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PP/纳米CeO2复合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用偶联剂修饰后的纳米氧化铈(CeO2)、未修饰纳米CeO2以相同的比例与PP切片共混后熔融纺丝,并测定拉伸纤维的力学性能和染色性能。结果表明:加入用偶联剂修饰纳米CeO2的PP纤维的可纺性较好,力学性能比PP纤维下降少;而加入未修饰纳米CeO2后PP复合纤维的可纺性较差,力学性能有所下降。SEM照片表明,用偶联剂修饰后的纳米CeO2在纤维表面分布均匀,颗粒尺寸明显比未修饰纳米CeO2小。用分散染料在高温高压下对PP复合纤维进行染色,加入修饰后纳米CeO2纤维和未修饰纳米CeO2的PP纤维其吸收系数与散射系数的比值(K/S)比PP纤维分别增加了30.3%,45.5%,纤维的染色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2.
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皮,以聚酰胺6(PA 6)为芯,采用皮芯复合纺丝方法制备了HDPE/PA 6复合纤维及复合色丝;对HDPE/PA 6复合纤维制备过程中的组分配比、纺丝与拉伸工艺进行了探讨,对复合纤维的截面形貌、力学性能及其织物的凉感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HDPE与PA 6切片的质量比为40:60时,可纺性良好,HDPE/PA 6复合纤维的初生纤维横截面皮芯结构清晰;当PA 6组分的螺杆挤出温度为260℃时,可纺性较好,在HDPE组分中添加质量分数1%~2%的专用改性母粒,可获得更好的纺丝效果;拉伸倍数为2.6~2.8时,制备的HDPE/PA 6复合纤维断裂强度达3.57~3.82 cN/dtex,且复合纤维面料的接触凉感系数达0.23 J/(cm~2·s),具有良好的接触瞬间凉感性能;制备的棕色HDPE/PA 6复合色丝的表观染色深度达5.437,复合色丝具有较好的染色性能。  相似文献   

3.
庄辉  王平  金朝辉 《合成纤维》2010,39(3):47-49
通过对55 dtex/36 f裂片型涤锦复合超细DTY生产中熔体温度、熔体压力、复合比、POY纺丝速度、冷却条件、原料及DTY工艺的理论分析,结合生产实践中的工艺改进和调整,解决了55 dtex/36 f复合丝的可纺性和染色均匀性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赵敏  杨胜林 《合成纤维》1999,28(4):35-37,45
本文介绍了等离子体的产生、对纤维的改性原理及处理设备。对等离子体在纤维改性中的应用效果,如亲水性、粘合性、可纺性、染色整理性能等进行了综述,指出等离子体技术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星形复合超细纤维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玲  李杰 《合成纤维》1996,25(2):12-17
以PET和PA-6切片为原料,研制了星形复合超细纤维.本文介绍了星形复合起细喷丝板的研制及纤维生产的工艺特点.结果证明,星形复合喷丝板的组份比例调节范围广、纺丝工艺易控制,制成的纤维形状稳定、一致性好,具有易剥离、染色均匀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碳纤维复合芯拉挤工艺中纤维张力及张力均匀性对复合芯强度及成本的影响。试验利用纤维张力计测定碳纤维复合芯拉挤生产过程中的纤维张力,研究了不同张力条件下碳纤维复合芯抗拉强度、卷绕性能与张力关系,同时通过控制纤维张力的均匀性研究纤维张力均匀性与复合芯径向耐压强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纤维张力的大小及均匀性对拉挤复合芯棒综合性能具有明显的影响,复合芯拉伸强度随着纤维张力的增加逐渐增加,当张力控制在0.6%纤维强力时为最佳制备工艺;纤维张力的均匀性提高,且复合芯棒的径向耐压性能提高。通过控制纤维张力可以相应减少碳纤维原材料用量,达到降低碳纤维复合芯成本的目的,有利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再生丝素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芸  薛华育  戴礼兴 《合成纤维》2006,35(8):13-16,19
以静电纺丝方法制备再生丝素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纳米纤维。研究了共混配比、溶液浓度、添加剂含量及电纺电压、喷丝距离等因素对纤维成形及纤维有关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与聚乙烯醇共混后再生丝素纤维的柔韧性有一定改善,适当增加PVA在共混物中的含量、提高纺丝液浓度以及纺丝电压有利于改善共混溶液的可纺性。另外,加入丙三醇虽可使纤维直径的均匀性有所提高,但却不利于纤维成形。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自主开发的PET缩聚复合催化剂的缩聚反应宏观动力学,以及合成PET的结晶性能、热稳 定性、流变性能、可纺性和纤维的染色性能,并与三氧化二锑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三氧化二锑催 化剂相比,复合催化剂可以提高PET缩聚反应速率20%以上,对切片的结晶性能无不利影响,切片具有良好 的热分解稳定性,切片的流变性能、可纺性和纤维的染色性能没有明显变化。在10 kt/a装置上聚合试验,证 实PET切片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9.
PBT及其衍生纤维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莹瑛 《合成纤维》1992,21(2):31-36
本文介绍了PBT/PET共混纤维的性能。在DSC测试中发现,该共混纤维的两组分在晶区是不相容的,而在无定形区两组有是相容的;共混纤维克服了PBT纤维的自伸长现象,改善了卷装成型及两组分性能的加和性,使共混纤维的最大拉伸比及初始模量提高了,并改善了染色性和手感。接着介绍了PBT/PET复合纤维无需变形加工,可制得具有自卷曲的高伸缩性及两组分纤维性能的加和性,手感柔软、染色性能优良的纤维。最后介绍嵌段共聚PBT纤维性能,及其生产公用工程消耗低、经济性好以及弹性可调性等优点。另外,还介绍了共混、复合及嵌段PBT纤维国内外发展情况及其在仿真丝、弹性织物及弹力缝纫线等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胶原蛋白/聚乙烯醇复合纤维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将胶原蛋白和聚乙烯醇(PVA)分别溶解后复合纺丝,制得胶原蛋白/PVA复合纤维,对复合纤维的可纺性、力学性能和结构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胶原蛋白和PVA复合纺丝,具有较好的可纺性,复合纤维经过热拉伸、热定型和缩醛化处理后,纤维强度、模量和伸长率分别达到了2.3cN/dtex,30.69cN/dtex,20.12%;结晶度较高为70.57%;水中软化点由缩醛化前的89℃提高到110℃。通过扫描电镜照片观察复合纤维,未发现两相结构,胶原蛋白和PVA结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可染型丙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聚物共混改性的方法,研制出可染聚丙烯树脂,对其流变性、可纺性及其纤维的染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混丙纶具有良好的分散染料可染性,而且各项牢度良好。  相似文献   

