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姜贝 《建筑与环境》2011,(6):97-100
《园冶》是中国造园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造园巨著,是指导中国造园思想和手法的重要规范.对明代以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影响深远。笔者希望从《园冶》的角度出发,尝试对圆明园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法进行分析.阐述计成的总体造园法则“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圆明园中的应用,以此分析圆明园的规划布局,推进圆明园研究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2.
《园冶》由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二者在我国园林史上均占有独特的地位。对《园冶》中兴造论、相地、屋宇、掇山、选石、借景等篇章中相关造园论述,结合避暑山庄的营建,分析了二者在造园思想和技法上的共通性。并对《园冶》的作者计成以及避暑山庄的缔造者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个人文化素养和造园成就等方面进行比较,阐释鸿篇巨著《园冶》和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的产生渊源。  相似文献   

3.
<正>1、中国传统园林掇山理法研究的现状与难点"掇山",出自中国明代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指的是在园林中修建假山,又称作"叠山"、"堆山"[1]。"理法"指规则、法则,即中国古典园林修建假山的制度和手法。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理水、建筑、花木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它既是一项技术和工艺,又是一类专门的艺术。古代将造园师称为"山子",如与建造家"样式雷"齐名的造园家"山子张",足见掇山对于园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襄阳城南,有一处曾是仙境般的古代园林,在中国造园史上,在海内外,都曾有过相当重要的影响,它就是历代文豪武将常去游历、著名园林学家计成在其名著《园冶》中奉为典范的私家园林鼻祖——习家池。明代计成在《园冶》中论述郊野园林的择地、构筑和意境时说:“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  相似文献   

5.
尧云 《华中建筑》2014,(2):141-144
计成及其《园冶》的造园思想如何形成、以及与同期其他造园流派间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园林史研究的重要关注点。该文以淞沪造园大师张南阳、张南垣与计成的园林理念与造园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娄东-淞沪语境中比较解读计成及其《园冶》造园思想的源流,特别关注其与娄东-淞沪造园大师的脉络关系,揭示娄东——淞沪造园意匠作为《园冶》成书重要源头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添赐 《中外建筑》2024,(2):112-115
《园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造园瑰宝,是造园学的第一部传世专著。文章旨在从《园冶》探析余荫山房的营造,根据《园冶》中的屋宇、掇山和借景三方面,研究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古典园林——余荫山房的造园手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通过对余荫山房布局、屋宇营造、掇山景观和借景营造的详细讨论,总结出随曲合方的空间布局、因境选形的掇山营造以及务实与归隐的借景意境。结果表明,《园冶》对余荫山房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了岭南园林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文章延续补充了《园冶》应用于中国园林的研究,然而,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园冶》与岭南庭园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7.
《园冶》是我国17世纪杰出的造园家计成所著,成书于明末崇祯四年,迄今已有360余年的历史。该书总结了我国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造园规则,是中国明代典籍中最早记叙造园的文字。紫禁城始建于明代,历经清代持续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从时间上看,紫禁城内的园林建筑设计应该与此书有关联;从紫禁城内园林的现状看,此书中江南园林的造园思想已经渗透入皇家园林之中。  相似文献   

8.
张文娟 《山西建筑》2010,36(17):346-347,368
通过对《作庭记》和《园冶》两本不同时期造园专著的分析,对中国造园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前后两个时期——唐宋和明清的造园思想和技术特点进行了研究,并从建筑与园林关系、理石、理水三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进而更清晰地理解"师法自然"这一一脉相承的造园精髓。  相似文献   

9.
《园冶》与《作庭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劲韬 《中国园林》2010,26(3):94-96
日本园林的基本山水框架是由中国直接继承过去的,但意境、风格却与中国园林有很大不同。《作庭记》作为东方园林史上最早的专著,反映了早期日本园林的基本风格;而《园冶》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造园专著,则更多地反映了明代以前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通过比较2部著作在理石、理水手法和园林意境等方面的差别,得出中国园林重品赏和文学化表达,视造园如作地上文章;日本园林则更重视具体技术手法和自然风格。  相似文献   

10.
关注了17世纪的造园名著《园冶》,并以屋宇篇为焦点.作者要旨有二:首先,在各注家对《园冶》原文断句及标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文句结构及暗含论题的新认识;其次,阐明原文的暗含视界,突出各种关乎文化特征的前提.在这其中包含3个问题:1)园林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理念是什么?2)如何看待目标一手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未在原文出现?3)对于现代建筑类型分类的一般见解与原文对建筑类型的认识有何差别?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