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包含了部分中国诗词佳句的翻泽,可视为翻译实践的范本.以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为视角,探析诗词的翻译,有助于了解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翻译特点及其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一直被誉为"中西文化之问的游者",林语堂凭借其精湛的中西语言功底和对中西文化的通晓,将中国古典文化译介到西方社会,促进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接受.因此将在异质文化融合的视角下,以林语堂的小品文翻译为个案研究对象,探讨林语堂在东学西渐过程中发挥的积极的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国学大家.但除了以上身份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翻译家.凭借其深厚的国学功底以及在圣约翰大学期间奠定的英文基础,他具备了一个译者所需要的全部条件,译作繁多.本文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蓝本,分析其中的"信"、"达"、"美",阐述林语堂的翻译标准,展现一代文豪和翻译大家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4.
严复(1853-1921),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他是近代将西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说和自然科学、哲学的理论知识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翻译有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著作,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译手".他提出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是晚清以来中国翻译及翻译文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命题.它既是严复翻译经验的精炼的总结,也相当程度地揭示和概括了翻译活动的本质规律.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翻译理论中,没有哪一种学说像"信、达、雅"一样具有如此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翻译作为各国人民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翻译学本身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学的层面上,而应进一步深入了解.发掘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从而更加准确理解语言内涵.于是近年来,翻译学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文化层面,关于翻译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开始盛行,"文化转向"概念被广泛接受."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这句话的重点在一个"心"字."心"在<文心雕龙>整部书中是个重要的概念,心是美的,结合整部<文心>来说,心美哉何处呢?本文主要论述<文心雕龙>中"心"这一个带有浓厚中国色彩的字的翻译,从文化转向背景出发,分析了在各种语境下"心"的准确理解和翻译,强调了背景文化知识在翻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些年歌剧<图兰朵>在国内的不断升温,这个外国人臆想的中国传说在其"源头"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而上世纪90年代魏明伦据此改编的川剧<杜兰朵>则让中国评论界统一地认为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本文着重从歌剧和川剧版本的结局入手,来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成因,同时往常一直被人们忽略的西方文化对川剧<杜兰朵>的影响,在本文也会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洪大容作为朝鲜北学派思想与文化的先驱者,他的<医山问答>等作品集中反映了其哲学思想、文化意识的深度与特征.他的地动说理论和宇宙时空无限性理论是在西方科学扣哲学思想尚未介绍到朝鲜的情况下提出的,它们不仅影响了朝鲜,也影响了一些中国文人,他的"华夷一也"的文化意识直接影响了朝鲜北学派的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三言两拍>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以及老舍、王蒙等中国现代作家的著作集:他还是一位中国文学研究家,对17、18世纪中国文学颇有研究,也是俄罗斯公认的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权威.他就是莫斯科大学中国文化与翻译理论教授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沃斯克列先斯基,中文名为华克生.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化的求异心理把中国或东方文化视为异质性的他者,过分夸大东西方文化不可逾越的鸿沟.至此张隆溪教授的<道与逻格斯>做了求同的尝试,论及了东西方都存在的言说的艰难、阐释的必要和开放性等共同文学规律,实现了东西文化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布迪厄社会学中"惯习"、"场域"的概念入手,考察西方传教士受"西方中心论"思想持久影响在翻译实践中对中国典籍的归化和过度异化处理,撕裂性的介绍以及由此体现的权力话语和文化殖民倾向.在当今这个存在着文化等级、文化霸权的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翻译工作者理应肩负典籍外译的责任,恢复中国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和翻译生产场内争夺文化资本和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