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大高殿在北京西城区景山前街西端,面临筒子河与紫禁城西北角楼隔河相对,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原称"大高玄殿",内供三清像,是明代皇帝斋醮及宫婢习道教仪礼的斋宫,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曾重修。清代因避康熙帝玄烨之讳改名"大高元殿"后更名为大高殿。曾于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一年(1746)、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  相似文献   

2.
张典 《古建园林技术》2022,(162):125-128
“三宫殿三所殿”[1] 为紫禁城外西路的一组建筑 , 为东西向的三宫殿和南北向的三所殿整体形成 L 型建筑区域。本文在对三宫殿三所殿区域保护修缮所得测绘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遗迹考证以及文献、图像资料,对该区域始建至今的建筑布局与功用进行了考证。明永乐朝时该区域为仁寿宫;嘉靖朝兴建慈宁宫,该区域彼时为慈宁宫附宫区建筑。清初三宫三所殿建筑布局及其功能袭明旧制;清雍正末年,康熙继位之初,兴建寿康宫,并对该区域建筑布局和形制进行更改,直至清末该区域作为寿康宫附属建筑,为太后妃居所。中华民国至 2018 年工程管理处开始对该区域进行保护修缮之前,该区域的建筑布局仍未做大的改变,先后被作为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和文物修复厂使用。  相似文献   

3.
<正>故宫延禧宫灵沼轩延禧宫,建于永乐18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明嘉靖14年(1535年)更名为延祺宫,清改名为延禧宫,康熙15年(1686年)重修。前殿明清时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富察氏、成贵人曾在此居住。道光25年(1845年)毁于火,同治11年(1872年)曾议复建,后未行。宣统元年(1909年),在宫殿原址建水殿3层,以石材金属作栋,玻璃为墙,可临水观鱼。隆裕太后题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水晶宫是一座十分新潮  相似文献   

4.
一部中国建筑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一部中国政治史。北京天坛作为中国目前现存的唯一完整的祭天建筑组群,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始建以来,一直沿用至清末。在逾500年的天坛建筑族群营造史中,建筑本身几经更迭。从大祀殿营建到大享殿营建再到更名祈年殿,从北京天坛建筑的改变所折射出的是从"洪武初制"到"嘉靖改制"等祭天仪礼文化的变革乃至靖难之役、"大礼议"之争等政治、社会的变革。本文旨在通过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以及不同史地维度的对比,以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五年(1750)等时间节点上的重要变化,探究天坛建筑组群500年的营造历史与明清两代政治事件发生礼仪文化变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董峰万寿宫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价值,结合其整体布局方式,从三教殿、东耳殿、山门等方面,分析了董峰万寿宫的组成特点与建筑形制,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的建筑营造水平和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6.
北京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名为“金銮殿”,是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明代第3个皇帝朱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更名为“皇极殿”,一直沿袭使用到清代第一个皇帝福临,顺治二年(1645年)始改称为今名的“太和殿”。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现存遗址的实地考察,结合遇真宫真武殿焚毁前留存的照片与图纸,并对相关明代初期官式建筑进行比较来探讨遇真宫真武殿的大木做法特征,对其进行复原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现存遗址的实地考察,结合遇真宫真武殿焚毁前留存的照片与图纸,并对相关明代初期官式建筑进行比较来探讨遇真宫真武殿的大木做法特征,对其进行复原研究。  相似文献   

9.
赵彤梅 《中州建设》2009,(19):78-79
济源阳台宫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40公里王屋山华盖峰南麓,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系唐代王屋山道教著名三宫之一(紫薇宫、阳台宫、清虚宫)。唐开元十五年(727年)著名道士司马承贞奉敕创建,原名阳台观。后毁于五代,宋代重建,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改观日宫,称“阳台万寿宫”。正大四年(1227年)邱处机弟子王志祜主持修复阳台宫,复盛一时。明正德十年(1515年)落架大修大罗三境殿。  相似文献   

10.
无梁殿,又称砖殿,这种建筑最 大的特点是建筑材料全部采用非燃烧材料质地的砖、瓦、石砌成,没有传统的梁、柱、枋、檐等木质构件,故称无梁殿。 据专家考证,无梁殿是我国明朝建筑防火技术的重大突破。是从古代砖墓、砖塔的券顶技术发展而来。我国现存最旱的无梁殿是建于明朝初年的南京灵谷寺。 皇史 在北京天安门东侧,南池子大街路东,有一座无梁殿,叫皇史 ( ,音成,古代藏书的屋子),建于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我国最早具有防火功能的皇家档案库。大殿东西长42米,南北进深10多米,面阔9间,从外表看,它是一幢…  相似文献   

