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矩形双向板有效预拉力直接设计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的平衡荷载法与现行规范的截面裂缝控制验算应力表达式之间互通的力学条件与数学关系式,提出了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矩形双向板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有效预拉力的直接设计法。最后阐述了当预应力双向板的支承边为梁时,在设计中应注意的3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不同预应力筋布筋型式双向板的受力性能及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 ,迄今为止 ,工程中的双向板大量采用的预应力筋布筋型式是双向均匀布置 ,关于预应力筋布筋型式对四边简支双向板受力性能及承载力影响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 ,本文着重对板中央承受局部荷载的双向均匀布置预应力筋、双向中密边稀布置预应力筋、双向中间密布预应力筋的三块双向板的受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并采用塑性铰线理论对三块试验板的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和计算。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表明 ,双向中间密布预应力筋试验板的承载力最高 ,双向中密边稀布置预应力筋试验板的承载力次之 ,双向均匀布置预应力筋试验板的承载力最低 ,塑性铰线理论可应用于四边支承预应力双向板的承载力计算。  相似文献   

3.
针对铁力市人民法院屋盖承受的竖向荷载大、双向跨度大的特点,选取了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的平板结构设计,系统介绍了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的材料选择、预应力工艺及线型、荷载取值与内力计算、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的选配、板裂缝及变形的设计过程,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 PK 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叠合楼盖的加载试验,研究了 PK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挠度、抗裂及双向受力性能,试验表明该叠合板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和整体性能,双向受力特征明显,可按整体双向板进行设计和计算;并根据试验数据分析了 PK 双向叠合板中荷载的传递规律,得出 PK 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叠合板的荷载传递规律基本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6块无粘结预应力双向板试验,研究了影响双向板变形的主要因素:结构形式、预应力筋配筋率。将边梁对简支板跨中最大挠度的影响转化为荷载与支座条件系数来考虑;对两个方向的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翌篁支板跨中最大挠度的影响,用换算配筋率(ApQ)参数来反映,建立了无粘结预应力简支板短期刚度和变形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升板施工法的推广,促进了设计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对那些跨度和荷载较大或是抗裂性和刚度要求较高的升板工程,采用非预应力升板往往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宜向预应力方向发展。由于预应力升板结构要求双向配置多波的曲线预应力筋,很难沿用通常先留孔,然后穿筋张拉的后张法。为此,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教导,上海工业建筑设计院、上海市第五  相似文献   

7.
上海新民晚报大楼工程由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该工程部份楼层工艺荷载较大,最重达9.8kN/m~2,若用梁板双向井梁体系,将给风管及建筑平顶施工带来定的困难,且增加层高。因此对工艺荷载较大的三、四、五、六层决定采用无粘结双向预应力板柱体系,楼板厚为20cm。无粘结预应力筋采用天津钢厂生产的7φ5-Uφj15钢绞线,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加工,外面涂上一层特制润滑防锈油脂,外包裹一层塑料套管,起到保护钢丝免遭锈蚀、使无粘结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不起粘结的作用。无粘结预应力筋抗拉强度为1500MPa,截面积为1.43cm~2,重量1.12kg/m。  相似文献   

8.
一般预应力混凝土梁和单向板,不论是直线配筋还是曲线配筋,其施工难度都不大,但对于双向受力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如双向板、井字梁、密肋板等),采用双向曲线配筋方案时,预应力钢索的就位就是一个难题了。以较简单的单区格双向预应力构件(如单跨双向板、密肋板,中间无支撑的井宁梁)为例,两个方向预应力钢索的曲线只有1个“波”,而每  相似文献   

9.
针对鹤岗市三宝小区综合楼屋盖受力特点,对比分析了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与预应力混凝土主次梁组成的肋梁楼盖和双向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所组成的四边预应力梁支承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楼盖方案。综合考虑截面尺寸、材料用量、总造价、使用功能等诸多因素,最后确定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楼盖方案为工程取用方案,同时扼要介绍了该方案的设计过程,可为同类工程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筒芯内模顺筒向与剪力传递方向一致的四边简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楼板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性能,完成一块净跨为8m×8m的试验板的静力加载破坏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板在板底中部出现弯曲裂缝,沿板的对角线方向发展并形成塑性铰线,板为弯曲破坏;实测开裂荷载大于规范计算值;加载至荷载标准值时,实测跨中最大竖向位移经考虑混凝土徐变影响后小于规范限值;加载至荷载设计值时,钢筋接近屈服;钢筋屈服时施加的荷载大于按弹性理论计算的荷载,预应力钢绞线接近条件屈服强度时施加的荷载大于按塑性理论计算的荷载;试验结束时,板中心的位移达到板跨的1/63,施加的荷载为荷载设计值的1.81倍;竖向位移、板内钢筋应变及截面抗弯刚度基本为中心对称即两个方向分别对于板的中线对称。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下设计建议:沿剪力传递方向布置筒芯内模的四边简支双向空心楼板,内肋和组间肋可不配箍筋,可视为各向同性双向板,按弹性理论计算其受弯承载力,按塑性理论计算其极限弯矩,按双向板计算截面抗弯刚度。  相似文献   

