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内蒙古油砂抽提沥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热碱水抽提内蒙古油砂中沥青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抽提条件为:碱液浓度0.3%,抽提温度90℃,碱液/油砂质量比1.5~2.0,搅拌速度75~100r/min,抽提时间20min。在抽提得到的粗沥青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石油醚(馏程60—90℃),于45℃下进行了进一步的脱砂处理。结果表明,砂粒与沥青基本分离,所得沥青中沥青质的质量分数达43.40%。  相似文献   

2.
R&D项目研究了在马来西亚油田采用EOR化学工艺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在使用碱的两种工艺中运用了独特的两级软化海水处理技术。在119℃下进行了热老化研究,以便筛选适合所需稳定性和降解的化学剂。通过稳定化学剂的界面张力和相态试验选择配方,通过线性岩心驱替和热降解试验选择聚合物。在径向岩心驱替试验过程中,按照矿场所需比例注化学剂进行采油研究。无碱表面活性剂稀释液获得的增油量较低,这是因为表面活性剂消耗量大。在岩心驱替试验中,碱表面活性剂驱平均提高采收率为OOIP的14·6%,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平均提高采收率为OOIP的28·6%,从而证明了在马来西亚有应用EOR化学工艺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优选大幅度提高三类油层采收率技术,对注入井和采油井进行了化学检测,明确化学剂分析规律,并开展了喇北东块高Ⅱ1-18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2020年10月试验进入三元副段塞阶段。三元复合驱体系在地下运移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发生色谱分离,最终转移到采出端口。因为转移消耗时间不同,采出化学剂检测的浓度系数有很大差异。现场试验表明:试验区采出液中最先检测到聚合物,之后检测到碱,最后检测到表面活性剂,检测到聚合物时的化学剂注入体积与检测到碱时的化学剂注入体积相差0.07 PV,检测到碱时的化学剂注入体积与检测到表面活性剂时的注入化学剂体积相差0.14 PV,并且各种化学剂采出浓度差异明显。通过对注采井取样监测,分析化学剂浓度的分布规律,可进一步指导三元复合驱配方设计和方案调整,为进一步提高三元驱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王全  张健  赵娟  未志杰  康晓东 《油田化学》2018,35(4):744-749
碳酸盐岩油藏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原油产量占比较高。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结构复杂、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以及偏油湿的润湿性特征,注水开发的采收率较低,化学剂辅助采油成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为了更好地开展该类油藏化学剂辅助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系统总结了化学剂辅助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常用表面活性剂及数值模拟方法,介绍了成功应用表面活性剂辅助采油的矿场试验实例,指出了该项技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油砂不论是矿采还是热采,都是以沥青油的形式从地下开采出来的,其密度为0.97~1.015 g/cm3,黏度一般大于100 000~1 000 000 MPa.s,具有高密度、高黏度、高碳氢比、高金属含量的特点,必须经过处理才能进行输送和利用。沥青油的处理分为沥青稀释和沥青改质两个部分。油砂热采属于就地开采方法,比较成熟的技术有蒸汽辅助重力驱动技术、蒸汽吞吐和蒸汽驱技术。在油砂热采法中以蒸汽辅助重力驱动技术最为普遍。采用热采方式开采油砂时,井场多设计为丛式井场,以减少地面管线和保护环境。沥青油的处理和稀释一般在中心处理站进行。沥青油改质的目的是分离沥青中轻组分,并将沥青的复杂长链断裂为小分子烃类,生产合成原油。  相似文献   

