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比研究太湖冲山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前后湖滨带水域水质理化指标,分析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修复区、对照区水质理化指标变化情况,探讨生态修复工程对冲山湖滨带富营养化水体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修复后修复区水域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42.7%,65.2%,59.7%,56.1%,浊度平均下降70.6%;同时,修复区水域TP,TN,NH3-N等水质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区,并在水生植物修复区达到最低;修复区水体溶解氧(DO)升高,平均值为8.67mg/L,基本维持在饱和状态(7.5mg/L);修复后水体pH略高于修复前.生态修复工程总体上达到了降低并稳定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西安市的饮用水水源地—石砭峪水库为研究对象,监测库区和上游来水的氮磷指标.研究发现石砭峪水库为典型的峡谷型水库,具有水深大,水体分层明显的特点.水库氮磷营养盐季节性变化明显.总氮(TN)和总磷(TP)的平均浓度分别达到了4.26 mg/L和0.03 mg/L.上游流域土壤经过冬季的冰冻后,土中可冲洗出的氮含量大幅升高,被春季降水大量带入库中导致库区总氮含量大幅升高.上层水体总氮含量最高达6.44 mg/L.夏季水体分层期间,底部水体呈厌氧状态,沉积物中磷开始释放,水体底部总磷含量持续升高.秋季的持续强降雨的冲刷作用导致库区氮磷含量大幅升高,底部水体总氮,总磷浓度分别达到5.42 mg/L和0.10 mg/L.同时,研究表明石砭峪水库外源污染控制难度大,内源污染控制是控制水库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以2008年乌江水质的调查数据为依据,研究了乌江重庆段万木、鹿角、锣鹰段、武隆和麻柳嘴断面水体中的CODMn、氮、磷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乌江重庆段武隆断面TN质量浓度均值为2.317 mg/L,其中无机氮为2.107 mg/L,占TN的90.93%;NO-3-N为2.022 mg/L,占无机氮总量的95.97%,TN质量浓度呈现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TP均值为0.173 mg/L,TP质量浓度呈现夏季>冬季>春秋季,丰水期>其他水期;总CODMn与颗粒态CODMn的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N、P、CODMn在水深方向变化不明显;NH+4-N的全年质量浓度均值按照万木、鹿角、锣鹰段、武隆依次降低,到麻柳嘴断面回升.CODMn在水流沿程方向总体呈现出上游断面质量浓度较高,随水流方向各断面质量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在麻柳嘴断面处回升.营养盐在麻柳嘴断面的质量浓度有所回升,可能是三峡水库蓄水导致江水回荡,使其质量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酒糟废水-微藻培育耦合体系的最适氮营养条件,运用室内受控实验,调控酒糟废水总氮浓度,考察莱茵衣藻、二形栅藻分别在单一培养和共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计算酒糟废水中营养盐的去除率.研究结果显示,较之二形栅藻,莱茵衣藻对氮的需求更为敏感.当初始氮磷质量比为2.45,且初始总氮(total nitrogen,TN)质量浓度为40.25 mg/L时,对莱茵衣藻,最终生物量为879.50 mg/L,藻蛋白质量浓度达69.00 mg/L,对总氮、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3.68%、90.81%和72.57%;对二形栅藻,最终生物量为775.00 mg/L,藻蛋白质量浓度为154.53 mg/L,对TN、T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6.85%、70.80%和82.06%.共培养条件下,莱茵衣藻在生长和对氮磷等资源的利用方面受二形栅藻的抑制影响较明显,当初始氮磷质量比为2.45,初始TN质量浓度为40.25 mg/L时,莱茵衣藻对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7.37%%和74.74%;共培养条件下微藻对酒糟废水COD的去除结果与二形栅藻类似.研究发现,利用酒糟废水-微藻培育耦合体系、单一培养体系和共培养体系,酒糟废水水质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IV类水总氮(≤1.5 mg/L)和发酵酒精与白酒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以安徽建筑大学南校区为例,研究合肥市校园绿地对自然降水水质净化以及自然降水对校内人工湖水质的影响。SS、COD、TN、TP等污染物指标数据显示:校园绿地对于污染物指标去除率分别为:47%、50%、16%、51%;其中在降水径流产生20min内去除效率最高,在120min后污染物指标含量变化趋于稳定。降雨前后校园人工湖的水质数据结果显示:降水后湖中SS、COD、TP浓度变大,TN浓度变化不大,由此可知,初期降水的污染物是造成水体非点源污染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抽水型水库的运行方式和水动力特征决定了其在上水时和不上水时水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对水洞沟水库的水质进行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上水时,进水口附近的化学需氧量(CODCr)质量浓度超过Ⅲ类水体的标准限值(20 mg/L);全库区总氮(TN)的质量浓度亦超过Ⅲ类水体的标准限值1.0 mg/L;不上水时,由于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质量浓度比上水时降低,仅在取水口附近总氮(TN)出现超标现象。插值结果使得水质空间分布特征更具全面性,为分时段分区域进行库区的污染物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4~2010年宿州市5条主要河流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水体中污染物CODMn、BOD5、NH3-N、CODCr、TN、TP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水质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除TP以外,其他5类污染物质量浓度均呈总体下降的年际变化特征,而在年内变化方面,各污染物总体呈"上升-下降-上升"特征,质量浓度高值集中于3~6月份;6类污染物质量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奎河杨庄断面,而最低值除CODMn出现在沱河东关闸断面外,其余5类污染物最低值均出现在新汴河泗县汴河桥断面.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河流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其中奎河水质最差,而新汴河和浍河水质较好,多数河流断面水质较2004年有明显改善,其中以沱河芦岭桥断面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典型微量营养元素P、Fe、Mn、Zn对蓝藻藻华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4种典型微量营养元素P、Fe、Mn、Zn对常见藻华生物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P表现为提高藻类生长速率和最终生物量,对藻生长周期和蓝藻种群地位无显著影响;Fe、Zn分别在质量浓度为0.05mg/L、0.01 mg/L以内促进藻类生长,在质量浓度分别高于0.1 mg/L和0.01 mg/L后抑制藻类生...  相似文献   

9.
