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表面活性剂增效碱驱中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协同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考虑了在碱(Na2CO3)性条件下表面活性剂之间在界面张力性质、耐盐性及驱油效率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实验结果表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复配,除在界面张力性质方面显现出比石油磺酸盐之间更好的协同效应外,石油磺酸盐在较高矿化度下的溶解性也获得根本改善,能够顺利通过孔隙介质并获得较高的驱油效率,长期放置亦无沉淀发生,为热力学稳定体系。  相似文献   

2.
醚羧酸盐及其与石油磺酸盐和碱的复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王业飞  赵福麟 《油田化学》1998,15(4):340-343
本文报道醚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结果。在考察这种非离子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耐温、耐盐、耐钙能力及界面张力基础上,主要研究了它与石油磺酸盐和碱的复配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表面活性剂与石油磺酸盐复配不仅能大大改善石油磺酸盐的耐盐性能,而且不需添加低分子量的醇即能使复配体系与癸烷的界面张力达到超低,可用于高矿化度地层驱油。加入碱可进一步增强醚羧酸盐/石油磺酸盐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张路  赵濉 《油田化学》1998,15(4):348-353
考察了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石油磺酸盐Cy体系与胜利孤东原油及萃取其酸性组分后的剩余油间的动态界面张力特性,发现复合驱油体系中的外加表面活性剂、碱与原油原位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对低离子强度下短时间内的界面张力影响较大;外加表面活性剂对高离子强度下长时间的界面张力影响较大。动态界面张力的最低值与界面上各表面活性物质的浓度和比值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油相性质和水相性质对具有一定亲水-亲油能力的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吸附的影响出发,研究模拟油中的有机添加剂(有机酸、长链醇)和不同结构的原油酸性活性组分与外加表面活性剂之间以及不同亲水、亲油能力的二元混合表面活性剂之间在降低界面张力方面的协同效应。油相中的油酸甲酯通过改变外加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相之间的分配而影响界面浓度,从而影响界面张力,随着油相中油酸甲酯浓度的增加,油相中有机活性物质与不同结构的外加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协同效应有正有负,协同效应是正还是负与具体的水相性质密切相关。提出了判别表面活性剂与模拟油中有机物降低界面张力方面协同效应正负的经验方法,用该经验方法得出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图6参7  相似文献   

5.
从油相性质和水相性质对具有一定亲水-亲油能力的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吸附的影响出发,研究模拟油中的有机添加剂(有机酸、长链醇)和不同结构的原油酸性活性组分与外加表面活性剂之间以及不同亲水、亲油能力的二元混合表面活性剂之间在降低界面张力方面的协同效应.油相中的油酸甲酯通过改变外加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相之间的分配而影响界面浓度,从而影响界面张力,随着油相中油酸甲酯浓度的增加,油相中有机活性物质与不同结构的外加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协同效应有正有负,协同效应是正还是负与具体的水相性质密切相关.提出了判别表面活性剂与模拟油中有机物降低界面张力方面协同效应正负的经验方法,用该经验方法得出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图6参7  相似文献   

6.
从油相性质和水相性质对具有一定亲水-亲油能力的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吸附的影响出发,研究模拟油中的有机添加剂(有机酸、长链醇)和不同结构的原油酸性活性组分与外加表面活性剂之间以及不同亲水、亲油能力的二元混合表面活性剂之间在降低界面张力方面的协同效应。油相中的油酸甲酯通过改变外加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相之间的分配而影响界面浓度,从而影响界面张力,随着油相中油酸甲酯浓度的增加,油相中有机活性物质与不同结构的外加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协同效应有正有负,协同效应是正还是负与具体的水相性质密切相关。提出了判别表面活性剂与模拟油中有机物降低界面张力方面协同效应正负的经验方法,用该经验方法得出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图6参7  相似文献   

7.
石油氧化皂能在很宽的活性剂浓度范围及矿化度范围内与大应原油产生超低界面张力。在POS中加入少量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ORS,使2体系产生超低界张力所需的矿化度大大降低POS与ORSB-100等表面活性剂复配,表现出很好的协同效应。复配体系产生超低界面张力所需的矿化度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耗散颗粒动力学(DPD)方法在介观层次上模拟了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界面的排布行为,考察了分子结构、油相等因素对界面密度和界面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利用表面活性剂复配协同效应提高界面活性的机理。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类型、油相、表面活性剂复配等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阴-非”表面活性剂复配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1个数量级。根据分子模拟和实验研究结果,结合孤东七区试验区原油特点,提出了“0.3%”石油磺酸盐 + 0.1%表面活性剂1#+0.15%聚合物"的二元复合驱配方,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2.95×10-3 mN/m,物理模拟实验提高采收率高达18.1%。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碳链长度醇及混合醇对石油磺酸盐/疏水缔合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醇与石油磺酸盐具有很好的协同效应,醇的加入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在石油磺酸盐浓度为1000mg/L,醇的浓度为1000mg/L时,C4-C12及混合醇均能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3mN/m;混合表面活性剂与单独石油磺酸盐相比...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两种国产石油磺酸盐间产生协同效应的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克拉玛依石油磺酸盐与安庆石油磺酸盐是有代表性的两种国产石油磺酸盐,前者由新疆原油磺化中和制得,后者是以催化裂化馏分油为原料经磺化中和制得。笔者应用^1H NMR和元素分析的方法测定了这两种石油磺酸盐的脱磺油,从而得到石油磺酸盐亲油基的支化度和芳香度。应用相图和测定Krafft温度的方法考察了该两种国产石油磺酸盐的亲水亲油性,由此探讨了该两种石油磺酸盐间发生协同效应的基础。应用绘制界面张力等值图的方法优化了该两种石油磺酸盐的复配,筛选了针对不同试验区块油、水及温度条件的表面活性剂驱油配方,验证了该两种石油磺酸盐之间的正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1.
Chemical methods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CEOR) are applied for improving oil recovery from different kinds of oil reservoirs due to their ability for modifying some crucial parameters in porous media, such as mobility ratio (M), wettability, spreading behavior of chemical solutions on rock surface and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IFT) between water and oil. Few decades ago, the surfactant and polymer flooding were the most common CEOR methods have been applied for producing the remained hydrocarbon after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covery techniques. Recently,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 nanotechnology in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For this purpose, many studies reported that nanoparticles (NPs) have promising roles in CEOR processes due to their ability in changing oil recovery mechanisms and unlocking the trapped oil in the reservoir pore system.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d up-to-date review of the latest studies about various applications of nanoparticles (NPs) within the surfactant (S), polymer (P), surfactant-polymer (SP), alkaline-surfactant-polymer (ASP) and low salinity waterflooding processes, which exhibits the way for research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investigating this technology. The review covers the effects of nanoparticles on wettability alteration, interfacial tension reduction and oil recovery improvement, and discuss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ock/fluid interaction behavior in porous media through the nanofluid flooding.  相似文献   

