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研究分析网格化管理与"城市双修"的理念内涵及内在关系,进而对以社区网格为单元、以网格化管理为手段推进"城市双修"实施的路径进行探讨,为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公共设施是保证大型保障房社区适居性的重要要素.选择南京市大型保障房两种社区公共设施供给路径的代表案例,对设施供给进行评价、对居民满意度进行测度,发现在有规划有建设的条件下,设施使用运营存在问题,两个案例有差异有共性;总体满意度不高,然而不同设施、不同属性居民的满意度不平衡.在数据分析和案例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出供给机制中的经验与问题,并在宏观空间决策、保障房特殊性应对、适应调整的灵活性以及长效运营方面提出机制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朱里 《城市住宅》2022,29(2):176-178
社区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空间单位.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生活圈已成为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完善公共配套设施的生命周期,优化公共空间,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逐步实现社区的自我更新.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对社区生活圈规划进行研究,分析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影响因素,从公共设施、交通路径、...  相似文献   

4.
对"未来社区"的多维度创新内涵进行分析阐释,并以温州集新社区为例,阐述"未来社区"空间与产业相互作用及城市治理与数字孪生对应的新型组织系统,以期对其他地区探索城镇化转型升级路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健康中国战略导向下,社区作为深耕人居健康的基层单元备受关注。已有研究多集中在物质、社会因素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在健康人居的主体内涵、要素选择、分析框架系统性等方面尚有不足。基于“人文”与“结构”的交叉理论分析视角,相应地聚焦于个体与社区两个层面,通过广州15个社区案例和3 302份问卷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系统分析和探究社区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社区健康的影响机制中“个体化”作用路径显著,印证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区系统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存在显著的层级差异和多样化作用路径:物质空间属性、治理属性主要在个体层面对社区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则更多地体现了社区层面的“结构化”的作用路径。  相似文献   

6.
社区人口合理规模的理论假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贵庆 《城市规划》2006,30(12):49-56
在对中外学术界关于社区人口合理规模的理论假说进行了较为系统整理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从行政管理体制、工程技术配置、公共设施经营利益、居民社会心理承受等多角度对社区人口的“合理规模”进行了讨论,初步提出关于我国当前城市社区人口合理规模的范围界定,旨在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设施配置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当前和今后深入展开的城市社区规划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实现地下空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大规模敷设综合管廊使之形成管廊网络势在必行,而综合管廊路径规划对综合管廊网络形成至关重要。本文在脆弱性视角下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路径规划进行定量研究。首先基于地质脆弱性与脆弱路段内涵,建立地质脆弱性与脆弱路段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其次,以地质脆弱性与脆弱路段等作为约束条件,建立多约束最短路径优化模型,并对基本蚁群算法进行改进求解;最后用不同方法对同一工程实例进行综合管廊路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脆弱性视角下的多约束路径优化模型计算过程简单、实用性强,且更符合工程实际,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的全面深化对我国现有城市社区治理提出新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城市社区需要智慧治理,其不仅要实现智能化以提升社区"智力",更要通过和谐的治理主体关系与恰当的治理方式,实现"慧"的治理。文章基于佛山张槎"智慧城市管家"的创新实践,从技术支撑、治理主体与治理行为三个视角探讨城市社区智慧治理的实现路径:全面一体的智能化建设、建立合作均衡型的多元主体协作治理关系和合理高效的创新型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城市双修"是加强城市治理,促进城市转型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可持续的存量规划方法。以漳州市城市"双修"专项规划为例,将"双修"规划与其他几种相近规划进行对比分析,并从"双修"的理念架构和实施路径方面,深入阐述了在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城建设背景下,漳州"双修"的内涵和实施路径,即从对技术方法和实施操作两个层面入手,立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两个方面内容,提出漳州城市的修复策略和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老旧社区空间环境、管理系统和应急能力的脆弱性日益凸显。"韧性"作为一种新的治理理念,为加强老旧社区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防御、应急响应、恢复适应能力指引了行动方向。本文通过对韧性及韧性社区的概念和内涵的梳理,结合老旧社区公共卫生现状问题,以韧性理论指导老旧社区公共卫生安全建设,并从社区空间环境、日常卫生管理与服务、应急修复体系和居民素质4个方面提出韧性提升的措施,以促进社区公共卫生安全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韩冰冰  冷红 《风景园林》2022,29(1):115-121
在寒地恶劣气候条件下营造舒适的城市社区绿色空间,对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寒地典型城市长春市为例,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和街景图像等方法识别社区绿色空间和测度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绿色空间中不同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及路径,研究解决了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内涵界定、寒地社区绿色空间质量与幸福感的关系测度等重要问题。研究发现:1)绿色视觉暴露对老人自评健康和情绪情感影响最大;2)最近公园距离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最大;3)环境维护对情绪情感影响不显著。因此在规划寒地社区绿色空间时应以资源分配合理、服务公平为原则,增加休闲和商业设施数量以提高公园绿地吸引力,增设半开敞取暖活动设施以延长老年人绿地停留时长。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科技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对1985—2016年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按照资源类型分布、基金分布、文献内容侧重点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研究指出":传统社区"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改造的主导表述",城市双修"体现"有机更新"的价值内涵;对"传统社区""、城市更新"的关注与城镇化率数值的增长成正相关,并与同一时期我国GDP、GNP增长成正相关";社区"已逐步代替"住区"表述";空间改造"与"社会经济文化"受到对等重视;传统社区更新的相关政策逐步重视低收入家庭住房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此外,传统社区更新对公共空间、社区治理、城市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等亦予以了关注。  相似文献   

