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第二期工程SA泵站水力模型试验,分析城市污水泵站普遍存在的前池不良进水流态现象及其对水泵性能的影响。提出前池流态改善措施。试验表明,改进后的前池使流态得到明显改善,水泵机组效率明显提高,并可有效降低泥沙淤积。  相似文献   

2.
结合上海污水治理二期工程中线2号泵站的浑水模型试验,针对城市污水泵站存在的前池进水流态较差,泥沙淤积严重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前池流态及降低泥沙淤积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3.
多泥沙水源泵站前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泥沙水源泵站前池泥沙淤积导致水泵效率下降,浪费能源。本文通过对黄河灌区大量泵站的调查,对泵站前池型式与泥沙淤积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多泥沙水源泵站前池防淤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泵站前池防淤措施的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北地区以黄河为水源的泵站存在着严重的前池泥沙淤积问题,本文通过大量水力模型试验研究,提出防止泵站前池泥沙淤积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物理模型试验,探讨典型河段变动回水区推移质的运动特性,分析在库水位消落及来流增大过程中,淤积体平面形态及淤积体推进轨迹变化等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由于河段比降较大,水库回水尖灭点上下游呈现不同的流态,从急流变为缓流的过程中,输沙能力会陡然下降。在库水位消落过程中,保持上游来流不变,泥沙淤积体输移的距离大致与水库回水尖灭点前行的距离相当,且下游水位降至875 m时,淤积体在河道湾顶附近被水流切割分成上下两部分,两级淤积体间泥沙颗粒级配差异较为明显,反映出水流的分选作用。在来流增大过程中,当推移质来沙量不变时,保持下游库水位不变,增大上游来流量,推移质淤积体向下游推进的幅度相对较小,表明研究河段变动回水区内的推移质运动受下游回水作用影响较大。对于陡坡性变动回水区,在给定上游来沙总量的前提下,泥沙淤积体前沿的推进幅度主要受到库水位降低的影响,而受上游流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山区河床组成多为宽级配卵砾石颗粒、沿程河床比降陡缓相接,受泥沙补给及水流过程影响,不同河段冲淤变化复杂多变,溯源淤积引发山洪现象频繁发生。为探究泥沙补给条件的变化对于山区河流河床冲淤变形以及水位变化的影响,作者以变坡陡比降河道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与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耦合的方法对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典型山区河道中卵砾石的溯源淤积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室内水槽试验结果进行了比对。计算结果表明:强输沙水流由陡比降河道进入缓比降河道后,泥沙一旦在下游发生淤积,便会迅速向上游传播,进而导致河床大范围淤积抬高。溯源淤积的起始位置,发展速度以及淤积床面的厚度与上游泥沙补给强度、水流速度、颗粒粒径等因素有关,来流流量越小、泥沙补给强度越大,溯源淤积的起始位置越靠近河道上游,淤积发展速度越快,淤积床面厚度越小。泥沙淤积会导致淤积段沿程水位显著升高,在淤积锋面处,水位变动最为剧烈,水位增加明显,随着溯源淤积的继续发展,该位置处的水位会稍加回落并且趋于稳定。由此可见,山区河流泥沙补给条件的改变对于河床变形以及水沙灾害具有重大的影响,为揭示山洪泥沙灾害的致灾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印尼巴齐丹2×315MW燃煤电站循环水泵流道模型试验,对前池波浪影响泵房流道流态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前池闸门后的拦污栅房,将前池细碎的波过滤,使波高明显降低,对第一道消波有非常好的效果,加上暗沟的第二次消波,使得前池波浪对泵房内的波浪关联性小,泵房内的波浪不受海面波浪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库区交汇流河段泥沙淤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库区交汇流河段的泥沙淤积是河流再造床过程的突出表现,也是影响水库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研究其对水库正常运行的影响,在总结现有交汇区泥沙冲淤变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辽宁大凌河白石水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来沙量、交汇角、干支流洪水特征对不同位置的库区交汇流河段泥沙淤积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位于常年库区的交汇流河段,在来沙量、交汇角、干支流洪水遭遇几率相同的情况下,其淤积幅度远大于位于变动回水区的交汇流河段;白石水库常年库区的牤牛河交汇区淤积强度较大,交汇区干流纵向上形成凸起的沙坎;沙坎的淤积发展将会给水库的正常运用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引水渠中新建桥墩对东围电排站排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常遇洪水时,新建桥墩引起电排站附近水位变化(上游渠道壅高、前池降低)较大,电排站前池流态明显恶化;大洪水时,新建桥墩客观上对水流起到了调节作用,使电排站自身设计问题造成的较差流态略有改善。综合来看,由于电排站在常遇洪水条件下运行更为频繁,新建桥墩造成的流态恶化对水泵机组的正常高效运行造成影响,给排涝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0.