11.
在太庙东面的南池子大街,有一个特殊的院落,那就是明清时期存放皇家史册和重要资料的皇史。""的意思是"古代专门用于存放书籍的房子","皇史"就是皇家专用的档案馆。 皇史也称"表章库",建于明嘉靖十三年 (1534年 ),清嘉庆十二年 (1807年 )重修。主要建筑包括大门、正殿、东西配殿和御碑亭,四周有高大的红墙。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正殿。作为重要的档案存室,既需能防火防水,又得要防蛀防霉,因此,整座大殿皆为砖石仿木结构的宫殿式建筑,顶部及殿脊等处饰琉璃瓦,墙身为灰色磨砖,梁柱斗拱皆为石材。正面开有 5个券门,设两层门扇,外层为实木大门,内层为朱红隔扇门。殿内东西长 40多米,南北宽 10余米,屋顶为拱券式,没有梁、柱,因此,又称"无梁殿"。东西墙上设有两面对开的窗子,以使空气对流。殿内有高 1.2米的汉白玉须弥座,上面雕刻着精美的海水、游龙图案,石座上安放着 152个鎏金雕龙的铜皮樟木柜,用以存放皇室档案。此柜及此殿就是所谓的"金匮石室"。殿门外有月台,四周环绕着汉白玉栏杆。此殿"金匮"内曾存放过明代的"实录"、"宝训"及清代"玉牒"等皇家档案,还有《永乐大典》副本及《大清会典》、《朔汉方略》内阁副本等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一、山川坛与先农坛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营造北京之时,宫殿、坛庙均沿用应天府(南京)规制。在正阳门南分别建天地坛和山川坛,后前者改建为天坛、大享殿、祈谷诸坛,后者改建为神抵、先农、大岁诸坛。明嘉靖三十二年(155年)加筑外城,二坛都包在城内。因其  相似文献   

13.
杨平 《城乡建设》2005,(1):52-54
一、圆明园历史上保护工作几次大的事件 第一次是1873年的"同治重修".圆明园被焚毁之后,还有若干殿宇幸存,同治十二年,同治皇帝发诏择要兴修圆明园部分建筑:兴修前先清除了工地上的渣土,然后又将"安佑宫""天地一家春"、"清夏堂"、"正大光明殿"和圆明园中路等处的殿宇、房屋共1420多间残毁的台基和墙垣拆去.在工程进行中,他们还拆掉了圆明园内的藏舟坞和园外"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处的旧材料,来满足当时圆明园部分修复工作的急需,可谓是拆东墙补西墙.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探讨隋代建筑艺术与技术特征,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所作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考古发掘为根据,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对37号殿址平面进行复原设计.  相似文献   

15.
白颖  贺从容 《古建园林技术》2010,(4):36-37,35,I0001
<正>武当山南岩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武当山重要的道教道场。玄帝殿为南岩宫的正殿,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毁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火灾。修  相似文献   

16.
"规制悉如南京,唯高敞壮丽过之" 天坛,原为天地合祀的天地坛,依南京大祀殿规制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修建,经明嘉靖改制及历朝改建重建,逐步形成了现状占地273hm^2(约为故宫面积4倍)的宏大坛庙建筑群。  相似文献   

17.
无锡锡州联合发展总公司和美国佳殿工业公司于1996年4月17日在北京正式举行合资建设大型浮法玻璃生产项目签约仪式。 无锡佳殿浮法玻璃项目建设在锡山市西漳镇,总投资为1.3亿美元,外方占80%比例,中方占20%比例,建设期约1年半。  相似文献   

18.
正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境内,始建于1703年,是由诸多大小宫殿建筑组成的庞大建筑群。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是清朝皇帝处理政务、举行各种仪式的夏季行宫。避暑山庄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其宫殿区内宫室建筑仿照紫禁城布局构建。因此,避暑山庄又有"关外紫禁城"之称。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包括正宫、松鹤斋、东宫和万壑松风殿四组建筑。正宫有九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  相似文献   

19.
窦鹏 《中外建筑》2010,(11):48-51
<正>兴庆宫系唐长安城三大宫殿区之一,始建于公元714年,为盛唐著名的皇家宫苑与政治活动中心。因在大明宫南,又称为"南内",总体面积达1.3km2,其宫城四面辟城门六座,内以隔墙界分为南北两区,北部为宫殿区,有兴庆殿、大同殿、南熏殿等建筑;南部则以兴庆池为中心的风景园林区,周围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建筑。兴庆宫作为盛唐时期的皇宫御苑,唐玄宗建造了许多华贵富丽的宫殿楼阁,并为方便抵达大明宫与曲江池芙蓉园,宫侧还修有勾通之夹城复道。  相似文献   

20.
太阴寺位于山西省绛县城东卫庄镇张上村,距县城7.5公里,该寺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金大定十年(1170年)、元泰定年间(1324-1327年)(该条据绛县志卷十二·寺观三页)、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民国十四年(1925年)多次重修。该寺中等规模,坐南朝北、二进院落。原中轴线上从北往南依次建有山门、中殿、大雄宝殿、砖墓冢。原山门于1973年左右被拆毁,现为1984-1985年新建的五间仿古建筑;中殿毁于清末香火引起的大火,民国初年重建,但建筑结构远不及以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