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空间是人的心理空间的外化,人通过内心世界的活动对外部世界的环境要素有一个清晰的感知,这种知觉直接影响建筑空间群落的组织方式及空间序列化形式。这种感知形成了人的基本心理组织图式。它包括中心与地点、方向与途径、领域和各要素相互间的关系。一定的心理组织图式形成之后,人们继续从文化的、宗教的、自然气候的等等其他角度对周围环境进行体验,适应和改变.  相似文献   

2.
提出以建筑所呈现出来的"空间"和"特性",探索并解析建筑之间所蕴藏的场所精神,重新对建筑存在空间、场所的表现以及本质进行新的认知。以人为本,通过建筑空间元素感知,营造情感体验,强调场所精神在当代建筑核心价值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证明场所精神是当代建筑可以言说,并且具有知觉的当代建筑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3.
论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逻辑思路及体系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云才 《风景园林》2017,24(4):89-98
图式语言是建立在景观空间结构性和解构性的前提下,以景观空间单位作为景观组成与结构、过程与功能、感知与表意的基本组织单元,将景观空间整体视为不同尺度单元空间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尺度嵌套体。空间单元内在的生成过程与机理是指在单一尺度内的水平过程和多个尺度间的垂直过程以及空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景观规划设计的空间认知、理解、传承、塑造与创新是依照空间生成过程与机理,由单一或简单的空间单元逐步拼接耦合、复合嵌套形成的整体景观的过程。在此逻辑思路的基础上,图式语言研究提出了不同于"模式语言"和"景观的语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图式语言的概念模型、图式语言体系的构成框架、图式语言构成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其地方性与普适性的作用机制。实践研究证明,景观图式语言理论与方法有助于实现景观地方性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实现感知在景观空间塑造过程中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是探索景观学习和设计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刘小源 《华中建筑》2020,38(6):127-130
该文从建筑现象学延伸的知觉体验这一理论为背景,着眼于今天已逐渐衰落和消亡的传统公共休闲空间,以成都茶馆这一川西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大众性场所为例,对其进行知觉体验的梳理以及意蕴的剖析。通过分析人在这一场所中的独特感知与体验,从场所整体感受到知觉个体探寻,归纳出成都茶馆的场所特点和空间意蕴,逆向实现传统公共休闲空间的场所恢复。这一思考使人得以重新审视城市传统公共休闲空间,为地区的空间恢复与保护提供了一种视点。  相似文献   

5.
以滨水步道作为研究落脚点,结合知觉现象学与心理学,分别阐述物质空间环境与人知觉感知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提出两者之间的交互联结点概念作为个体知觉感知与心智地图完整性的支撑中介,认为其本身与物质空间节点不存在绝对对等。以此尝试解析城市滨水步道的场所问题。  相似文献   

6.
贺元珑 《浙江建筑》2011,28(6):8-12
知觉现象学中强调通过知觉体验的方式获得场所精神、场所氛围,这与中国园林艺术中推崇的意境美和以人为本的体验美学有着内在的对应关系。在此以知觉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剖析存在于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知觉体验要素,及其在产生园林意境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历史街区的主客体协同认知缺失、保护更新与历史语境剥离等问题,引入空间图式概念,整合空间构成与心智认知结构,构建历史街区多层级知觉尺度的“身体-空间”图式认知体系。以福州市永阳古城为例,通过情景图式、逻辑图式和构造图式,分别对街区不同尺度空间的在场体验、空间逻辑与秩序构想进行特征解析。并且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中引入空间图式的设计方法,对应其节点情景塑造、空间秩序梳理以及整体格局管控引导。基于经验连贯的图式认知方法和设计思路的探新,以期为历史街区的营建模式解析和保护更新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郝芳宇  吴迪 《城市建筑》2023,(17):170-173
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为研究对象,以结构的空间属性表现为视点,对铸工车间再生为建筑馆的“所见即结构”式空间进行解析。研究通过人与空间的主客体关系,从人对空间的两个知觉维度——感知与体验,探究结构从物质属性到空间属性的转变,解析旧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结构是如何塑造空间并引导和改变空间感知,从而实现自我表达,为建筑与结构在空间中彼此成就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恢复性知觉可以让个体在空间中获得恢复性效益,研究恢复性知觉的作用来源则有助于理解个体和空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规划设计更具恢复性效益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因此根据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构建了由深度休闲、场所依恋与恢复性知觉三者共同组成的结构方程模型,以上海市徐汇滨江滑板空间为例获取数据,通过SmartPLS软件对其进行检验并探讨其关系与作用机制。发现:(1)深度休闲对场所依恋有积极影响;(2)场所依恋对恢复性知觉有积极影响;(3)深度休闲对恢复性知觉有直接的积极影响,且在场所依恋中介作用下,深度休闲对恢复性知觉有间接的积极影响,其部分中介效应显著。故而城市恢复性空间的建构需要关注深度休闲和公共空间资源的匹配,加强场地的功能性条件并提升个体在场地中的情感体验,以此提升个体的恢复性效益。  相似文献   

