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浅谈对河南钧瓷与后起之秀铜红釉的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钧瓷,由"钧台"而得名,始于唐朝,成熟兴盛于宋代.由于铜的引入,突破了单一铁还原窑变的青瓷界限.我们综合分析了古钧、仿钧及历代铜红釉64个样品的分析数据,结合工艺试验结果,从化学组成及其他的角度探讨了古今钧釉和历代铜红釉的异同,研究了"钧台窑"胎用原料的源流,其结论:1.光泽柔润似玉,彩色灵活多变是宋代"钧台窑"的独特风格,它是由釉的化学组成和特殊烧成工艺所产生的综合效果.古钧釉中磷、钛、硅、铁、钙含量均较高,这是造成釉系液相分相和产生气泡的内因.由于"钧台窑"特点,决定了它的烧成工艺必然是低温、慢速、气氛变化大而快,从而给釉的液相分离和残留气泡及产生多种彩色创造了条件;由于多种液相的分相和气泡的综合光学效应产生了柔润的光泽;由于还原气体成份变化大和快故而产生了灵活多变的彩色.2.釉面平滑光亮,彩色鲜艳纯正单一,是近代铜红釉发展的特点.它是因釉内引入了高温熔块,改变了釉的化学组成并采用高温快烧和控制稳定的还原气氛烧成的综合效果,是近代铜红釉发展的一种趋势,既有利于批量生产也方便了对铜红釉的理论探讨.3.氧化亚铜和两价铜离子是钧瓷釉的主要呈色因素.铜红釉的呈色是铜铁混合还原的结果,其呈色效果与铜的存在形式和分散度(包括粒度与液-液分相后铜铁的局部富集)有关.4.对"钧台窑"制坯用料的推断从"钧台窑"瓷胎中铁、钛含量的变化规律,结合临汝大峪店、严和店和禹县刘庄出土的古瓷胎中铁、钛的化学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他们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推断"钧台窑"早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大峪店,中晚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严和店和禹县刘庄,反映出古钧瓷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以往普查了几个钧瓷残片,证实釉中存在4 种结构特征,找到了液相分离结构的确凿证据。在此基础上本文搜集和研究了有代表性的宋、元钧瓷残片11种。 分析了11种胎釉的化学组成,比较了宋、元不同时期的釉式和胎式。 用光学显微术(OM)和能散X 射线(EDX)研究了中间层晶相的光学性质和元素成分再次得到了中间层是胎、釉反应后生成钙长石结晶层的结论。 用DTEM观察了全部试样的液相分离结构,系统地测量液相小滴的粒度分布。圆球形的小滴及其r<λ正是Rayleigh 散射严格要求的条件。根据Rayleigh 理论扼要地阐明钧瓷乳光的机理。 用离子轰击减薄法制得的试样,以DTEM观测发现并由ED 证实钧瓷红釉有Cu_2O 的完整立方晶体,由此推断其附近的红色液相小滴中含有Cu~ 离子,说明它在小滴中引起选择性吸收并通过散射而呈色。 用STEM,EDX和ED研究流纹状的灰蓝色颗粒,发现和证明其为辉铜矿Cu_2S 多晶小珠,以其含量的多寡与红色液相小滴配合,控制着红钧釉从紫到红的呈色。解决了钧瓷呈色问题。为今后研究铜红釉呈色机理开拓了广阔的途径。 最后,扼要地讨论了S元素的三种可能来源。同时得到了宋、元钧瓷红釉可能是用含硫铜矿石为原料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钧红釉”是一种名贵的传统高温色釉,产于河南禹州钧窑。最早的传世珍品是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通体紫红的北宋钧瓷,它是“钧红釉”的早期作品,也代表了“钧红釉”的最高水平。“钧红釉”是以铜的化合物作为色剂而制得的釉,除正宗的禹州神垕“钧红”外,尚有石湾、宜兴、景德镇驰誉中外的仿制  相似文献   