12.
碱-助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体系相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采用乳化筛选试验法制作活性图,对碱-助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PS)驱油体系相性质所作的研究。讨论了活性剂、碱对体系相性质的影响及相性质与界面张力、驱油效率之间的关系。在碱-原油体系中加入低浓度表面活性剂可使活性区加宽,体系最佳含盐量提高。过量碱在体系中起电解质作用。一价阳离子对相性质的影响次序为 K~ >Na~ >NH_4~ 。最佳体系的界面张力可达到很低值。  相似文献   

13.
复合驱油体系与孤东油田馆5^2^+^3层原油间的界面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绪龙  薛怀艳 《油田化学》1993,10(3):234-237
本文报导了用于孤东油田馆5~(2+3)层复合驱油试验的ASP体系与原油间界面张力的研究结果。在ASP复合驱油体系中,碱A和表面活性剂S在降低界面张力上有协同效应,聚合物P的影响很小。在单一A和A+S体系中最佳碱浓度为0.2%和1.5%(Na_2CO_3)。1.5%Na_2CO_3+0.4%OP-10体系有最佳界面特性。  相似文献   

14.
张路  赵濉 《油田化学》1999,16(4):356-361
本文通过改变两种石油磺酸盐的混合比例,配制出碳数最低值不同的一系列混合表面活性剂溶液作为标尺,考察了几种有机酸、十八醇、Span60 及两种卟啉( OEP和ETIO) 对正癸烷模拟油的EACN 值及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庆原油馏分与复合体系界面活性及乳化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考察原油成分对复合体系界面活性的影响,将原油通过实沸点蒸馏法切割成不同的馏分,对各馏分与三元体系的动态界面张力进行了测定。还探讨了馏分油的乳化液稳定性及重组分对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轻馏分最低,其次是重组分,再次是沸点依次升高的中间馏分;在轻馏分中加入重组分可以进一步降低界面张力;馏分油与二元( A/S) 体系形成的乳状液,其稳定性随馏分沸点升高而降低,加入重组分可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克拉玛依原油中活性组分的分离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晓波  李之平 《油田化学》1999,16(4):333-335,340
用碱醇液萃取法从克拉玛依原油中分离出了界面活性组分并进行了元素分析,通过硅胶柱层析按极性大小将该活性组分分成了5个级分,对5个级分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其主要成分是石油酸。用旋转滴法测定了该活性组分及其5个级分与碱水间的界面张力,结果表明的含氮化合物及石油酸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可以使原油与NaOH水溶液的界面张力降至10^-2mN/m。  相似文献   

17.
曹亚  李惠林 《油田化学》1999,16(3):265-267,277
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系列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与大庆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条件,结果表明盐,醇的加入对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影响不大;碱的加入能改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上的吸附,使界面张力大幅度下降,在适当配比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碱水溶液与原油可达到超代界面张力值(10^-3mN/m)。  相似文献   

18.
侯震山  汪汉卿 《油田化学》1999,16(4):348-348,351,389
通过油酸钠-TritonX-100复配体系与庚烷间动态界面张力的研究发现,不同表面活性剂组分体系的动态界面张力曲线的时间效应不同,且达到的平衡界面张力值也不同。较高油酸钠含量的复配体系容易产生低界面张力,油相含有机酸对降低界面张力较为有利。从实验结果还得出,界面相中各种活性物质合理分布对界面张力的降低起重要作用,活性物质在界面的反应及放在界面上的吸附/脱附速率控制动态界面张力行为。  相似文献   

19.
石油羧酸盐和磺酸盐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研究了用石油馏分液相氧化产物制得的石油羧酸盐与不同磺酸盐(ORS-41、B-100、MS-45等)的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结果表明,复配体系的界面生优于单一的石油羧酸或磺酸盐体系。复配体系的这些特点对提高驱油效率很有利。  相似文献   

20.
驱油剂石油羧酸盐的研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本文研究用大庆原油的几种馏份油为原料通过汽相氧化制备驱油剂石油羧酸盐。该驱油剂原料易得、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界面活性好。作者在活性剂制备中发展了一种“二次抽提”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该种驱油剂的界面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