10.
南太行独特的地形环境孕育了独特的聚落形态,聚落与地形的默契关系揭示了场所精神,点化了场所氛围。该文通过对辉县、林州、济源三地地形特征的比较,选定辉县黄水乡崖上聚落为研究样本,运用生态知觉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和建筑现象学对聚落的空间格局、生活功能及视觉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聚落场所氛围形成的客观条件和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建筑的本体应是人化的本体,而研究人化的本体要从构成人的基本要素——身体开始研究起。人类在建筑深层心理结构时,在形成建筑形态时,身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身体安全图式”作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人感知外界环境的标尺,人的生存空间只有与这个图式相吻合,人在其中才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舒适感;而身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又是通过知觉实现这个目的。因而,人性化的建筑应成为真正关乎人的身体和知觉的创造。  相似文献   

12.
研究空间、事件和漫游的关系,旨在研究构建氛围和事件对建筑的活力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关于“空间与知觉”的探索脉络,追溯了屈米、库哈斯等建筑师的理论根源。从艺术家对“空间与主观感知”的探索,到建筑流派对“空间与事件之间相互依存”的声明,发展到部分“用激发事件可能性来塑造空间”的解构主义手法,这一系列探索承前启后,都是针对现代主义理性控制的反抗和回应,也是事件空间作为主观倾向设计思路开始崭露头角的一方面历程。  相似文献   

13.
建筑的本体应是人化的本体,而研究人化的本体要从构成人的基本要素——身体开始研究起。人类在建筑深层心理结构时,在形成建筑形态时,身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身体安全图式"作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人感知外界环境的标尺,人的生存空间只有与这个图式相吻合,人在其中才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舒适感;而身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又是通过知觉实现这个目的。因而,人性化的建筑应成为真正关乎人的身体和知觉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规划模式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转变,在城市演进过程中,工业遗产的保护转型发挥有重要作用。工业遗产的相关实践与研究开展至今积累了丰硕成果,但整体多侧重于转型前及其过程中的保护与利用,而在保护转型之后,从使用者心理行为认知的角度、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对再生场所空间进行的感知评价研究较不多见,难以客观全面地把握转型后使用者需求与场所空间营造的内在关联。工业遗产保护亟待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理性的评价探究。本文以近代开埠(1840年)之后的上海市为时间与空间范围,选取典型的工业遗产地区和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论证、语义本体、类型学、SD心理评价、空间句法、行为观察记录及多变量解析等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工业遗产地区和建筑的保护转型及其之后的再生评价展开系统研究。首先,基于历史文化特点与区位地理特征的差异,通过历史论证与实地调查的方法,对滨水开敞型、弄堂街巷型和市区紧凑型三类典型工业厂区的生成语境和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遗产价值,论证转型过程,从经济、空间、文化、生态4个方面分别提取以价值提升为导向的城市工业遗产地区的转型特征与机制。其次,从建筑形式、组构和细部方面把握特有的风貌要素特征,运用语义本体分析的方法构筑工业遗产建筑的风貌记述体系,归纳工业遗产建筑的整体风貌演变特征,即样式类型多元化、技术材料先进化与建造技艺西洋化。而后解析风貌特征的保留更新方式,提出以风貌传承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途径。进而,在对转型机制和改造途径的提取基础上,分析探究转型后的工业遗产地区再生场所的心理感知评价。对典型遗产地区的再生场所进行特征解析,通过SD评价法把握场所感知者对典型场所的心理感知。结合多变量解析法,提取出氛围因子、特色因子和空间因子3个解释场所感知评价的因子特征,比较基于感知因子得分的类型化场所对应的停留倾向程度,同时发现3个因子对感知者的停留倾向程度均产生正向相关的影响作用,且氛围因子的相关性最高。而后提出基于心理感知的工业遗产地区场所再塑策略。同时,以空间拓扑特征及视线特征为切入点,以改造后向公众开放度较高的展览空间为工业遗产建筑再生空间的研究对象,把握有序式和自由式两种空间组构形式下的再生空间特征。通过对使用者的行为观察与记录,在类型化空间中比较行为与空间特征,探讨再生空间与停留行为的关系。结合多变量解析法验证工业遗产建筑再生空间对停留行为的影响作用,发现两种空间组构形式下的影响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空间边界对视线的限制度在两种形式下均呈现与停留行为较强的负相关趋势。而后提出基于行为认知的工业遗产建筑空间更新策略。最后,综合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中的多方面因素作用,反馈至转型机制与改造途径上,提出工业遗产场所与空间的再生优化建议。通过工业遗产的保护转型与再生评价研究,提取以价值提升和风貌传承为导向的转型机制与途径,探寻基于心理行为感知的场所与空间的再生策略与优化建议,以期为工业遗产的科学转型与高效使用形成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同时拓展丰富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内容与视角。  相似文献   