6.
Saskatchewan和Alberta的许多可动重油油藏都不适合用热力法开采,例如注蒸汽,其中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地层的厚度不足10米。而采取非热力的方法则可实现对此类油藏的开发,化学剂驱油最具重要价值。本文就最近实验室进行化学驱技术实验的结果进行了讨论。与此同时,采用这种方法的限制性因素就是重油地层的现场试验太少,此外更为合理的改进措施也尚需考虑。在化学剂采油方法中,使用的化学品并不昂贵,并已从以往实验室和现场试验中取得了许多经验,注碱和注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比较重要。本文还就实验室对Lloydminster两种重油进行了讨论,包括注表面活性剂和蒸汽吞吐的研究,其采收率达33%。讨论了其它开采方法,包括使用两种表面活性剂的循环增注措施,采收率达12%。尽管采收率不高,但此种方式在特殊情况下是具有经济效益的。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炼制的4种原油进行了静态脱盐,考察了油田化学剂对原油脱盐质量的影响,并考察了重点化学剂对原油脱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油化学剂与集输化学剂对脱盐效果的影响与其组成基团有关,絮凝剂、稠化剂、乳化剂、堵水剂等对原油脱盐起负面作用,使脱盐效果变差;表面活性剂、起泡剂、破乳剂、降凝剂对原油脱盐起正面效应,使脱盐效果变好。采油化学剂与集输化学剂影响原油脱盐效果机制受其黏度、界面性质、组分间相互作用强弱控制,即黏度高、界面作用力强、与原油沥青质吸附性强都会影响原油脱盐效果。提出了混炼原油调节比例、破乳剂复配以及超声波辅助脱水等提高脱盐效果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稠油热/化学采油技术概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稠油热/化学采油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稠油热/化学采油技术分为常规热/化学采油法、改进的蒸汽吞吐方法(包括蒸汽/表面活性剂复合采油技术、蒸汽/碱复合采油技术等)和稠油井下改质技术(包括地下水热裂解技术等).阐述了各种方法提高采收率的机理,指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刘文章 《石油钻采工艺》1991,13(1):57-60,92
从第四届国际稠油技术会议论文及讨论情况看,今后稠油开采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向如下:1.发展新技术,产量稳中有增。如加拿大1988年采用打井热采的重油产量为638万m3/y,露天开采合成油能力1450万m3/y,合计重油产量约2100万m3/y,比1986年增加约200万m3/y。2.稠油及天然沥青开采新技术发展动向:蒸汽吞吐法采油、从式井和水平井开采、循环火烧油层开采、在蒸汽驱时加入添加剂、深井蒸汽隔热管技术、人工举升开采、重油输送技术等。3.多学科综合研究。其中主要有油藏地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热系数值模拟软件、稠油PVT及汽气液相平衡等综合研究。4.基础学科研究。如蒸汽热采条件下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机理、传热及传质等。  相似文献   

10.
油砂中沥青的热碱水萃取分离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砂作为非常规石油资源,在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形下将成为重要的接替能源之一.研制了一套热碱水萃取分离装置,对中国2个地区的油砂开展了沥青的热碱水分离实验,探讨了分离过程中温度和碱的加入量、通气条件及加工助剂等因素对沥青有效分离的影响.内蒙古扎赉特旗油砂的分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萃取热碱水温度的升高,浮选...  相似文献   

11.
普通稠油油藏二次热采开发模式综述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根据国内多数稠油油藏或区块已进入蒸汽吞吐开采中后期,产量递减加快,经济效益下降的紧迫局面,提出了二次热采模式。目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挖掘石油资源潜力。结果只要油藏地质条件适宜于蒸汽驱采油,而且有成熟配套的工艺技术,就应适时地将蒸汽吞吐开采转入蒸汽驱开采;对于不适宜进行有效汽驱的油藏,应采用注热水或其它二次热采模式。结论不论何种稠油油藏,在蒸汽吞吐中后期,都应研究、采用二次热采模式,建立二次热采概念,以此找到依靠注入热能及驱替能采出更多的原油途径,稳定稠油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辽河油田稠油热采以蒸汽吞吐开采为主,随着注汽轮次的不断增加、生产过程中各种工艺措施的不断介入,油藏受热水及其它侵入介质的影响,综合含水逐步上升,油层近井地带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影响了采收率,限制了稠油的高效开发.从油藏地质条件变化和伤害机理入手,开发研制出注蒸汽化学辅助技术--多功能复合化学剂.室内试验和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能有效降低原油粘度、疏通油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稠油流动性、增加油层能量、提高采收率,从根本上改善稠油热采效果.  相似文献   

13.
热水添加氮气泡沫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0  
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转热水添加氮气化学剂泡沫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开采机理;对合理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包括化学剂注入速度、注入浓度、气液比、注入方式及段塞大小等.在此基础上,针对辽河油田锦90块的油藏地质特点和开采现状,进行了开发指标预测,设计了先导试验方案.热水添加氮气化学剂驱油技术在矿场先导试验井组中已取得了较好的开采效果,单井组累积增油21378t.目前已扩大到9个井组进行试验,预计这种技术将成为此类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有效的接替方式.  相似文献   