4.
钧瓷,以其为宋代宫廷用品的悠久历史和精良的胎质、釉彩,深得收藏者的青睐。但钧瓷烧造难度较大,如二次烧成、工艺复杂、还原气氛难以控制等。另外,传统钧瓷的呈色对基础釉的化学组成、烧成温度、升温曲线、气氛转变和冷却保温时间都十分敏感,从而导致其产量低,成本高昂。为此,我厂研制出简易可行的钧瓷氧化焰烧成方法。一、用氧化焰一次烧制铜红釉钧瓷: 传统窑变铜红釉钧瓷,是在还原气氛下釉中CuO分解成的Cu_2O和Cu~(2+)呈红色,或铜、铁共同作用所呈紫红色的结果。以此设想:如果在传统钧红釉中,引入一种起还原作用的化合物,用氧化焰烧成,有望成功。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宜兴清代仿钧(宜钧)样品、宋元钧瓷(古钧瓷)样品以及广州清代仿钧(广钧)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分析了它们的胎釉元素组成,并探讨了它们胎釉配方的特点。分析表明:宜钧、古钧瓷和广钧釉中的助熔剂有所差异;它们呈色元素皆为Fe和Cu;Zn O的加入是促使宜钧和广钧产生类似于古钧瓷的乳光效果的原因之一;三个窑口的胎体成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6.
组成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河南省Hou地区的原料系统研究了滑石、骨灰、ZnO和Fe2O3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通过对釉色的观察和利用国产JFY-PS测配色仪进行颜色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烧成工艺条件下,可以在相当宽的组成范围内获得呈色良好的钧瓷釉;少量引入滑石、骨灰、ZnO、和FeO3不会明显改变钧瓷釉的发色;过多引入滑石会导致釉的析晶而使釉的红色变浅;适量引入ZnO有利于釉色明度的提高,增强釉的乳光效果,获得浅紫红色的钧瓷釉,过量引入ZnO则会明显增中釉对短光的反射率而使钧釉紫红色调增强;过多的引入Fe2O3与骨灰都会降低釉对可见光特别是长波光的反射率而不利于钧红釉的呈色;Fe2O3的引入会使釉色偏向紫红。  相似文献   

7.
<正>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之钧一。钧瓷最大的成就是"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中国陶瓷史》)钧瓷最令人称奇的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钧瓷的烧造要经过素烧(900-950℃),增强坯体的强度和吸水性,保证施釉工序质量和釉烧(1280-1300℃)。窑变出现在釉烧过程中。窑变的成因很多:首先是原材料因  相似文献   

8.
钧瓷玉青釉是当代中国钧瓷工匠在传统钧瓷工艺研制基础上、适应当代人生活方式独有的划时代工艺技术创造,是钧窑史乃至中国陶瓷史上继钧瓷铁系青蓝釉、铜红釉之后的又一次釉质、釉色的历史性、革命性创造,极大开创了钧瓷工艺的美学空间。钧瓷玉青釉属于无光釉范畴,以温润如玉、沉静清雅的质感而著称,主要用于茶文化器物的烧制。钧瓷玉青釉分为两种:一种釉色泛黄,称之为"钧瓷玉青釉偏黄釉";一种釉色泛青,称之为"钧瓷玉青釉偏青釉"。钧瓷玉青釉主要主要运用于钧瓷茶文化器物研制,如茶杯、茶盅、茶碗、茶盏、茶缸、茶瓯、小茶缸等茶器,中原壶、玉兰壶、石瓢壶、西施壶等钧壶,扁杯台、扁壶台以及汉砖形式茶枕等茶台,也用于笔洗、文房四宝等等文人用器的研烧。  相似文献   