15.
室内陈设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场所精神"的营造,这一过程离不开各类陈设合理的组织与搭配,其中不同的陈设材质对于空间场所的氛围和视觉审美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视觉感知的原理,从情感属性和视觉构成关系的角度对室内陈设材质展开研究,通过具体的设计手法结合场所案例来探究陈设材质的视觉感知意向对于室内空间场所精神营造的作用,为室内陈设的设计过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针对乡村住居环境景观空间的消解和认知表达途径缺失的困境,通过情景、逻辑和构造3种图式以及概念化表达,对景观空间的情景体验、空间感知、秩序构想进行辩证思考。构建景观空间多尺度辩证逻辑层级体系,于大小嵌套空间单元中进行"形势"转换和图式跃迁表达。以闽东地区庄寨为例,从十尺、百尺到千尺3个维度对庄寨多尺度景观空间营造进行图式与尺度规律解析。此外,动态身体时空位移的景观空间感知叠加和静态过白视口进行观景的历时性情景叠加,构成庄寨的2种观景路径。立足于地域,通过空间图式解析景观营建与人文内涵,为乡土建筑及多尺度人文空间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新的视角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的城市设计偏重于空间场所物质设计不同,空间叙事方法论更注重人的空间体验与感知过程。文章以山水要素为研究对象,引入空间叙事方法论,分析山水要素在城市空间叙事中的角色与定位,探索山水要素在城市空间场域营造中的表达形式与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18.
通过梳理敦煌壁画中“建筑-人-环境”整体关系的图绘方法,分析中国传统环境整体观图式的形成过程,进而解析以舆图为代表的图式表达特点,归纳为“时空拼贴与并置”“客观要素再现与主观要素感知”2个方面;以李兴钢“胜景几何”理论为例讨论传统环境整体观及图式的转译路径,为传统营建智慧的传承与转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苏州明清园林作为中国古代造园的典型,在园林空间营造、园林生境创造、审美情趣塑造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中国造园生态智慧。苏州明清园林空间生态智慧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园林空间的嵌套组合、自然片段的切取、建筑空间的围合,以及人的空间感知。对苏州明清园林空间生态智慧进行探索,目的在于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更多角度的认知,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阶段,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图式语言是以空间单元作为基本语汇,研究和描述空间单元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重要工具。运用空间图式语言的研究方法解读苏州明清园林造园空间生态智慧,探索古典园林生态智慧传承和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知觉现象学认为人对场所的认同感是通过对场所的体验来获得的。声音是人体验场所及场所精神的重要因素。研究声音在环境当中与人的关系对于深层次的人性化设计至关重要,本文从人本体验的角度阐述中西方对声音在场所营造当中的理解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