14.
对稠油热采用复合表面活性剂WT进行了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随着WT质量分数增加,其与孤岛三区原油间动态界面张力呈下降趋势,在较宽质量分数范围内维持在10-1mN/m数量级;90℃下WT在石英砂上的饱和静态吸附量为2.333 mg/g;在150℃下,WT具有良好耐温性能,200℃下,半衰期在15 d以上;在150,170,200℃条件下,WT商品质量分数为1.6%时,热水(蒸汽)/WT驱采收率比同温度下的热水(蒸汽)驱提高6.5%~12.0%。  相似文献   

15.
多元热流体技术是将燃油与空气混合燃烧后,产生高温高压烟道气,同时将水加热汽化,形成氮气、二氧化碳、热水等组成的高温高压多元热流体混合物,注入油层,从而提高油井产量。通过室内实验和数模结果明确了多元热流体提高稠油采收率的作用机理:二氧化碳易溶于稠油中,主要起降粘作用;氮气具有增能助排作用,能够扩大蒸汽的波及范围,减少注汽热损失;多元热流体驱替比热水驱替提高驱替效率11.8%。胜利油田应用多元热流体稠油开采技术在草20区块进行了先导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A variety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mature and depleted reservoi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rimary (pressure deleted) and secondary recovery (water flooding) methods. In thermal recovery methods, cyclic steam and hot water injection, steam and hot water flooding, in situ combustion, electrical heating, and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are used. However, each of these methods is highly energy intensive. Electromagnetic enhanced oil recovery method is a relatively new method and has been of great interest in the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ritical review of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of reservoirs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相似文献   

17.
结合陆地稠油热采技术,研究了适合我国海洋稠油热采的方式。认为海洋稠油热采开发评价指标应该包括平台生产寿命周期、平台空间分布、热利用率、注采井网、注汽时机及方式转变、热采经济性等。对于海洋常规稠油热采可依次选用蒸汽驱、汽水交替注入与热水驱等热采方式,可以采用反七点或反九点井网,使得在乎台安全生产期内采收率高,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8.
火驱开采法是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之一,也是油田开采中、后期转换的重要开发方式。室内实验已经证明,已燃烧区的残余油饱和度几乎为零,采收率可达85%~90%. 在已实施的矿场火烧油层方案中,采收率亦可达到50%~80%.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稠油油藏的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探讨了该技术在红山嘴油田红浅一井区稠油油藏的试验效果。综合评价认为,该技术适合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的稠油开发。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裂缝性稠油油藏合理开发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潜山裂缝性稠油油藏为具有储集层裂缝发育、流体黏度大、埋藏较深等特点的海上油藏。如果常规热采开发,注入蒸汽的热损失大;如果冷采开发,较大的原油黏度会导致驱油效率和波及效率较低,合理开发难度很大。针对此类油藏特点,采用室内物理实验和油藏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大尺度物理模型,对目标油田冷水驱、热水驱以及热水加表面活性剂驱等开发方式的开发机理和适应性进行研究,并应用实际地质模型对合理开发方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热水加表面活性剂的开发方式,开发效果最好,其余依次为热水驱、冷水驱、蒸汽驱和蒸汽吞吐。综合对比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最终推荐目标区采用热水驱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20.
深层稠油热水添加N2泡沫段塞驱开采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德煌  聂凌云  赵仕民 《特种油气藏》2004,11(4):104-106,116
针对深层稠油油藏,利用热采物理模拟技术,研究了热水添加N2泡沫段塞驱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热水中加入N2泡沫剂驱替时,能有效地提高驱油效率;泡沫液膜的高剪切可使原来吸附在岩石表面的油膜剥蚀下来,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泡沫剂及N2段塞驱替时,泡沫流动产生的高压力梯度,既可以克服毛细管力作用,又可以迫使注入水转向,提高波及体积。该种开发方式为那些埋藏较深,既不适合注蒸汽,也不适合采用常规水驱的稠油油藏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