9.
用静态淬火方法研究了在Na_2O-CaO-SiO_2系统玻璃形成区内添加入1wt%P_2O_5对其相平衡的影响。试样采用溶胶方法制备。液相温度用偏光显微镜和半定量X射线衍射强度外推法两种方法来确定,并且这两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比较接近。1wt%P_2O_5加入后,鳞石英液相温度明显上升,失透石液相温度有所下降。鳞石英与硅灰石或失透石的相边界明显向低Na_2O含量方向移动。上述P_2O_5对相平衡的作用本文根据热力学原理并从硅酸盐熔体结构变化上加以论证。此外,对溶胶法和熔融法制备玻璃样品测定的液相温度之差别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用中子活化分析(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es, NAA)技术测定了一组古钧官瓷和3个不同窑口现代高档钧瓷样品中25种元素的含量,从这些元素中筛选出能比较好的区分古钧官瓷和现代高档钧瓷的指纹元素,对这些指纹元素进行散布分析.结果表明:古钧官瓷的胎料来源比较集中,古钧官瓷胎和现代高档钧瓷胎的原料来源和分类关系明显不同;古钧官瓷釉和现代高档钧瓷釉的原料来源、配方和分类关系也明显不同,用NAA和指纹元素散布分析可以区分古钧官瓷和现代高档钧瓷样品.分析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古钧官瓷和不同窑口现代高档钧瓷的原料来源、分类关系、鉴别以及提高仿古钧瓷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无铅钧红釉     
一,问题的提出景德镇的名贵传统色釉——钧红,被视为珍品而闻名于世界。我厂历年来生产出大批钧红釉产品,远销世界各地。钧红釉的配制工艺较为复杂,釉料配方中引入一定数量的铅,特别是将铅熔融炒制成均料时,铅发散于大气之中,而铅粉以生釉的形式加入釉料中,并以喷釉法施釉,细小的铅粒子容易造成空气污染,操  相似文献   

12.
钧瓷,产于著名的陶瓷传统产区禹州市。始于唐代,盛于北宋,是高温颜色釉瓷器中的校校者。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定为御用瓷器。到元代,各地群起仿烧。以禹州为中心,波及大河上下,长江南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明、清两朝仍有仿造。清末民初仿造比较成功。1950年以来又有新的发展。纵观古今钧瓷,可分为唐钧、宋钧、元钧、仿钧、古釉钧瓷和新釉钧瓷等六类。现将其主要特征分述如下,以供鉴别。1唐钧,即唐代钧窑瓷器迄今未见传世器物。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禹州境内先后发现了三处唐代瓷窑址,一处是赵家外窑,再一处是某…  相似文献   

13.
宋钧官瓷作为中国钧瓷领域中的最高水平,它不仅仅是唐钧瓷釉和早期宋钧瓷釉的扩展和延续,更是一个时代的创造.在给世人留下宝贵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一些需待解决的问题.诸如,菟丝纹、蚯蚓走泥纹的产生原因,乳光、分相、窑变的形成机理等等,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在研究唐钧花釉、宋代天青、天蓝釉的基础上,采用了当地及周边地域原料,并分别采用了现代及传统的制作工艺以及柴烧、煤烧和气烧的烧成方法最终成功烧制出完美的宋钧官瓷艺术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当地及周边地域原料和不同的制作工艺,采用不同的烧成方式恢复钧官瓷釉的艺术效果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实验证实了钧官瓷釉不同特征的形成原因与工艺过程的相应关系,为钧官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科学依据,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钧官瓷菟丝纹、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原理及其乳光、分相、窑变的形成原因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1前言铜红釉分为钧红、郎窑红、桃花片、祭红、玫瑰紫等,是一种具有极高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名贵釉。铜红釉经还原焰烧成。江西、河南两地生产的铜红釉艺术瓷代表着我国以钢着色的红釉的最高水平。北方瓷区多以氧化焰烧成瓷器,因此掌握用还原焰烧成生产铜红釉艺术瓷的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1997年利用现代烧成设备成功地研制出了以铜着色的正红釉、茄紫釉、红绿同体窑变花釉。2坯釉料配方2.1原料铜红釉用原料如下:长石、石英、大同土、白云石、灰石、苏州土、BaCO3,CuCO3,SnO2,TiO2,Fe2O3和硬硼酸钙。2.2原料的化学组成原…  相似文献   

