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IPD 模式是一种能够高效节约项目成本的交付方式。IPD 模式在中国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建立一套对各参与方合理的风险分担方案,从而提升参与方合作效率,使 IPD 模式实现高效节约工程项目成本的优势。将 IPD 模式与 DDB 模式下的参与方风险分配比例进行对比,构建基于 FAHP-熵权法的风险评价模型,利用仿真案例,证明了 IPD 模式比 DDB 模式对项目参与方风险分配比例更合理,建立的风险评价模型可行,为我国 IPD 模式从初级阶段过渡为发达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集成项目交付(IPD)在我国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结合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基于IPD的核心原则,建立了装配式建筑IPD应用框架,该框架要求在设计阶段进行多参与方协同设计和协同深化设计,以消除后续生产、施工阶段潜在的预制部品部件重新生产、返工和设计变更风险;在施工阶段基于末位计划系统进行进度管理,提升进度计划的可靠性;全过程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作为协同工作的辅助工具。对实际工程项目及相关参与方的调研表明,该框架具有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IPD模式可为传统交付模式下存在的弊病提供解决思路.在介绍IPD模式及其实现要素的基础上,针对项目交付模式的发展及特点,分析IPD模式与传统交付模式的差异,比较了传统模式和基于BIM的IPD模式信息流传递与共享方式及效率.研究建筑信息模型各功能在IPD项目及各阶段的应用,提出BIM在IPD项目各阶段的建模策略和具体应用方法,为BIM和IPD协同管理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BIM技术是建筑信息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BIM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应用时存在的问题,指出BIM技术能为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的项目一体化管理建造模式提供技术支持,BIM能与集成项目交付模式(IPD)结合形成BIM-IPD一体化模式,尤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建造和运行管理的一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陈侃  宋雅璇 《四川建材》2019,(5):230-232
大型工程项目具有构成复杂,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建设风险较高等特点,与传统的项目交付模式相比,IPD模式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特点能够实现建设项目各参与方在建设各阶段的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地减少建造成本,缩短建设工期。首先,本文总结归纳出IPD模式下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因素集,其次运用OWA算法和灰色关联度建立风险分担模型,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制定合理的风险分担比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集成项目交付,即IPD 模式的出现为建筑业长期存在的因各参与方信息流通性差、专业之间缺乏合作、利益方目标与项目目标不一致等原因导致的项目实施效率低下、工期延误、成本失控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分析了IPD 模式的基本特征、将其与传统的项目交付模式比对,IPD 模式更加关注通过参与方协同工作,利益方目标与项目目标绑定提升项目效率。从项目组织结构、合同协议、实施过程、技术支撑4 个方面构建了IPD 模式的管理框架,以期实现良好的项目合作氛围,优化项目管理过程,并指出IPD 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的障碍。工程参与者应尽快转变传统的固化思维,主管部门主动引导项目参与方广泛合作交流,积极从政策和法律层面上营造该模式在我国实施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7.
IPD 模式是一种以信任、协作与集成为思想基础的先进的项目交付模式,其为建设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由于各参与方间存在敌对关系而导致的项目风险控制效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提出IPD 模式下的组织体系、操作系统及合同环境是实现有效风险控制的基础、保障与重要条件,厘清了IPD 模式下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的原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IPD 模式风险控制系统中的组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证明IPD 模式下的组织体系在项目风险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工程项目参与方应增加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以进一步提高项目参与者间的信任程度,为工程项目实现高效风险控制提供牢固的组织关系基础。  相似文献   

8.
工程项目建设环境的日益复杂和项目本身复杂程度的增加,要求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同作用以提升项目的绩效。这就要求在选择工程项目交付模式时,考虑各方的观点以确定合适的交付模式。通过考虑工程项目中各利益相关方的不同偏好及立场,在确定了要研究的交付模式,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项目交付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组成的网络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各利益相关方权重。通过文献归纳,确立了各利益相关方对项目交付模式进行选择时所考虑因素集合。并运用多参与方多因素分析的方法选择协同环境下的项目交付模式。各参与方对交付模式的选择结果表明不同参与方对各交付模式的偏好程度不同,虽然 IPD 是大多数参与方的最优选择,但综合各种因素,对于一些参与方而言,IPD 并非其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的项目交付模式相比,综合项目交付模式(IPD)能极大地缩短工期、减少成本。IPD模式是目前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其精髓是要求各参与方协同合作。因此,参与者间的合作关系对IPD模式成功实践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各参与者之间的收益和成本,构建出IPD团队进行合作关系的得失矩阵,应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出复制动态方程,并进行了局部稳定性分析,得到整个过程的演化稳定策略(ESS)以及影响演化方向的关键因素,包括各参与者对收益的依赖程度、目标的一致性、信任等。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交付方式制约着建筑业生产率的提高,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在阐述IPD模式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并行工程、持续改进、价值管理等与BIM的集成几方面分析IPD模式下精益建造关键技术与BIM的集成应用,为IPD交付模式在国内的应用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典型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在该项目中建立基于BIM技术支撑的项目集成交付管理模式。进而构建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IPD管理模式下的工作流程、信息协同模型、管理框架以及组织机构,并分析该模式下相关工作的要点,以期帮助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熟悉并推广使用该模式。  相似文献   

12.
