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景观设计》2012,(5):84-89
美国当代建筑师斯蒂文·霍尔曾说过“建筑与情境不可分”,这句话同样适用在景观当中,一个景观的营造与一个场所的体验是交织在一起的:景观所处的场址不仅是设计的佐料,也是体现设计理念的基础。通常情况下,每当谈及人与空间的关系,似乎总是人是一方,空间是另一方。  相似文献   

2.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所精神的行为体验研究,通过对“人”的需求尊重来诠释建筑室内空间场所设计的“内在精神气质”,强化人与环境互动的双向作用生成,实现场所空间营造内在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人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分析海滨的场所特征,从环境心理学的视点讨论场所感的含义。同时结合海滨场所的实例对场所感的创造与体验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唤起人们的场所意识,增加对场所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一、场所精神与城市广场的关联性 (一)城市广场的存在以场所精神为基石 城市广场的存在意义主要体现在人的情感体验中,即广场使用者能否在此空间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与场所景观互动过程中实现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环境客体无法满足主体的心理需求,主体则难以在精神层面建立对场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城市广场的...  相似文献   

5.
贾佳 《建筑与文化》2016,(7):162-163
该文从体验的主观角度出发,探寻了场地特征和场所精神对于场地设计的重要意义,并以人的场所体验通过对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滨水景观的设计解读,重新审视场地场所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小源 《华中建筑》2020,38(6):127-130
该文从建筑现象学延伸的知觉体验这一理论为背景,着眼于今天已逐渐衰落和消亡的传统公共休闲空间,以成都茶馆这一川西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大众性场所为例,对其进行知觉体验的梳理以及意蕴的剖析。通过分析人在这一场所中的独特感知与体验,从场所整体感受到知觉个体探寻,归纳出成都茶馆的场所特点和空间意蕴,逆向实现传统公共休闲空间的场所恢复。这一思考使人得以重新审视城市传统公共休闲空间,为地区的空间恢复与保护提供了一种视点。  相似文献   

7.
茌文秀  林广思 《风景园林》2021,28(1):99-103
现象学在存在层面为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围绕体验和场所意义的解读方法,然而在国内有关景观感知的研究中,尚缺乏从对“存在”概念的深入理解中解读景观体验及场所意义的研究。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出发,对“存在”层面的景观进行解读,指出真实性是进入和理解现象学中景观体验的途径。从客观真实性、建构真实性、存在真实性3个关于真实性的维度对景观体验进行系统的解读,并以真实性体验为基础,建构出景观对于参与者的意义,包括感官享受、情感联结、自我探索3个层次,为景观体验和场所意义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诺伯格·舒尔兹在《场所精神》中提到,空间的中心是行为的场所,行为与某一场所开始发生关系时才有意义作用,同时场所的特征赋予行为不同的色彩。作为事件发生的载体,体验场所其实就是体验空间情节。而所谓"空间情节",即指建筑与城市、人与空间,在这些彼此的联系中,随着人对空间的体验感知而获得的某种情感感受。因此,设计本身也可称为一场关于空间的叙事。"城市这个大环境就是一出戏剧",在这出充满故事与情感的大框架里,针对酒店空间,设计师如何合理地编排空间情节,才能让空间  相似文献   

