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赵荣  张建锋  王峰 《供水技术》2011,5(4):5-9,13
根据污泥的流动性确定了重力排泥沉淀池积泥斗的设计坡度和输送时管道阻力的计算公式,进而计算得出穿孔排泥管道的直径、开孔孔径和开孔比.分析表明:泥斗坡度为50°时,能够有效排除含水率在98%以上的积泥;排泥管道的直径和开孔孔径分别为200和30 mm,孔间距为0.3m,此时的开孔比Kw= 0.76,均匀度η=0.85.  相似文献   

2.
高碑店中试场设两种初次沉淀池,一种为平流多斗沉淀池,另一种为逆向流斜板沉淀池,本试验进行了两池不同表面负荷的对比,并陈述了多外静水压力排泥与机械刮泥两种排泥方式的效果。一、试验设备(见表) 二、试验安排 1.试验参数(见表)  相似文献   

3.
陈建武 《中国给水排水》2007,23(10):108-108
辐流式沉淀池多采用回转式刮泥机收集污泥,刮泥机刮板将沉至池底的污泥刮至池中心的污泥斗,再借重力或污泥泵排走。这种排泥方式集泥时间较长,排泥浓度不易控制;夏季污泥在沉淀池内的停留时间较长,极易上浮。针对这一问题,在设计泰安市污水厂的辐流式沉淀池时作了改进:取消集泥斗,把刮板改为虹吸口,污泥借重力由虹吸口经虹吸管收集于池中心,最后排至污泥泵站。在管理中发现,该结构在使用时不方便,主要表现在:当沉淀池启动或虹吸被破坏等造成池中心壁与污泥泵站没泥时,由于体积大,补充水量大,造成工作费时费力,不便于查看真空表及生成虹吸。在该设计中,从池周边到池中心管径由细变粗,横虹吸管上的抽空气管和真空表必须设在池中心端,造成生成虹吸或观察真空表的不方便。特别是制造虹吸时,由于真空泵较重,横虹吸管离地面较高,把真空泵送到横虹吸管上特别费力。  相似文献   

4.
由于设计规范中对黄河高浊度水的沉淀池排泥管道阻力计算未作出规定,故有必要在分析黄河高浊度水沉淀池排泥浆体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杜兰德公式不适用于沉淀池排泥浆体的计算,分别给出了未经预处理及经过预处理的黄河高浊度水沉淀浆体管道阻力计算公式,并计算出工程设计中常用钢管管径的管道阻力。  相似文献   

5.
兰州市给排水公司污水处理厂在平流式沉淀池安装了水力刮泥机。经过一年的生产运行,认为这种排泥装置应用于平流式沉  相似文献   

6.
针对水平管絮凝沉淀池难以精准排泥的问题,研制了一种多参数精准排泥控制系统,以泥位检测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为系统核心,对沉淀工艺过程参数进行优化,形成闭环控制系统,实现沉淀池排泥的智能控制。该控制系统在某中水回用工程的水平管絮凝沉淀池进行了系统测试分析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排泥效果,沉淀池出水浊度能长期稳定在2.0 NTU以下。与传统排泥方式相比,节省水耗47.4%;单个排泥阀月动作次数减少29次,避免了沉淀池积泥现象,具有提升沉淀出水水质、降低能耗、减轻人工操作强度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平流沉淀池水力—电器自动虹吸排泥系统是一种简便易行、节省投资、运行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案,对于现行净水厂的设计与改造具有指导意义。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工作原理及运行实例。  相似文献   

8.
絮凝沉淀池作为净水的核心工艺之一,系统排泥是达到降低出水浊度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广泛应用与平流沉淀池中的底部往复式刮泥机和行车式泵吸排泥机两种机械排泥形式进行技术、经济、管理等多因素比较,推荐武汉市某水厂采用行车式泵吸排泥机进行排泥。  相似文献   

9.
结合实际工程应用项目,介绍了复合沉淀池的衍变及运行效果。复合沉淀池是平流沉淀池和斜管沉淀池的优化组合,首先在斜管沉淀池前增设一段12~25m长的平流沉淀池,不仅使大量矾花与泥渣在前端平流段沉淀,从而降低斜管沉淀池的泥量负荷,而且使位于复合沉淀池后部的斜管沉淀池前端不再积泥。其次,通过在池底配置刮泥小车、结合上向流排泥管沉淀池技术彻底解决了沉淀池排泥不畅的问题。复合沉淀池特别适用于冬季低温低浊、夏季高浊的水厂,具有结构简单、适用性强、降低运行成本、节省占地及投资等优势。  相似文献   

