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各大领域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服装设计行业获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其现代化发展特征也愈加的明显。随着现代服装设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民族服装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也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民族服装元素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的展示出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且对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也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能凸显我国现代服装设计的独特优势,对促进服装行业的转型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篇文章主要分析现代服装设计中民族服装元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当今的服装设计师提取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理念运用到服装设计当中,从而体现出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一方面提升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提高服装设计市场的竞争力,这是一种双赢的发展理念,也要求着现代服装设计必须实现现代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因此,现代服装设计师可以从服装设计的内容、内涵、手段、设计等方面,将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运用其中,从而为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孔敬 《服装设计师》2024,(4):119-123
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作为时代意识形态的载体,作为一项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创作过程,现代服装设计不仅需要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元素,还需要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修养,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灿烂若瑰宝,如何将这些资源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和时尚趋势,是当前服装设计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对现代服装设计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赵红绘 《西部皮革》2023,(11):119-121
传统美术图案和服装设计的融合是一种跨界艺术形式,它不仅充分表达并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也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文章通过将传统美术图案精美细致的构造、色彩和图形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服装风格,并在融合中注重时尚元素的加入,为传统美术图案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时尚感。从而得出结论:传统美术图案与服装设计的融合,不仅丰富了时尚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让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时尚领域得以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傅家怡 《纺织报告》2020,(2):100-101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服装也必然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对传统民族服饰的研究设计与创新,是对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动力,将传统民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是很有必要的。文章将彝族传统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注重再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通过设计作品将传统与潮流、时尚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6.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精神水平的日益提高,衣服御寒等基本性质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将更多现代化元素和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已经成为服装设计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汉服是我国的传统服饰,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明珠,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汉服风貌运用到自己的服装设计中。介绍了汉服风貌,分析汉服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并揭示从汉服风貌观现代服装设计的民族文化传承与运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周昕 《印染》2022,(6):91-92
<正>服装是人类物质文明的承载,也是精神文明的呈现。服装设计中融合了风俗文化、审美情趣、艺术特色,甚至是宗教文化与文明高度等。现代社会的服装设计中也融入了多重文化元素,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画的部分。中国画是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也是独具我国特色的绘画艺术。将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延续到服装设计之中,在服装设计中体现中国画的艺术元素,  相似文献   

8.
在设计多元化的背景下,现代服装设计融入民族元素,不仅能为传统民族服饰带来发展的机遇,还能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瑶族服装款式多样、纹饰丰富,服饰材料的获取和加工、纺织工艺、纹饰符号的文化意蕴等红瑶民族服饰的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进行有机结合,不但能够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而且能够增强服装设计的特色和个性,以此推动我国服装设计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文章研究了瑶族民族服饰的主要元素,分析了广西红瑶服饰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伴随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不断推进,近年来在中国举办的各类国际服装设计周、服装设计论坛等不断增多,这反映了我国服装设计领域与国际同步的发展趋势现代服装设计必须要基于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服装设计中引入必要的民族传统艺术元素,以赢得广大受众的情感认同。实际上我国民族传统艺术千百年的发展变革是与服装设计息息相关的,这反映了艺术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有效相融,另一方面彰显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因而,对民族传统艺术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装设计中的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内涵的沉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艺术价值很高,在服装设计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所涵盖的范围极为广泛,设计师们将其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通过再造传统元素,将其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既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能充分展现出作品的文化性与艺术性。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元素的价值表现,阐明了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最后提出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周莹 《纺织导报》2012,(10):96-98
我国民族服饰艺术因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保留有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在时下国际时装T台上日盛的“民族风”题材的时装设计中,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服饰的借鉴是众多设计师们的重要设计手段.而设计师们对中国民族服饰的借鉴则主要是从民族服饰的文化、造型、色彩、图案及工艺这5个方面展开,对传统民族服饰元素进行时尚的设计再造.  相似文献   

12.
左双喜  郑怀湘 《纺织学报》2012,33(1):116-120
 唐代服饰风格千姿百态、多彩多姿,服饰文化表现为华丽、开放,唐代服饰上的开放得益于胡、汉文化乃至异域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从融汇艺术的角度全新的诠释唐代服装特点及成因,针对外来文化和内衣外穿的形式分析其款式特点;对唐代融汇胡服特色和多种文化元素的女装进行剖析,唐代服装的融汇艺术形式新颖,拓展了服装融汇艺术的设计域面,对现代服装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健 《纺织导报》2016,(1):86-88
文章通过对拼布艺术在服装面料再造设计中的图案造型、面料肌理、装饰手法等方面创意表现的研究与论述,意在强调拼布艺术在服装面料再造的创意表现中,设计作品必须体现个性创意与装饰艺术手法之间的有机配合,必须展现传统文化与时尚流行的有效融合,使古老的拼布艺术在服装面料再造、服装设计与人们生活方式中焕发青春、彰显魅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规模空前的"年轻风暴"席卷全球,欧美各国的青年亚文化族群掀起街头时尚浪潮,源于高级时装由"上"至"下"的流行被颠覆,高级时装业面临危机,设计师们不断尝试设计与经营的突破与创新,高级成衣业悄然兴起,时尚发生巨变,现代化服装产业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的现代茶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馆已沦为时尚都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及其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不但透析着中华茶文化的悠远历史,也涌动着中国人的脉脉温情,连接着跨时空与跨地域的文化习俗,展显出多资多彩的新艺术特征。本文就中西方各国的茶饮文化与茶室艺术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异质文化与艺术形式的对比,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差异,借此探讨基于文化交融时代背景下的现代茶馆装饰。  相似文献   

16.
以传统服饰元素百纳织物为依据从其艺术形式出发,分析了不同风格设计师对百纳织物元素进行的创新与在时尚女装设计中的应用,旨在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传统服饰元素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文化的历史悠久并植根于民间。在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它独特的装饰趣味和艺术感染力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扎染艺术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当中,不仅是一种创新,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传承。文章以现代时装需求为导向,探索扎染艺术的多样性发展,并且引发人们将我国传统工艺进行创新再应用的更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传统性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传统元素在国际首饰大潮中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 由贵族化、高档化向平民化、个性化转变. 它给现代艺术设计、现代生活的审美内容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即民族民间文化. 它以极其独特的形式内容渗透到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中. 分析首饰设计中的传统性元素及其在首饰设计中的发展, 为传统性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扬州剪纸艺术在毛呢服装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针对扬州剪纸艺术与毛呢服装设计结合的可行性问题,以扬州剪纸的艺术特征作为切入点,阐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民间艺术扬州剪纸在服装中运用的意义,并结合毛呢服装的设计特点和时尚需求,分别从扬州剪纸艺术的图案布局、技法运用及工艺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扬州剪纸艺术为毛呢服装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思路,挖掘了开发潜质,增加了附加值,为毛呢服装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