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芝麻、花生、油茶籽、油菜籽为原料,通过热榨工艺与冷榨工艺制取油脂,比较分析不同工艺制取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总酚含量、生育酚含量、甾醇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制油工艺对4种原料制取的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及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没有明显影响;热榨菜籽油、热榨芝麻油、热榨花生油、热榨油茶籽油的总酚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4.76、2.08、2.99、1.17倍;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芝麻油、冷榨菜籽油的生育酚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19、1.17、1.12、1.07倍;冷榨芝麻油、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菜籽油中甾醇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21、1.29、1.27、1.20倍。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了在180℃用混合芝麻油和茶籽油的大豆油煎炸土豆条。芝麻油和茶籽油的添加量为3%,6%。在煎炸过程中油脂氧化稳定性主要依靠检测总极性物质含量(TPC)、共轭二烯值(CDV)和羰基值(CV)。总的来说,通过添加芝麻油和茶籽油,混合大豆油的氧化稳定性显著提高。添加芝麻油要比茶籽油效果更好。随着芝麻油和茶籽油添加量从3%增加到6%,油样中总极性物质含量降低,共轭二烯值和羰基值升高。最稳定的混合油为m(大豆油)∶m(芝麻油)∶m(茶籽油)=94∶3∶3。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高芝麻酚芝麻油的最适微波预处理条件,将芝麻水分含量调节为5个梯度,在不同微波预处理时间下制得芝麻油样品,对其芝麻木酚素含量、酸值、茴香胺值、氧化诱导时间、脂肪酸组成、生育酚含量、有害物质(多环芳烃和杂环胺)含量及感官品质进行了分析,探究芝麻水分含量和微波预处理时间对芝麻油中芝麻木酚素含量及油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时间6 min、芝麻水分含量7%条件下制得的芝麻油芝麻酚含量较高,芝麻油酸值符合国家标准限定要求,氧化稳定性较强,有害物质杂环胺和多环芳烃含量处于适当的可控水平,同时兼顾了芝麻油的固有风味,消费者的喜爱度较高。综上,高芝麻酚芝麻油的最适微波预处理条件为微波预处理时间6 min,芝麻水分含量7%。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温湿度的控制促使芝麻萌动,对不同萌动期芝麻的主要组分及萌动芝麻油的主要质量指标、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芝麻木酚素含量进行测定,研究萌动对芝麻及芝麻油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控制萌动时间在6 h之内,芝麻的粗脂肪含量和粗蛋白含量降低幅度都很小,不会对出油率造成明显影响,同时对萌动芝麻油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影响也不大。不同萌动期芝麻油脂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相差不大,随萌动时间的延长,芝麻油中维生素E含量增加(9 h和17 h时,维生素E含量分别提高10%和20%),芝麻素、芝麻林素含量稍有降低,芝麻油的氧化诱导时间延长;萌动芝麻经高温焙炒水代法提取的芝麻油中芝麻酚含量明显提高(增幅30%以上)。芝麻经适度萌动和焙炒后所提取的芝麻油品质更优,特别是在芝麻酚和维生素E含量上显示出优势。  相似文献   