集成项目交付(IPD)模式主要有 3 种类型:过渡型 IPD 模式、多方合同型 IPD 模式和单一实体型(SPE)IPD 模式。目前适用于 SPE 型 IPD 模式的合同范本是美国建筑师协会颁布的 AIA C195 系列合同。通过文献阅读和翻译,归纳出SPE 型 IPD 模式主要参与方的合同结构;对 C195 系列合同下的两层次组织结构——治理委员会和项目管理团队进行分析,并介绍了 C195 系列合同决策方式的 3 个特点。将项目全周期划分为 8 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集成项目交付服务范围进行阐述。旨在完善国内 IPD 模式合同文本的理论研究,为行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IPD模式参与方的关系对IPD模式的发展至关重要。引入关系质量的概念,从参与方供求关系出发,建立IPD模式参与方关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借鉴供应链稳定性思想,基于向量夹角余弦法构建了IPD模式参与方关系质量评价模型;进而提出判定标准,通过对IPD模式参与方关系质量水平的分析,实现了IPD模式参与方关系的评价。研究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对两两参与方、三方及IPD参与方关系系统的关系质量进行简单有效的定量化,还能找到影响关系质量的短板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而为IPD模式参与方关系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合理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BIM与IPD的协同管理能为合作项目带来更多利益,为了解决合作参与方的超额利益分配问题,分析了BIM技术与IPD协同管理概念,构建依据贡献度来计算参与方最佳利益分配的合作博弈模型,考虑各参与方资源投入和风险分担两大因素,得出修正后的Shapley分配值。并通过算例分析各参与方的利益分配,结果表明业主、设计方、施工方、BIM咨询方均产生合作带来的超额收益,其中业主和施工方收益分配额较高,而设计方和BIM咨询方的收益增长率较高,在理性行为假设上显示了合作的可能性和分配的合理性。完善的协同管理框架加上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励项目参与方,促进BIM技术与IPD模式的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综合项目交付(IPD)由于其相对传统交付模式的优势正得到愈加广泛的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工程数据存取、分享功能与 IPD 模式高度匹配,能有效提升项目表现。但不成熟的利益分配机制却阻碍了 BIM-IPD 的推行。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 IPD 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项目表现指标及 BIM 应用水平,利用数据包络算法(DEA),计算参与方投入产出效率,作为收益分配主要依据,提出了 BIM-IPD 项目的利益协同系统框架,为未来 IPD 项目的合同拟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自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建设工程大型化的趋势促使行业更加集成化,传统项目交付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需求.IPD模式通过建立项目团队,倡导参与方协同合作,实现项目收益最大化.在IPD团队中,如何激励各方信息共享与经验交流是急需研究的课题.因此,运用激励池与绩效目标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构建IPD团队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参与方积极性,提高各方收益;并求解激励模型,为IPD团队的激励方式提供借鉴,促进该模式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合同下的双方博弈,风险只在合同双方之间转移,风险并不会减少。项目集成交付(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IPD)合同是一种多方博弈,即各个项目参与方共同分担风险,保证了参与方与项目整体的利益均衡,提高了项目参与方的集成度,降低了项目道德风险,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8.
项目交付模式的选择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多年以来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外率先提出新型的项目交付模式——集成项目交付(IPD)模式。通过梳理IPD模式的发展历程,对IPD模式的概念、合同、实践案例、学术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分析了多方独立型的IPD模式、多方合同型IPD模式和单一实体型IPD模式的组织结构及决策机制,旨在完善我国建筑项目交付模式的理论体系,同时为参建方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建筑业中各参与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及时以及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提出KanBIM系统,在分析传统的以BIM作为信息交互平台的IPD项目在信息协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IPD模式下基于KanBIM的项目信息协同模型,实现了各参与方间信息的及时交流,同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促进多方协作,为建筑信息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适配装配式建筑项目的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综述及专家访谈,基于集成项目交付(IPD)视角初选出16个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相关指标,结合对珠三角地区的相关从业专家调查问卷分析,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及信度检验,从中识别出4个维度下13个针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的要素指标;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基于IPD框架下珠三角地区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要素的层级结构模型;利用MICMAC分析方法,对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关系强度进行了归类分析,将层级结构进一步分为根源层、中间层及表面层。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对策,即根源层要素应最先得到重视和落实,同时可针对中间层要素进行各种组织模式拟合尝试,而表面层要素则可供设定绩效目标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