水库底泥污染物释放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底泥主要污染物稳定性实验研究及模型分析,了解底泥污染物释放对水库库区水体水质的影响,为水库底泥处置和底泥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和指导性分析。通过对底泥动态释放模拟实验。对底泥中部分重金属Cd、Mn、Zn及TN、P对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其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Zn、Cd、Mn的释放速率及年释放量较低,对于库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小;TN和P的释放速率及释放量较高,对于库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大。这些结果对确定底泥的处理方案及防止底泥二次污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研究滨岸缓冲带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机制,建立了农田、乔草带、滨水植物带、湿生草本带4个代表性试验小区,重点分析了其对氮、磷营养元素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农田是湖泊、水库等水体的重要的非点源污染源;乔草混合带对总氮(TN)及总磷(TP)有良好的净化作用,去除率分别为35.2%和32.6%.挺水植物对TN的去除效果非常显著,其质量浓度削减率达到88.9%,但是对TP表现为释放状态;草本过滤带具有较好的TN、TP净化效果,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37.4%和49.8%.过滤带内植被条件和入流污染物浓度是造成过滤带对TN净化效果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湖北段城镇生活源污染负荷现状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峡库区生活源污染负荷大,对库区水生态环境安全危害大等特点,以库区湖北段生活源污染负荷计算及预测为对象,分析了1995~2007年污水量和主要污染物COD、BOD5、氨氮、TN、TP的排放量,并采用灰色模型预测各区县人口数量,结合排污系数法估算2008~2020年生活源污染负荷量。结果表明,城镇生活污水量在2001年出现显著的增长,之后缓慢增长,截至2007年底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达到2 174.73万t,而其中主要污染物COD、BOD5、氨氮、TN和TP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预测结果为生活源污染负荷削减和库区水质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把握海河流域邯郸境内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采用输出系数法、等标污染负荷法、ArcGIS技术和系统聚类法对邯郸各县进行污染估算和系统解析。2019年邯郸市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3-N)排放量分别为58 396、6 046、1 348和4 669 t,COD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等标污染负荷评价显示总氮和总磷是主要污染物,负荷比分别为29.67%和33.08%。畜禽养殖源和化肥流失源是主要污染来源,负荷比分别为41.97%和38.72%,化肥流失污染是TP主要贡献者,畜禽养殖污染是NH3-N主要贡献者,各污染源对COD和TN的贡献率较为平均。将邯郸市农业非点源污染划分为6种污染类型,确定严格监管区并提出相应治理措施,为未来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临江河回水区总氮和总磷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7—2008年对库区次级河流临江河水质及流量的监测资料,分析了临江河回水区总氮(TN)、总磷(TP)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对其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临江河回水区的TN、TP动态变化明显。与TN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相反,TP浓度呈现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的变化规律;TN、TP通量均表现出丰水期明显高于桔水期的规律。平均每年约有4142t的TN、455t的TP汇入临江河回水区;且与2007年相比,2008年的TN输入通量减少了约32.7%,而TP通量却增加了34.3%,这种变化与TN、TP浓度的年际变化一致;TN通量的变化主要受河流流量的影响,TP通量受浓度和流量的双重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TN主要通过点源途径进入河道,以氨氮(NH3-N)为主要存在形态,其次为溶解性有机氮(DON);TP主要通过面源途径进入河道,以磷酸盐(PO4^3-P)为主要存在形式。研究表明,要改善临江河回水区的水环境质量,控制流域内的点源污染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验证狐尾藻、金鱼藻及蓖齿眼子菜三种水生植物组合对实际污染水体的处理效果,建立了植物围栏,研究原位条件下植物组合对受污染水体中营养盐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原位状态下,围隔内各组水生植株组合均能对水体中污染物质具有一定去除作用。