12.
王鲁燕 《合成纤维》2002,31(3):35-37
介绍了阳离子聚酯切片的种类及其阳离子可染机理 ,并对阳离子聚酯生产过程及其注意事项作出了说明 ,对所生产的阳离子 (CDP)切片的可染性与可纺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YBP可染丙纶树脂的研制及纺丝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聚丙烯中加入一种染色性能优异的高聚物进行共混纺丝,可改善丙纶可染性.考察了共混树脂(YBP)复配比、流变特性、热性能及可纺性.结果表明:改性剂添加量为6%时,适当调整纺丝拉伸工艺,可制得强度≥40 cN/tex,延伸度为40%~60%的 YBP 可染丙纶.在常压下沸染,用分散染料上色,其上色率≥82%.  相似文献   

14.
可染型聚丙烯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高聚物共混改性方法,成功地研制出可染型聚丙烯树脂。并对其热性能、流变性、可纺性及染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染型聚丙烯树脂具有良好的可染性,可制取分散染料和阳离子染料可染的聚丙烯纤维。  相似文献   

15.
磷系共聚阻燃聚酯的性能测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阻燃聚酯切片常规指标、过滤性能及热分析、高速纺POY试验、染色性能试验、阻燃性能的测试表明,所合成的阻燃聚酯切片具有良好的纺丝性能、染色性能,其织物的LOI值达32.4%。  相似文献   

16.
PP/DADB共混体系结构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Instron3211毛细管流变仪、HAAKE 90MIXER流变仪、自制HPM-C图像处理仪、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研究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流变性、可纺性、聚集态结构。结果表明,共混体系为热力学不相容体系;改性添加剂的加入使得纤维的结晶度下降;结构变松散,可染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的定义。综述了近年来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中应用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等离子体技术在纤维织物、塑料、多孔材料、生物材料等改性中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等离子体在材料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如亲水性、拒水性、黏合性、可纺性、染色整理性能、阻燃性、抗静电性等。最后,指出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 FDY油剂润湿性的意义及其在纺丝加工过程中的作用。讨论了润湿性对加工纤维的摩擦系数、抗静电性、强伸度的均匀性及可纺性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9.
Polyurethane/clay nanocomposite (PUCN) filaments were spun by the dry‐jet‐wet spinning method. To prepare the PUCN filaments, 0.25, 0.50 and 1% of nanoclay on the weight of polyurethane were incorporated in the polyurethane dop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lay and polyurethane was analysed by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Fourier Transform‐infrared (ATR‐FTIR) spectroscopy.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 PUCN filaments were analysed by wide‐angle X‐ray diffraction (WAXD)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Both the neat polyurethane and the PUCN filaments were dyed with different acid, basic and reactive dyes. The neat polyurethane filaments exhibited poor dyeability with all three classes of dyes. By contrast, the PUCN filament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dye uptake with all of the dyes used. Furthermore, the dye uptak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the percentage of clay in the filaments increased, as indicated by the increase in the K/S values of the dyed filaments. The dyeing mechanism with all three dyes, as well as the increased dyeability of the PUNC filaments in comparison to those of the neat polyurethane filaments,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