鱼道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补偿工程,以往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水力学要素对鱼类通过效果及鱼类适应度的影响方面。针对泥沙在池室中可能造成的水流含沙量增高及淤积面积扩大进而影响过鱼效率和鱼道运行寿命这一关键问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泥沙粒径和来流流量组合情况下的池室水流含沙量变化及池底泥沙淤积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可为在具有一定含沙特征的河流上建设更为长效的鱼道设施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抽油机井系统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测试中的试验数据处理,得到了排量系数、井下功率损失及地面效率的回归方程,以此为基础讨论了电动机额定功率的合理选择、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预测及抽汲参数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2.
低渗透油藏油井间开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抽油机系统运行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从油井间开机理分析入手,在确保油井不减产的前提下,摸索油井间开规律,经过现场与理论论证,准确确定了不同产量油井间开周期,解决了低产低效井能耗高、泵效低的问题,取得了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深入讨论了利用惯性使抽油机连抽带喷的有关要素及其计算方法,并从理论上推导了连抽带喷的喷量表达式,从而得出了连抽带喷井的泵效计算式。为设计抽汲参数创造了条件,为油井连抽带喷,提高系统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宁夏盐环定扬水工程一泵站在运行中出现的高耗能、出水量不足等问题,将原轴流泵更换为HLZ直联型立式混流泵,分析了HLZ直联型立式混流泵的应用效果及经济效益,达到了泵站改造的效果.总结出,HLZ直联型立式混流泵适应于大流量、扬程10~11 m、前池水位变幅较大的泵站,在提高泵站装置效率、节能、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一种液压控制的机械传动式长冲程无游梁抽油机方案被提出来。电动机与滚筒之间的换向减速器采用轮系传递动力,液压控制换向。文中阐述了结构原理,分析了性能特点,认为该方案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工作可靠,效率高、发热小,动力性能好,控制调节方便、便于实现长冲程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确定抽油机井合理流压是采油工程与油藏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建立了以系统效率最高为评价指标的抽油机井合理流压仿真方法,具体包括:基于抽油机井井筒油气水多相稳定流动的泵排出口压力与油井产液量的耦合仿真模型;有效功率的仿真计算方法;基于抽油杆柱轴向振动与悬点示功图仿真的电动机输入功率仿真模型;系统效率与流压、油藏参数、抽汲参数之间函数关系的仿真模型;给定流压条件下系统效率极值的仿真模型;系统效率极值随流压的变化规律以及合理流压的确定方法。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流压对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有显著影响,优化流压可以显著提高系统效率;含水率、气油比与饱和压力等油藏参数是影响合理流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大中型泵站水泵吸水型式的合理选择和设计,直接涉及流道内水头损失的大小和流态的好坏,对水泵装置效率的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影响泵站的造价。本文结合对上海污水治理二期工程某泵站吸水型式选型进行的模型试验内容,对吸水管、肘形进水流道及钟形进水流道三种吸水型式进行一定的分析、比较,认为钟形进水流道是大中型立式泵站理想的吸水型式。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水输配形式、水泵配置和运行方式等对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能效的影响,通过建立水泵能耗模型,找到了取水高差与取水泵能耗的关系,并结合系统能效的限定值,提出地表水水源热泵临界取水高差的概念及计算分析方法。基于对取水水泵功率随流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并结合实例,研究了取水水泵一、二级两种配置方式的确定依据。综合分析流量对机组和冷却水泵的能耗的影响,对比了定、变流量运行下的能效,以系统整体能效最佳为目标,得到了研究实例中取水泵的节能运行方式。研究表明,与常规系统相比,水源热泵系统节能效果的实现,存在临界取水高差的应用限制;而且由于机组、水泵所占系统能耗比重的差异,运行方式应依据优化模型而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