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缆屏蔽层接地方式及抗干扰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屏蔽电缆抑制干扰的能力除与屏蔽层本身的质量有关外,还与屏蔽层接地方法密切相关。提出良好的屏蔽,仅靠电缆屏蔽层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屏蔽层接地方式、接地点数和接地位置。正确使用屏蔽和良好的接地则是使系统稳定运行、消除干扰的重要措施。着重阐述了电缆屏蔽层接地方式及其抗干扰分析,对工程应用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控制电缆屏蔽层接地方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发电厂控制系统中,采用屏蔽型控制电缆抑制电磁干扰(EMI)的重要措施。提出良好的屏蔽,仅靠电缆屏蔽层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屏蔽层接地方式、接地点数和接地点位置。  相似文献   

3.
对通信电缆屏蔽层进行周密、精心的接地设计,对于减少通信电缆的电磁辐射,降低对传输信号的噪声干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电缆屏蔽层接地将直接产生电场屏蔽和磁场屏蔽这样两种效果为主线,分别计算、论证了接地对抑制干扰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在电缆屏蔽中,又将降低频信号屏蔽层与高频信号的屏蔽方式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出不同接地方式的各自特点及影响。为帮助寻求较理想的屏蔽层接地方式,提供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浅议高压变电所屏蔽电缆接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压变电所内屏蔽电缆屏蔽层的正确接地,对降低外部电磁场对微机型二次设备的干扰水平,起着重要作用。该文浅议屏蔽电缆屏蔽层一点、两点接地对电磁场屏蔽的机理,并提出了两点接地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有限元法计算交联电缆涡流损耗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电力电缆的导体交流损耗和金属屏蔽层涡流损耗是影响电缆群温度场分布和电缆载流量确定的重要因素。为确定电缆运行中的损耗,在考虑趋肤效应和邻近效应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法对电缆群不同排列方式和接地方式下的导体交流损耗和金属屏蔽层涡流损耗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导体交流损耗随回路数增多、电缆间距减小而增大,金属屏蔽层损耗随回路数增多而增大,与电缆间距的关系与接地方式有关,单端接地时,金属屏蔽层损耗随间距增大而减小,双端接地时,金属屏蔽层损耗随间距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电缆屏蔽层的两种接地方式,结合某具体案例,分析了电缆屏蔽层接地时产生的具体干扰源,对比了屏蔽层的两种接地方式效果。提出电缆屏蔽层接地时要对干扰源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7.
高压变电所内屏蔽电缆屏蔽层的正确接地,对降低外部电磁场对微机型二次设备的干扰水平,起着重要作用.该文浅议屏蔽电缆屏蔽层一点、两点接地对电磁场屏蔽的机理,并提出了两点接地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变电站二次电缆屏蔽层是提高变电站电磁兼容(EMC)水平的重要措施,二次电缆的屏蔽层是采用一端接地方式还是采用两端接地方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抗干扰和防过电压的角度分析了屏蔽层的作用,认为两点接地后屏蔽层中流过的电流主要是外界电磁场感应产生的,实际作用是抵消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因此两端接地提高了电磁兼容水平且减少了电缆在各种情况下产生的过电压,屏蔽层中流过电流对芯线干扰很小;由于无电流回路,屏蔽层一点接地无法取得良好的对电磁场的屏蔽作用。在地网采取均压、分流配套措施后,屏蔽层采用两点接地方式能更好地防电磁干扰,且屏蔽层很少发生烧毁事故。  相似文献   

9.
高压变电所中,由于二次设备的大量投入,提高二次电缆的抗干扰性能是提高变电站电磁兼容水平的重要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二次电缆屏蔽层的接地对二次电缆的抗干扰和防过电压有很大的作用。分析二次电缆屏蔽层接地对电磁场屏蔽的机理,并从抗干扰和防过电压的角度分析了屏蔽层的作用,对各种干扰提出了抗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10.
变电站二次电缆屏蔽层接地方式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变电站二次电缆屏蔽层是提高变电站电磁兼容水平的重要措施。二次电缆的屏蔽层采用1端接地还是2端接地目前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文章从抗干扰和防止过电压的角度分析了屏蔽层的作用,认为采用2端点接地后屏蔽层中流过的电流应分为感应电流和噪声电流。感应电流是由外界电磁场感应产生的,其实际作用是抵消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屏蔽层中的噪声电流对芯线干扰很小。屏蔽层1点接地情况下由于无电流回路,因而屏蔽层无法取得良好的屏蔽效果。在一个良好的接地网中采取均压、分流配套措施后,屏蔽层再采用2端接地则会具有更好的防止电磁干扰的效果,且屏蔽层很难发生烧毁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