5.
不同脂肪酸组成的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了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山茶油、调和油、玉米油和芝麻油这八种天然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采用Schall烘箱法,以过氧化值(POV)和脂肪酸组成为参考指标,研究了加热加速氧化对不同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运用Matlab数学工具建立模型,探讨POV值与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对各种植物油的氧化过程影响显著,加速氧化过程中,脂肪酸总体变化很小,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减少,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有不同程度的增多,n-3比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更易氧化减少。氧化稳定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花生油、山茶油、芝麻油、菜籽油、玉米油、调和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初步建立起了以PUFA含量分类,加速氧化条件下过氧化值与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6.
低场核磁技术检测芝麻油掺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邵小龙  张蓝月  冯所兰 《食品科学》2014,35(20):110-113
为评价低场核磁检测油脂掺假的能力,先用低场核磁结合主成分分方法区分大豆油和3 种芝麻油(分别为精炼、冷榨和热榨工艺)样品,然后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不同掺兑比例的模拟掺假样品数据。结果表明,大豆油和芝麻油样品的特征信号区域在0~900 ms弛豫时间段,低场核磁能够较好地区分芝麻油和大豆油样品;低场芝麻油中掺入大豆油的最低检测比例为体积分数5%~10%,精炼芝麻油中掺入冷榨或热榨芝麻油的最低检测比例为体积分数10%~20%。因此低场核磁技术可以作为油脂掺假的快速初筛检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采用石油醚、甲醇和乙醇溶解芝麻林素,研究不同溶剂体系芝麻林素酸催化反应的现象;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芝麻林素及其分解产物的抗氧化能力;采用磷钨杂多酸(phosphotungstic heteropoly acid,HPW)催化芝麻油中芝麻林素的转化,研究芝麻林素酸催化对冷榨芝麻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芝麻林素在3 种溶剂体系中酸催化反应的产物不尽相同,芝麻酚是共同产物,石油醚体系产生Semin和芝麻素酚,甲醇和乙醇体系均出现不同未知物;芝麻林素和芝麻素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远低于特丁基对苯二酚、丁基羟基茴香醚、丁基羟基甲苯和芝麻酚,但石油醚体系芝麻林素酸催化产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幅提高,为HPW催化芝麻林素提高冷榨芝麻油氧化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HPW催化剂添加量的增加,冷榨芝麻油中的芝麻林素含量逐渐减少,芝麻酚和芝麻素酚的含量逐渐升高,同时冷榨芝麻油的氧化诱导时间逐渐延长,氧化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热榨芝麻油、冷榨芝麻油、水代法芝麻油及精炼芝麻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以及VE、芝麻素、芝麻林素、苯并(a)芘含量。结果表明:热榨芝麻油的酸值最高,冷榨芝麻油的酸值最低,精炼芝麻油的过氧化值最高,冷榨芝麻油的过氧化值最低;热榨芝麻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高,冷榨芝麻油中未检出反式脂肪酸;冷榨芝麻油的V_E含量是热榨芝麻油的1.12倍,是水代法芝麻油的1.17倍;热榨芝麻油与精炼芝麻油的苯并(a)芘含量均为冷榨芝麻油的2.9倍。冷榨芝麻油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向冷榨芝麻油中添加芝麻酚纯品的方式验证芝麻酚的抗氧化活性;采用磷钨杂多酸(HPW)催化冷榨芝麻油中的芝麻林素分解生成芝麻酚和芝麻素酚,探索HPW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酸催化实验的影响,从而提高冷榨芝麻油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一定含量的纯品芝麻酚可以有效提高冷榨芝麻油的氧化稳定性,当芝麻酚的添加量达到100 mg/100 g时,冷榨芝麻油的氧化诱导时间(OSI)从原来的4.20 h延长到6.62 h;在HPW添加量0.8%、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20 min条件下,芝麻林素完全分解转化,冷榨芝麻油的OSI为9.32 h;经过酸催化处理的冷榨芝麻油酸值、过氧化值、皂化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色泽变浅,但变化范围不大,均在国标一级芝麻油的标准范围之内,并未对冷榨芝麻油的品质造成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制油工艺对芝麻油脂肪酸和抗氧化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分析脂肪酸、维生素e、植物甾醇、芝麻木脂素、总酚及氧化诱导期等质量指标,探讨低温压榨、微波冷榨、传统热榨3种制油方式对芝麻油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芝麻油的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传统热榨油中反式脂肪酸最高,同时其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含量平均低于另两类工艺油(69.02 mg/100 g和4.75 mg/100 g)。在总酚含量测定上,微波冷榨油优势显著,分别高于传统热榨油(5.86%)、低温压榨油(28.3%);其氧化稳定性也最强,可达到17.75 h,是热榨油的1.10倍,低温压榨油的1.54倍。然而芝麻素、芝麻林素类热敏性物质易在高温下发生转化,会造成微波/热榨油中含量减少。不同工艺条件下芝麻油品质不同,以微波冷榨最佳。  相似文献   

11.
电子鼻在芝麻油及芝麻油香精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电子鼻时芝麻油、芝麻油香精和其他油脂样品进行了分析.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和统计质量控制分析(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SQC),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有效识别芝麻油、芝麻油香精和其他油脂,且电子鼻对芝麻油和其他油脂的识别比对芝麻油和芝麻油香精的识别效果更好;2号芝麻油香精和芝麻油样品的香气较为相似,其香气的模拟比较成功;电子鼻能够识别不同储存时间的芝麻油样品,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样品在PCA图中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这可能与芝麻油在储存过程中发生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营养成分保留充分、稳定性高的芝麻油,在低温压榨制取芝麻油基础上探讨采用复合酶解、超声和微波精炼制备芝麻油。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酶(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果胶酶和中性纤维素酶比例1∶3∶5)用量1 000 U/g(以芝麻毛油质量计),超声功率密度0.5 W/cm2,超声时间1 h,微波功率800 W。在最佳条件下,得到的芝麻油氧化诱导时间为5.5 h。与普通低温压榨芝麻油相比,该方法所得芝麻油营养成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磷脂含量和植酸盐含量均降低,氧化稳定性提高了17%。  相似文献   