10.
对沉淀池刮泥机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州市桥东水厂三期沉淀池采用泥斗重力式排泥系统,其穿孔管的吸泥孔易堵塞、不便清理,又由于其与一、二期工程采用了不同的排泥方式,导致自控系统需用两套工艺参数进行生产管理,给生产和管理人员带来极大不便。针对上述问题,决定将其改造成采用双钢丝绳牵引刮泥机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平流沉淀池是净水工艺中常见的工艺单元,其排泥设施主要包括桁架式刮吸泥机和穿孔排泥管,因刮泥机和排泥管独立运行,常导致平流沉淀池排泥不彻底、积泥等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反射技术的平流沉淀池排泥系统改造方案,可实现桁架式刮吸泥机与排泥角阀联动控制,使刮泥和排泥过程精准关联,改善排泥效果。排泥系统经改造后,沉淀池出水水质提升,浊度降低53%~60%;排泥水量减少,自用水率降低约16%;排泥系统电耗大幅缩减,同比降低47%~53%。该改造方案投资仅2.8万元,在提升工艺出水水质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可为存在类似问题的水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依据沉淀池和排水池的排泥规律确定了日排泥水总量,采用物料平衡法、排泥现场测定法、排泥水处理系统参数监测法及公式法确定日总干污泥量.结果表明:排泥水处理系统监测法操作容易、设备简单且数据可靠.通过污泥量的确定,可调节排泥规律和排泥水处理系统的流量及浓度,并可降低排泥水对系统的冲击负荷,使水厂在高温高藻期达到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排泥管排泥均匀性的影响因素及排泥管的水力特性,建立了排泥管内的水头损失计算模型.结果表明,穿孔排泥管的排泥均匀性可通过减小排泥孔眼孔径,增大排泥管管径及选择粗糙度较小的管道来提高;排泥管长度对排泥均匀性影响很大,当排泥管管径为200 mm,排泥孔眼孔径为30 mm时,长度为9,12和16 m排泥管的排泥均匀系数分别为0.70,0.65和0.58,排泥管长度不宜大于12 m,但可通过增大排泥管管径来增加排泥管的长度;穿孔排泥管的流态为非均匀流,为提高排泥均匀性,穿孔管管径、孔眼间距及其分布须通过水力计算来确定.  相似文献   

14.
以地埋式污水厂——广州市石井净水厂通风除臭设计为实例,对预处理区、生化区楼板下池面空间、二沉池、污泥干化等区域的臭气收集后经生物除臭装置处理,然后经不低于15 m排放塔高空排放;预处理区和污泥干化等区域送风系统采用氧离子送风系统;生化区楼板上大空间及运泥车通道的通风经活性炭吸附后高空排放。设计需重点考虑通风、除臭、空调及防排烟等系统划分和计算,臭气收集与管线布置,以及地下空间气流组织等难点。目前该项目已投入运营,实际运行数据表明,运行效果较好,满足各项标准。最后对该项目需要注意的设计细节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改善中心城水厂的反应、沉淀池穿孔排泥管的排泥效果,对原排泥管进行了复核计算,并重新布孔,改造后提高了排泥效率,减少了自用水量。  相似文献   

16.
张海涛 《供水技术》2011,5(5):35-36,43
针对斜管沉淀池排泥效果不佳、沉泥上浮等问题,对天津塘沽新河水厂斜管沉淀池排泥系统进行了改造,结合测试结果分析了改造后排泥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排泥不畅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解决方法,为同类改造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净水厂排泥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斜管沉淀池对排泥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进泥负荷的不断增大,斜管沉淀池出水的上清液浊度和CODMn含量都逐渐升高,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或聚合氯化铝与聚丙烯酰胺的联合投加都可以改善排泥水的沉降性能,且只要聚丙烯酰胺的投加量大于2 mg/L,就可以形成较大且密实的矾花;投加聚丙烯酰胺药剂后,可应对由于净水工艺进行沉淀池冲洗后排泥水性质的恶化,改善排泥水的沉降性能,降低出水浊度,提高出泥浓度。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太湖金墅原水冬季低温低浊的水质特点,探讨了采用沉淀池排泥水集中收集后回用,以期改善混凝沉淀效果的技术可行性,以及其对出水COD和余氯衰减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控制回流比的情况下,经过深度处理后能取得预期的水质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高密度沉淀池污泥上浮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上浮主要是由排泥水沉降性能变差、冲击负荷波动较大以及运行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原因引起的。控制污泥上浮的主要措施有改善排泥水的沉降性能、降低排泥水冲击负荷、合理投加混凝剂、有效控制回流比及排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