11.
姚崇德 《工业建筑》1989,(8):43-46,53
<正> 一、荷载平衡法预应力混凝土板的计算中,荷载平衡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其特点是概念清晰,计算方便,得到广泛应用。本讲座(三)中已对荷载平衡法的原理作了介绍。现再对其计算方法作进一步的说明,以备板中计算之用。设有预应力混凝土梁,其配筋在跨中有一转折点,成折线形。若预应力筋内的预拉力为N,则由力的合成原理可知,预应力筋  相似文献   

12.
刘文政  崔士起 《工业建筑》2021,51(2):32-39,31
通过双向施加预应力和增设钢桁架方式,提出了一种新型双向预应力混凝土钢桁架叠合板.为研究不同类型桁架对预制底板抗弯性能的影响,对4块预制底板试件开展了静力荷载试验,得到了其破坏特征、开裂荷载、挠度曲线及应变分布等.试验结果表明:双向预应力混凝土钢桁架预制底板呈现双向受力特征,钢桁架能够显著提高预制底板的抗弯刚度、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13.
结合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分析讨论了双向板与单向板的分界界限、板分布钢筋配置、现浇空心楼盖是否具有双向传力等问题,并给出了按极限平衡法算四边支承塑性板的系数考,适合于1≤L2/L1≤3,弥补了目前国内2〈L2/L1〈3时,按双向板设计无表可查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程规》第三章及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涉及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用,在结构设计与施工中的一些基本的规定,如荷载效应组合,无粘结预应力筋损失值计算、防火及防腐蚀规定、跨高比限值、裂缝控制与裂缝验算、无粘结预应力筋设计应力取值、对施工的一般要求和减少支承结构约束的措施等。现分述如下。 一、无粘结预应力楼盖体系 常用的后张楼盖体系如图1所示。单向板(图1a)在荷载作用下,主要沿一个方向出现弯曲变形,故按梁进行设计。单向板常用跨度为6~9m,跨高比约为45。对跨度往7~12m,活荷载在5kN/m~2  相似文献   

15.
刘晗 《山西建筑》2008,34(7):109-111
对预应力混凝土叠合双向板的抗弯刚度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双向板叠合后的刚度理论计算公式,为进一步研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双向板叠合后的刚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板肋梁楼盖结构,在进行双向板支承梁的荷载计算时,一般是近似地取板以45°角向四周传递,梁上的板传荷载也近似地取短跨跨长的1/2或1/3荷载分配给支承梁。板上究竟有多少荷载传到支承梁上、板边支承梁的荷载分配情况怎样?本文研究的内容有二:①从板的塑性极限的分  相似文献   

17.
1 工程概况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现浇楼面结构是我国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无粘结预应力技术被列为我国建筑业重点开发与推广的项目。金华市新华书店购书中心采用双向梁板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是我省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应用成功的又一例,为大跨度梁板推广使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在施工工艺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对现浇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肋梁楼盖中的中区格板、边区格板和角区格板,分别进行了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加载试验,测试了梁板的挠度值;考虑区格板边界支承条件的影响,建立了双向板挠度计算公式,并将公式的挠度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按线弹性理论所得的挠度值与试验值之间存在较大误差;按挠度计算公式计算所得挠度值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 13块四边简支叠合双向板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受冲切试验研究 ,分析了试验板的受力工作机理、裂缝、钢筋应变、支座反力特性和板的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 :在集中荷载作用下 ,四边简支钢筋混凝土叠合双向板的破坏形态均为无预兆的脆性冲切破坏。据此 ,给出了相应的叠合双向板受冲切承载力建议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兰艳凤  王若 《山西建筑》2004,30(23):31-33
介绍了用条带法分析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和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的简化计算方法,通过对短边长度为4.8m,跨厚比为40的矩形板进行对比,指出在适当跨厚比条件下,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可以更好地控制裂缝和挠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