15.
苗松华 《中国陶瓷》1993,(4):46-47,49
一、在钧红釉中引入SiC SiC是把砂、焦碳和锯末等的化合物放在电阻炉里加热生成的共价化合物。 SiO_2 3C(?)SiC 2CO↑另外据国内外许多文献介绍,SiC只是很好的匣钵、棚板、隔焰板材料和特种陶瓷材料,在陶瓷釉彩中的应用尚无前例。禹州市钧瓷二厂科研所经过多年研究分析,成功地将其引入钧红釉中,不仅改变了烧成制度,简化了工艺过程,且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6.
在超声波辐射条件下,以P_2O_5为催化剂,研究了其在环己酮肟(CHO)液相贝克曼重排合成己内酰胺(CPL)中的催化性能。考察了超声功率密度、溶剂种类与数量、超声辐射时间等对环己酮肟液相贝克曼重排反应性能的影响,在常温、0.01 mol CHO、0.25 g P_2O_5、10 m L DMF、超声功率密度0.29 W×cm-2、超声辐射1.5 h的条件下,CHO的转化率为99.1%,CPL的选择性为99.4%。利用在线反应红外光谱研究了超声辐射条件下P_2O_5催化环己酮肟液相贝克曼重排反应机理:在超声波辐射存在下,DMF的羰基和CHO中处于C=N-OH邻位的亚甲基形成氢键,P_2O_5中P和O原子分别与DMF中的N、羰基碳上的H形成配位键和氢键,共同作用形成一种五元环结构使得DMF吸附在P_2O_5上;CHO吸附在P_2O_5上通过P_2O_5中的氧和磷分别和CHO中N+OH2、NOH的氢和氧形成氢键和P-OH;氢质子从氮原子转移到氧原子上,同时脱除一分子的H2O;与羰基形成氢键的亚甲基电子云密度增大,有利于亲核进攻氮正离子,形成碳正离子;H2O进攻碳正离子、失去质子、异构化形成CPL。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临汝青瓷的仿制工艺。仿制试验实践表明:临汝青瓷胎可以用当地的几种劣质粘土配制,也可以用长石、石英和优质粘土配制。但胎体不同对釉色有很大影响。临汝青瓷釉是一种富含钙的透明釉,可以用适当量的当地粘土配以长石、石英和木灰以及方解石等原料配制。釉之化学组成是影响釉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SiO_2/Al_2O_3之比为7~8、Fe_2O_3含量在1.5~1.8%范围内,釉色较好,P_2O_2含量较高时,导致釉乳浊,釉中的Fe_2O_2成分由不同原料引入时,其呈色效果明显不同。烧成温度、气氛、烧成时间、冷却制度以及釉层厚度等也对釉的表现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陶瓷研究所于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五日在宜兴丁山通过鉴定了“红色釉上彩”、“钧红釉”和“陶瓷照相网点丝网印刷装饰技术”科研项目。这三项科研成果全部填补了省内空白。“红色釉上彩”料属硒镉红系列,具有色泽鲜艳,纯正、与金红、铁红、铬锡红等比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彩料制造工艺简单、成本较低.适宜于瓷器一次烤烧(780~850℃)。本颜料经泗洪陶瓷厂、新沂瓷厂等单位应用于美术瓷釉上彩绘装饰,其效果极为理想。“钧红釉”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名釉,它源于宋初的河南钧州(现禹县),其釉色艳丽多彩。该所研制成功的钧红釉坯体即可置  相似文献   

19.
张义 《硅酸盐通报》2008,27(3):503-507
分相是指多元系玻璃在一定的温度和组成范围内存在着两个组成不同的玻璃相,即具有不混溶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及现代瓷釉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不少研究者对玻璃分相已做了许多研究和相关报道.钧釉分相属玻璃分相中的一部分,研究钧釉分相对古代陶瓷的继承及现代陶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由于钧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本文依据对钧瓷方面多年研究、经验积累及相关文献将对钧瓷分相方面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正>宋代的钧窑使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氛围中烧成的铜红釉,称钧红。钧红是最早的红釉,其时的釉料装备不行精密、精确,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别的金属氧化物。因而钧红釉具有红里泛紫的色彩,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赤色,所以又称为"玫瑰紫"和"海棠红"。钧红成品中,还常出现红、兰、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艳丽画面。钧红釉的创制,为陶瓷的装修技能拓荒了一个新的境界,明代的宝石红、霁红,清代的郎窑红、桃花片及一些窑变釉的出现,都与钧红有关。豇豆红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色彩釉,是清康熙时的铜红。为釉中贵重种类之一。釉色浅红,釉面多绿苔点。这种绿色苔点本是烧成技能上的缺陷,但在浑然一体的淡红中,掺杂点点绿斑,反而显得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