对电力企业对线损实行管理时运用计量自动化方式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