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文峰 《山东水利》2003,(5):10-10,13
1历史上旱灾及其特点 从历史资料来看,建国前,济宁季旱、连年干旱现象经常发生,每百年间发生旱灾达50余次,平均不到两年发生一次大旱灾.1785~1787三年连续大旱,"运河干涸"、"微山湖无水"、"旱情严重"、"民不聊生".建国后,由于降水量持续减少,气温逐渐升高,干旱频率越来越高,旱情愈来愈严重.特别是近20年来,枯水期和平水期循回交替,降水总量不足,干旱问题严重.1987~1990年南四湖上级湖连续四年出现干湖,1992~1993来连续两年出现部分干湖,2000年和2002年再次出现干湖,湖区15万渔民饮水发生困难,湖内水产损失惨重,生态遭受严重破坏.总的特点是:(一)频繁性.不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干旱总是频繁发生,特别是建国后更为突出.(二)连续性.干旱灾害具有连年、连季发生的特性.(三)季节性.全市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春、秋、冬三季雨雪稀少,干旱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带,严重缺水,旱灾频繁.2009年初黄河流域5省发生的特大干旱,以及历史上重大旱灾事件表明,更要警惕黄河出现严重水资源危机,抓紧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以抗御可能出现的特大和连年严重旱灾.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0—2011年秋冬春3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历史罕见旱情,以及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程度重等特点,对太湖地区春季旱情进行分析。并在降雨年际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大气环流、太阳活动、海温状况和区域严重旱灾韵律周期等多种模式进行研究,预测太湖地区干旱灾害。结果表明:2012年是严重干旱灾害暴发的极大值年;干旱灾害的暴发有规律可循,大范围、持续时间长的严重干旱都是在特定的气候背景条件以及大气环流异常情况下发生的。提出太湖地区暖冬影响下“干旱-湿润”周期和78a(34a+44a)严重旱灾韵律周期,进行干旱灾害成因与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4.
曹振生  付根生 《治淮》1999,(12):14-15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属黄淮海冲积平原。多年平均降水656.23~832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500~2100毫米,为降水量的2.5倍。旱灾是该市的主要自然灾害。 据1949~1979年(缺1966~1977年、1986~1990年)旱灾统计资料,有29年发生旱灾,占统计年份的90.6%。特别是1991年以来,连年出现旱情。1994年,春、夏、秋相继出现4次旱情,夏秋两季受旱面积达947万亩,成灾面积559.4万亩,绝收面积159.7万亩。尽管全市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旱情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炳辉  杨礼祥 《人民长江》2007,38(8):160-161
湖南省洪涝灾害频繁,同时旱灾亦频繁发生.选定降水量距平率、蒸发与降水比、河道来水量距平百分率、水库蓄水距平百分率、农作物受旱面积所占国土面积百分比、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和土壤含水量等7项指标,依据湖南省1960~2003年的资料对湖南省的干旱程度进行评价与分析,针对7项指标,确定了湖南省干旱程度等级划分的定量性指标.湖南省旱情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将为领导决策抗旱提供科学依据,使抗旱工作在深度和广度均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6.
牛玉忠  周泉  程小平 《山东水利》2008,(9):57-57,60
1 旱灾及干旱成因分析 东昌府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区),现有农业人口69万人,耕地7.33万hm2.统计显示,自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建国(1949年)581年间,出现不同程度旱灾111次,建国后至今发生中大旱灾9次,5年一次中小旱,十年一大旱,频繁的旱灾成为全区自然灾害第一大害,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如1999~2002年连年干旱,造成大面积西部高亢区群众吃水困难、农田减产绝产,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分析1999年以来9年的旱灾情况,平均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1.67万hm2,约占播种面积的25%左右,粮食减产约1.5万t,因旱造成3多万人、1多万头大牲畜临时饮水困难,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3000万元左右.  相似文献   

7.
关于东北地区抗旱减灾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一、2003年旱情 近年来,东北地区干旱频繁,2003年更是发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春旱.4月上旬至5月上旬,辽、吉、黑三省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累计降水量不足30mm,比常年同期偏少30%~80%,一些地区干土层厚达20~50cm,水田泡田用水短缺,春耕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地处半干旱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据近500年的资料分析,平均3年发生一次旱灾或涝灾,而且还常常出现连旱、连涝或年内旱、涝交替等现象。一、今年的旱情今年我省遇到严重干旱,其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面积大、程度重。今年1~7月份全省累计平均降水量121毫米,较历年同期少52%。特别是5月中旬~7月上旬的两个月内,全省平均降水量仅34毫米,比历年同期少84%,这一时段雨量之少,是建国以来的最小值。全省地上蓄水量是有史以来最低点,绝大部分河、湖、库干涸,南四湖、东平湖水位都在死水位以下,全省36万座水库、塘坝干涸,8510个扬水站失效;7月11日全省地上蓄水仅11.58亿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和历年同期  相似文献   