9.
探寻传统聚落场所空间的场所精神,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协同是体验主体与体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其相互作用中,从体验者的体验心理结构出发,进行"以人为本"的场地设计至关重要,它引导着设计的发展走向,其内部各个因素与系统间产生相互作用,从而达到相对的稳定和有序。该文主要探讨了影响传统聚落场所空间设计者的体验心理构成要素,通过对体验心理结构特征的诠释,从而得出结论:体验心理结构触发体验者领会场所精神,同时提出了"体验心理结构"对于营造传统聚落场所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出发,探寻了场地特征和场所精神对于场地设计的重要意义,并从使用者的角度即以人的场所体验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大感官反应出发,通过对典型场地设计作品的解读,重新审视场地场所精神的意义。从而得出结论:知觉体验触发体验者领会场所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场地设计的新角度,即将人类知觉体验的五要素纳入场地设计,使场地设计更具有人文性与地域性,进而完善和塑造场地的场所精神,提高场地设计作品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住宅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关注住宅建筑室内声环境的质量。在影响室内声环境的多个因素中,给排水系统的影响是较大的。本文从给排水系统方面,分析论述了其对住宅室内声环境产生的影响、产生影响的原因以及噪声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季  李嘉华 《华中建筑》2007,25(1):141-142
良好的空间物理环境是塑造全面人性化空间环境的前提条件.一个空间环境首先得具备舒适的热、声、光环境,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这个空间环境才能留得住人,才具有人气,从而才能体现人性化.但是我们在创造空间环境的时候往往忽视了物理环境对人性化空间塑造的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分析物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指出物理环境优化设计对人性化空间环境塑造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哈尔滨历史街区声源及声喜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宇  金虹  康健 《华中建筑》2011,29(6):73-76
声环境是历史街区物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关研究还不多见,为了解历史街区声环境的特征及不同人群对街区声环境的主观喜好,该文选择了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4个历史街区进行实证研究。在这4个街区内布置了53个测点,对街区内不同地点的等效声压级进行实地测量,并随机发放了543份问卷,以调查各街区内声源及人们对不同声音的态度。结果表明:在4个街区内有83%的测点等效声压级都超过60dBA,交通噪声是非交通管制历史街区的主要噪声源,在交通管制地区商业噪声为主要声源,叫卖声比重较大;在以休闲旅游功能为主的街区,音乐是主要声源。人们对自然声音及传统有意义的声音较喜欢,对工业噪声最不喜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瞬时性;声场的多重性和复合性;“声”与“景”的结合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声景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意境。该研究不仅可以让今人学习古人声景观营造经验以及声境的文化提升方法,同时对于今天地方声景观的保护和再创造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对中国现代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部150个候诊区的声环境进行了主观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医护和患者认为候诊区内的声音主要包括人们的说话声、走步声、吵闹声、手机铃声和电子叫号声;医护和患者对于电子叫号声的接受程度最高,最讨厌周围人们的吵闹声;医护和患者所评价的候诊区内各环境要素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其中声环境和光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且声环境的评价值最低,处于一般状态;医护和患者的社会因素对声环境的评价没有显著影响;患者在医院或候诊区停留的时间的长短以及医护对候诊区内混响声的感知与声环境的评价呈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基础服务设施是居民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医院作为服务城市人群的重要基础,在设计环节中经常忽视一些潜在问题。通过研究选择天津市眼科医院,以视力受损的城市特殊人群为研究对象,评估医疗环境的声学条件。并在医院的几个典型的地方测量声源、声压级水平和声音频率,发现医院的患者处于较高的医疗环境噪音中。综合问卷与测量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这种不健康的就医环境给视力受损人群带来了更不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医院的就医空间存在的问题,从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建筑内部空间材料的运用与声景观设计角度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木质人造板的一些重要特性,其中包括调湿、调温,隔音,隔热及其视觉与触觉特性等,并指出了各项特性对居室环境的影响。阐述了木质人造板材料与家居环境的具体关系,为更好地利用这种材料,改善我国的生活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家游泳中心竞赛大厅声环境与扩声技术的复杂性与解决方案完成情况的经验总结,将大空间室内复杂声学环境的游泳场馆设计及施工进行剖析,对类似重点示范工程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居住声环境及保温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改善声环境、提高居住的保温性能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文研究植物纤维/水泥比(木灰比)对于水泥纤维板吸声系数和导热系数的影响。研究发现,水泥纤维板的导热系数随木灰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水泥纤维板的吸声系数基本接近于1,随木灰比的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吸声性能好。  相似文献   

20.
虚拟现实(VR)推动了城市规划与 设计的技术发展,也推动了声学环境研究的 发展。声景可听化作为声景评价标准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在虚拟现实的条件下人们如何 感知声景仍然有很多问题未被解决。本文 从声传播理论出发,提出从不同声音回放方 式、声传播过程到声源模拟的声景可听化框 架。为完善这一框架,对声景进行可听化重 现,并通过主观评价来校验声音重现的效 果。通过主观评价实验表明,在可听化框架 指导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声音场景,可 以为声景评价过程提供真实且具有沉浸感的 重现体验。本文明确了可听化技术框架在虚 拟现实下进行声景评价的可行性,进一步完 善了面向声景感知的虚拟现实可听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