相对于对照组,狐尾藻+金鱼藻组合去除氮类营养盐效果最好;篦齿眼子菜+狐尾藻组合对水体中溶解性磷类营养盐去除效果最好;篦齿眼子菜+狐尾藻的植物组合水体中溶解性CODMn去除效果最好,而综合来看,狐尾藻+金鱼藻的组合对各位营养盐的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高级氧化组合工艺协同净化微污染水的示范生产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考察催化氧化-UV/H_2O_2-生物活性炭(BAC)高级氧化组合联用工艺在实际生产中对微污染水源水的的处理效能,在淮南某水厂示范工程对微污染淮河水进行了生产实验.结果表明,催化臭氧氧化-BAC组合联用工艺对水中的UV_(254)、DOC、氨氮、CODMn及THMFP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不会带来溴酸盐的问题.催化臭氧氧化工艺对UV_(254)、DOC、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1.8%、8.1%、10.8%.BAC对氨氮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最高去除率可达61%;对DOC和COD_(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0.4%和15.3%.催化臭氧氧化接触池对THMFP的平均去除率为34.9%,最高去除率可达53.2%.UV/H_2O_2在示范性生产实验中,对进一步提高有机物的去除能力有限;在实际生产设计中,考虑UV分解剩余臭氧的效用建议采用:催化臭氧氧化-UV-BAC-砂滤是确保饮用水出水安全可靠的高级氧化工艺必要的组合工艺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各自来水厂处理低温低浊水、提高出厂水水质以及自来水厂整体工艺的提升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从太湖打捞的蓝藻进行离心脱水后获得藻浆压滤液,其中含有大量藻类细胞液,N、P以及微囊藻毒素(MC LR)含量较高,如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必将引起二次污染。采用下向流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处理藻浆压滤液,考察了对COD、氨氮、TN、TP、MC LR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水力负荷为0.40m3/(m2·h)时,出水COD、氨氮、TN、TP、MC LR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4%、91.6%、39.6%、13.2%和88.3%。出水COD、氨氮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MC LR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限值。对BAF系统中微生物种属进行分析,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其优势菌种分别为赖氨酸杆菌、气单胞菌、芽孢杆菌、不动杆菌、无色菌、梭状杆菌和假单胞菌,启动期投加的藻毒素降解菌T1在BAF系统中生长良好并形成优势菌种。  相似文献   

17.
重庆三峡库区非点源污染来源分析及负荷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2000年统计资料,分析了重庆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化肥流失、农药流失、畜禽养殖、水土流失、城市径流等污染源对非点源污染物COD、NH3-N、TN、TP的贡献。运用RUSLE模拟计算颗粒态污染负荷并结合溶解态污染负荷,估算入库非点源污染总负荷。得出库区颗粒态N负荷(占TN的50.1%)与溶解态N负荷(占TN的49.9%)相当;颗粒态P负荷(占TP的58.0%)略大于溶解态P负荷(占TP的42.0%)。该方法给湖泊、水库等水体底质再悬浮与释放溶解态N、P的迁移研究提供了计算颗粒态污染负荷和溶解态污染负荷的简洁方法。  相似文献   

18.
营养因子与藻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探讨了初始总氮、总磷、氮磷比等营养因子对"水华"生物量的影响.当初始总氮质量浓度小于2.0mg/L、初始总磷质量浓度小于0.1mg/L时,藻生长高峰值与总氮总磷质量浓度比之间具有良好的规律性.在不同的氮磷比值分布区间,尝试性地提出了对应的藻"水华"生物量回归模型.该模型可对藻类"水华"的生物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以超滤为核心的短流程、低药剂的绿色净水工艺可行性,以连续过滤作为膜前预处理工艺,通过中试实验考察连续过滤-超滤工艺处理松花江水的处理效能和膜污染特性,并与直接超滤进行对比实验,考察连续过滤预处理在组合工艺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连续过滤-超滤工艺对松花江水的浊度和氨氮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99. 75%和70. 77%,但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差,COD_(Mn)和UV_(254)的去除率分别为32. 21%和17. 12%.超滤膜前期污染较缓慢,15 d后污染速率加快,在第50天跨膜压差增长至50. 3 k Pa,达到膜污染上限.连续过滤对色氨酸类蛋白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超滤对溶解性生物代谢物、色氨酸类蛋白质、富里酸类有机物和腐殖酸类有机物均有一定的截留作用,其中腐殖酸类有机物和色氨酸类蛋白质是超滤膜的主要不可逆污染物.组合工艺对COD_(Mn)、UV_(254)和氨氮的去除率比直接过滤分别高出9. 97%,7. 02%和33. 84%,且膜污染速率远低于直接超滤.研究成果将推动超滤膜技术在微污染源水净化方面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