9.
赵桂真  郭路祥 《治淮》1998,(5):10-11
临沂市地处鲁东南,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属温带季风区过渡性气候。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不但易受洪涝灾害袭击,干旱灾害也频繁发生。据史料记载,自明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557年中,有58年发生严重旱灾,平均9年多发生一次。建国后的40多年,全市发生较严重的旱灾10个年份,平均不足5年发生一次,全市累计干旱成灾面积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台州市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发生严重旱灾,为自1967年以来的特大干旱年份.旱情的特点:干旱时间长、范围广;降雨少、水库蓄水少;空间分布不均;受旱程度重、旱灾损失大.结合历史水文资料分析了此次干旱的成因、发展情势及对策研究,为今后抗旱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降雨量、蒸发量、前期雨量和水库蓄水量等基本特征数值,分析1991年春广西干旱的严重程度,并与众所公认干旱的1963年、1977年比较,从而论证广西1991年1~5月为建国后较严重的一场春旱。文中着重分析了干旱的气候成因、旱情、水情,并归纳出干旱的若干趋势,即干旱日趋频繁,遭遇连续干旱年份的地域范围亦不断扩大。鉴于人口增加,水量需求日益提高,分析干旱并研究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2009年6-9月,辽宁省发生了严重干旱灾害,辽西北地区灾情尤其严重.文章根据气象、水文特征,对干旱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降水量频率、降水量距平、连续无雨日、土壤相对湿度、受旱面积等指标,对2009年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评定了2009年旱灾的等级.  相似文献   

13.
永州市特大干旱成因分析及灾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从历史资料上看,旱灾是主要自然灾害,其受旱范围、危害程度和灾害次数,均在水、风、虫、雹等自然灾害之上。11998年特大干旱情况自lops年7月份以来,全市长期受副高控制,自北向南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夏秋连旱。7-9月份降水量异常偏少,全市3个月降水量138nun,比历年同期减少58%,比典型干旱年1963年减少对见,其中7-8月高温日数特别多,达到(30-50)d,连续的晴热高温加大了蒸发量,芝山区8月份日平均蒸发量达到11.1_,比1963年、1989年分别高出27、4.4。而此时正值作物需水高峰期,旱情发展迅猛,…  相似文献   

14.
2000年山东省旱情分析及抗旱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秋季以来,全省降水持续偏少,特别是连续两个汛期无汛,水资源严重短缺,致使发生了连续严重干旱,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本文在对干旱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防御和减轻干旱灾害的对策。1 旱情概述 自1998年9月至2000年9月,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大风天气频繁,导致全省发生大范围严重干旱,特别是地处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两市连续两年发生特大干旱。1999年,全省持续受旱,受旱面积一直在66.7万hm~2以上,特别是7、8两  相似文献   

15.
自1998年以来,迁安市连续4年均发生较为严重的旱情,而且呈逐年加剧之势,干旱少雨造成农业严重减产,给农民收入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对导致旱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今后抗旱减灾的根本措施在于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16.
《中国防汛抗旱》2014,(1):17-17
旱情灾情。2013年6月中旬至8月下旬,贵州省出现持续干旱少雨天气,7月份平均降水量仅42.6mm,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值,发生了继2011年严重夏早以来的又一次严重旱灾,全省82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旱2039万亩,317万人、149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旱灾直接经济损失96亿元。  相似文献   

17.
一、旱灾概况 2001年秋季至2002年5月,福建省漳州市持续干旱少雨,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其主要特点:一是降雨稀少,旱情持续时间长。自2001年9月21日至2002年5月10日全市累计降雨量只有68.9~278.8mm,比有气象历史记录以来旱情最严重的1962年秋至1963年春大旱还少5—7成,达到了“特旱”标准。二是水库蓄水严重偏  相似文献   

18.
江苏自然灾害虽以洪涝为主,但旱灾也频频发生。据历史记载,从949年到1948年的1000年间,就有447年发生旱灾,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新中国建立前,民国18年(1929年)大旱,全省受旱在2000万亩以上,苏北地区灾情尤其严重,淮、沂、沭、泗几个流域河湖干涸,里下河东部地区发生海潮倒灌。新中国建立后,发生较大干旱的年份有11年。特别是1978年,雨量少,水位低,干旱时间之长,受旱面积之广,旱情之重均为历史上所罕见。 从1978年春季开始,旱象就露头了。这年3~5月,全省面平均降雨量仅  相似文献   

19.
吉安市历史典型干旱年农业旱情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新中国建国以来至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历史上出现的典型干旱年:1963年、1978年、1986年、1998年、2003年、2007年为研究对象,从降水量、河道水情以及灾情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利用雨量距平百分比、连续无雨日等方法对旱情程度进行评估,阐述了各自的规律和特点,认识了干旱的程度.结果表明:吉安市典型干旱年的干旱时间一般比较长,灾情也严重,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或降水量的多寡有明显关系;区域分布上,总趋势是吉泰盆地区域干旱较重,山区较轻,从南部到北部逐步加重.  相似文献   

20.
张菊生 《治淮》2001,(5):4-6
2000年淮河流域发生了严重旱灾,对农业、林业、渔业造成很大损失,对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它警示人们水资源短缺将成为21世纪治淮的一项战略任务,对2000年淮河流域严重干旱值得认真反思。 一、旱情严重,损失巨大 2000年淮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春旱和伏旱,1~5月,淮北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少5成以上。淮河干支流水位持续走低,4~5月份基本处于断流状态,致使蚌埠闸断航达两个月之久。持续干旱给流域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据安徽省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