13.
以浸出芝麻毛油为原料,乙醇为提取剂,进行芝麻木酚素的提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芝麻素提取工艺条件,并利用高相液相色谱仪对得到的芝麻木酚素粗品进行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芝麻素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浸提次数3次、料液比1∶4、提取温度60℃、乙醇体积分数95%、搅拌时间0.5 h、静置时间2 h、搅拌速度400 r/min,在此条件下芝麻素提取率为86.99%;得到的芝麻木酚素粗品中芝麻素含量为48.73%,芝麻林素含量为5.71%。  相似文献   

14.
电子鼻在芝麻油掺芝麻油香精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电子鼻对芝麻油中掺入芝麻油香精进行识别.通过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artial Least-squares Analysis,PLS)和统计质量控制分析(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SQC).结果表明:不同样品在电子鼻传感器上有不同的特征性响应图谱,电子鼻能够有效识别不同掺入比例的芝麻油样品;DFA方法的区分效果比PCA方法更好;SQC模型对于掺入芝麻油香精超过50%的芝麻油能明显区分;采用PLS对数据进行处理,电子鼻响应信号和芝麻油香精掺入比例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92 1),PLS方法能有效识别掺入比例为0%~ 100%的试验样品.试验证明电子鼻可用于芝麻油掺假的识别.  相似文献   

15.
芝麻品种和制油工艺对芝麻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以黑、白芝麻为原料,采用水代法、螺旋压榨法、液压压榨法工艺所得芝麻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芝麻油中VE、芝麻素、芝麻酚含量和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水代法所得芝麻油的酸值(KOH)和磷脂含量最低,而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最高;所有芝麻油样品均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成分芝麻素、芝麻酚和VE;所有芝麻油样品的脂肪酸组成接近,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高达83.4%;白芝麻油氧化稳定性明显优于黑芝麻油,水代法所得芝麻油氧化稳定性最好,液压压榨芝麻油次之,螺旋压榨芝麻油最差。  相似文献   

16.
芝麻油快速测定仪法和分光光度计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光光度计和芝麻油快速测定仪对市场可能掺伪芝麻油、实验调配的掺伪芝麻油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分光光度计法和芝麻油快速测定仪均可实现掺伪芝麻油的定性测定和一定程度的定量测定.而芝麻油快速测定仪测定法更加简便、快捷,可用于现场检测.  相似文献   

17.
吐温是一种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对蛋白乳状液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将吐温用于水剂法提取芝麻油和芝麻蛋白的研究,期望提高产品提取率。研究发现吐温类表面活性剂对芝麻油提取率都有显著影响,但对芝麻蛋白提取率影响不显著。利用正交实验优化吐温20辅助水剂法提取条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pH 11,料液比1∶6,浸提时间30 min,浸提温度50℃,吐温20添加量1%。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芝麻油提取率为(60. 97±2. 43)%,显著高于单纯水剂法的提取率(45. 90±2. 12)%,芝麻蛋白提取率为(63. 53±1. 79)%。  相似文献   

18.
针对芝麻油纯度的定量检测问题,以Villavecchia试验原理为基础,通过反应后颜色深浅与芝麻油含量成正比关系,测出油样中芝麻油含量,以此判定芝麻油的纯度.该方法具有简单、实用、结果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根据气质联用技术,并采用项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分别对浓香芝麻油和芝麻香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检测,并比较了两种芝麻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含量差异.本实验采用高效固相萃取头,在浓香芝麻油中鉴定出16种挥发性风味组分,芝麻香油中共鉴定出30种挥发性风味组分.结果显示:两者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是吡嗪类、呋喃类、酚类、酯类、酮类、烷烃类等物质,但是体现的香油风味有所不同,芝麻油呈现的香味是多种物质的综合结果,而不是某物质的单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