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对塑造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不仅要保护其物质层面的遗产,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其造血功能,使其成为生机勃勃的活态城市遗产,而非"物质躯壳"。本文以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在研究国内外历史街区更新理念的发展的基础上,以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再生的视角,梳理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变迁的特征、影响因素与历史街区空间重构等核心问题与困难,并通过实践研究从历史街区更新的价值认知和更新技术判定为技术手段,继而提出了"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前盛行的大规模高层建筑开发开始摧毁厦门老城区的特征和结构。本文基于城市形态学的方法,研究厦门营平片区九条巷街区。从城市形态学的街道系统和建筑类型两个角度剖析九条巷街区的历史空间形态和演变,发现并挖掘九条巷街区城市形态演变的背后隐藏着的社会逻辑因素。进而对营平片区新一轮的旧城更新与改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资讯     
正广西公布第三批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钦州市中山路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等8片街区为第三批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截至目前,广西共有20片历史文化街区。此次公布的8片街区分别为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南宁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南宁市蒲庙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南宁市陈东村历史文化街区、南宁市宾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南宁市雁江古镇历史文化街区、钦州市中山路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钦州市占鳌巷历史文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其活态遗产的特殊性面临保护与发展、效率与公平、近期与长远的多重矛盾,亟需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更新模式和方法.针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更新中面临的问题,引入微更新理念,探讨自下而上、上下联动的“微更新”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应关注三个视角,即脉络修复、触媒带动和内生动力激活.并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阐述系统化的微更新方法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选取中英工业城市相似区位的两处历史文化街区——佛山品字街和伯明翰Colmore Row and Environs,运用康泽恩形态分析方法对街区形态演进进行研究,从更新周期、更新模式与更新管制体系上进行比拟性探索,意图基于空间形态保护的目的,为处于更新瓶颈的佛山品字街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真实的历史文化信息,面临着城市更新与街区保护间的冲突。运用SWOT,对宁波市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优势因素、弱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保护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7.
朱诗琳  邱勇哲 《广西城镇建设》2023,(5):102-107+100-101
<正>街区古今南宁市“三街两巷”是南宁主城区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保留着古邕州城最厚重的历史记忆的片区。“三街两巷”的“三街”为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两巷”为金狮巷、银狮巷。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朝,新建邕城于五花岭之上,“三街两巷”便位于邕城中心。兴宁路是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蕴含着南宁骑楼建筑的精髓,其前身是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城隍庙街和考棚街,是邕城政务、军务、经贸、交通、文化、寓居、游娱的中心地带,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重要公共建筑皆坐落于此,包括城隍庙、马王庙、考棚、钟鼓楼等。在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这里展现的尽是政事通达、商贾云集、人文昌盛的繁华闹市景象。  相似文献   

8.
和田市团城街区具有独特地理特征与特殊的气候条件,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团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变为极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历史街区形态,为和田市团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及利用与开发提出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历史街区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通过分析研究老年人活动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空间构成特征,试图尝试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目前对传统历史街区空间格局中老年人活动空间现存难题的空间重构方法,希望在继承空间历史文化的同时,又能让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老年人活动空间焕发新的活力,从而得出一种适老与发展共生的老年人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0.
陈铭  匡臣 《华中建筑》2023,(6):69-73
历史街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却往往陷入发展式微与更新失力的困境。基于街区现状研究,引入场景叙事价值构建体系,通过场景与六合片历史街区耦合叙事,构建以路名文化及历史建筑为基础的日常生活网络,形成生活化网状景观廊道;以历史事件表征与当代生活事件补充的在地符号戏剧化体系,形成展示性空间体验序列轴带。在尊重历史街区既有环境基础上,通过重塑空间符号、营造情感共鸣等手段培育街区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1.
李祯 《室内设计》2023,38(4):111-118
历史街区拥有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要义, 历史街区再生需要平衡好利用好城市中的文化 力、经济力和社会力,在人文价值、当代需求和 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可操作的秩序路径。基于 此,论文回归历史街区活态遗产的人文社会属 性,从“作为城市文化资本的历史街区”切入研 究,重点围绕街区遗产资源的价值潜力,架构了 历史街区再生解释框架,并在此框架下结合对日 本高山和南京小西湖两个历史街区再生案例的 审视分析,探讨了文化资本增量积累下的历史街 区再生策略。研究明晰了建成遗产作为可持续再 生驱动力的价值作用,为本土实践提供了新的思 想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优秀的历史街区在当代城市文明的影响和冲击下受到破坏。城市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也随之遗失。以桂林市东西巷为例,通过对东西巷建筑的更新保护与空间形态更新进行阐述,最后对东西巷做出归纳性评价,可为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案例地,分析了平遥民居改造成为民俗旅馆过程中因居住形态演变所表现出的街坊、院落及建筑单体空间形态的变化。平遥居住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可以归纳为主体要素、社会要素和文化要素。改造所形成的新空间成为外来游客活动与交往的载体,同时产生了独立于传统街区及民居的社群关系、文化形态。研究加深了对旅游商业化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演变的认识,并为其保护和更新提供借鉴和引导。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面临羞旧城改造问题,而历史街区要如何实现保护与更新、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基于城市设计的出发点,通过大量调查长沙历史风貌和历史街区空间性状、分析街区形态发展现状,以类型学为主要理论依据,就长沙现今历史街区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探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旨在通过长沙化龙池、小古道巷、大古道巷历史街区的局部应用类型学改造的新模式,实现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手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7)
本文以桂林市东西巷为例,结合可持续理念发展原则,探析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家具更新现状。运用SWOT模型构建,分解并整合可持续理念下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更新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分析结果显示:可持续理念通过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家具在"产生—淘汰—更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家具运用可持续理念美化城市形象,带动智能城市化发展进程。可持续理念和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家具共生互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历史街区改造更新已成为时下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对杭州河坊街、南宋御街和小河直街三条历史街区的改造现状与改造手法进行了调研与探讨,并通过对案例改造成果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对历史街区改造更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遗产,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建立评价体系,对南宁市三街两巷的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建立了该地区的文化遗产综合评估模式,为三街两巷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祯 《古建园林技术》2020,(148):73-77转83
东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汉中市目前现存规模最大,传统风貌保留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本文首先通过历史文献阅读和现状调研,分析了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道路变化,其次从图底关系、空间界面、空间尺度、空间节点等四方面剖析了街巷空间形态特征,最后对东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两街六巷”鱼骨状街巷空间的保护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在快速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保护与更新的矛盾尤其突出。从成都祠堂街历史街区场所分析评估入手,提出以"新陈代谢"式的保护与更新方式重塑历史街区的场所精神。在祠堂街历史街区设计中梳理出符合现代成都休闲文化体验的空间布局,保护区域内历史文化价值高的重点建筑,新建和修复设计创意工作坊、艺术展厅、老电影院等公共建筑,逐步实现历史街区的活力复苏。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泉州中山街为调研对象,从中山街的历史演变、影响因素、街巷特点入手,通过现场调研、资料研读、文献调查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山街的历史建筑、街巷组织、建筑风貌、空间特点以及节点空间等进行分析,以中山街为骨架,结合街道节点与支巷向街区内部渗透,结合历史文献对比中山街古今变化,推导街道走向与功能与城市功能区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