13.
以北京地区为例,对天通苑社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介绍,并对社区存在的交通拥堵、公共设施不足、职住分离等问题作了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城市公共设施对社区影响的重要性,以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存在建设不细致造成城市环境"大而空",缺少人文关怀、无障碍设施不系统,审美品质不高、文化表达不够等问题,提出从基于对人关爱的角度、基于城市文化的因素和基于使用功效的因素3个方面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脆弱性作为一个与风险密切相关的因素,由于其隐蔽性特性,在传统工程项目风险的研究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试图对绿色建筑项目脆弱性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明确,探究绿色建筑项目脆弱性与风险的关系机理。首先运用经典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实质性编码,归纳和明确了项目脆弱性和风险2个核心范畴,进一步通过扎根理论的理论编码程序,构建绿色建筑项目脆弱性与风险的关系机理理论框架。整个研究运用扎根理论,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揭示脆弱性对项目风险的影响路径和机理,弥补现阶段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研究忽略脆弱性的不足,研究成果可为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域特色元素是公共设施设计中举足轻重的隐性因素,基于地域特色元素进行公共设施设计,既完善并开发了公共设施的实用功能,又体现了城市文化,并延续了地域的民俗传统.本文通过对钦州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其在体现地域特色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根源,提出具有钦州地域特色的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策略并结合案例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脆弱性由于具有隐蔽性在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风险研究中未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引入脆弱性理论对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脆弱性–风险的关系机理进行探究。首先明确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的脆弱性和风险2个核心范畴,构建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脆弱性与风险的关系机理理论框架;进一步运用结构方程建立项目风险路径模型,辨识和确认脆弱性–风险影响路径;最后计算项目风险网络中各风险路径对项目目标偏差影响的总效应值。揭示脆弱性对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风险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有助于项目管理者在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全面认识项目系统风险、追踪和管理这些相互依赖的项目风险因素,可为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公共起居室,是人们的幸福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本文通过分析老旧社区相关研究背景及概念阐述,总结出老旧社区在公共设施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模块化设计运用进行实例分析,进而引入到老旧社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层面。通过分析老旧社区的场地特性及人群需求等要素,对社区公共设施进行模块化系列设计,旨在改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满足居民对于公共设施的功能需求的同时引发人们对于老旧社区公共设施设计模式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治国理政新理念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适应城乡规划改革需要,建立与各级政府事权和城市治理内容相融合的空间治理体系和规划管控体系,加强各类规划合理衔接,确保公共服务分级配置到位,如何科学合理划分城市各级生活圈成为规划界必要的研究课题。该项研究无论是对城市空间问题解决还是城市管理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利用POI开源大数据与相关规划获取的一手数据创建山西省原平市中心城区交通路网,并构建中心城区全城路网数据集;继而对公共设施进行服务区与可达性分析,初步划分10 min社区生活圈,根据开发边界范围及河流、铁路、主干路等限制要素,进一步修正10 min社区生活圈边界;与多方充分沟通协调后,最终确定10 min社区生活圈边界;在此基础上,划分5 min社区生活圈边界。各级生活圈边界基本符合原平市的实际情况,也得到了城市多方认可,证明了基于交通网络分析研究城市各级生活圈划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可为规划过程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20.
社区作为城市基本空间单元,是城市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比较视角,系统梳理和分析美国、英国及日本城市社区治理发展历程和模式,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城市社区治理发展背景、治理目标、治理参与主体以及组织方式来比较其中异同。与此同时,本文通过分析和评估美国、英国、日本城市社区治理绩效,即不同国家在所处特定阶段治理目标和政策实施效果之间的差别来更好地厘清不同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差异。其中,第三方力量的崛起为美国社区治理带来生机;英国治理模式则具有较强政策驱动性;日本则更依赖其较高的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同时,美国、英国和日本社区治理具有一定共性。例如,政府和社区关系相对分离;公私部门互动合作较为紧密;居民参与意识及水平普遍较高;社区治理具有较强政策和资金支持。文章通过对中国社区发展阶段的反思,提出在引入和借鉴国外模式需要将"政府与社区关系"、"第三方组织参与程度"以及"居民自治能力"三个要素纳入考虑范围,同时,需要因地制宜地培育符合自身发展诉求的社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