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谢胜  吴晨浩  吕永鹏 《净水技术》2021,40(3):118-121
工业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类型之一,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区域。通过梳理工业项目硬化面积高、径流污染程度高等特征,针对性提出其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建设标准和技术应用等实施建议。工业项目的海绵城市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应合理布局绿地并建设海绵设施,通过精细化的标高设计进行径流组织设计;对于降雨径流污染严重的三类工业项目,其海绵措施应以雨水调蓄池(应急事故池)为主,严禁设置具有渗透功能的源头控制设施。对于三类工业项目,海绵城市所提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与事故池的环保要求基本一致,建议相关部门在制定(修订)的应急事故池设计标准时,其中的径流污染控制体积可与对应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标准协同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了能够资源化利用雨水,增加雨水的下渗量,进行地下水资源的涵养,同时,发挥对暴雨洪峰的延缓以及对径流总量的控制作用,达成对初期雨水的滞留,降低面源污染程度,基于对海绵城市的理解,研究海绵城市路面集雨技术。具体地,海绵城市路面集雨技术包括雨水滞蓄、雨水传输、雨水贮存以及雨水利用技术4大类,实践中应结合城市中的场地条件与主要目标选择单项技术或组合技术,通过4类技术的配合实现海绵城市路面雨水渗透、存储、调节、传输、净化、排水等多种目标,对其总体径流量、径流峰值以及径流污染等状况进行科学与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针对上海某绿地雨水收集利用项目,运用先进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技术设计雨水收集利用方案,可以有效控制项目区域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减少洪涝灾害、科学利用雨水资源。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是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基础上,提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管理、保护等方法。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大力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相似文献   

5.
国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的发展进程,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推广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是控制城市地表径流、涵养地下水源的重要手段之一,透水水泥混凝土是多孔混凝土的一种,是指地面铺装,满足路面施工性能和路用要求的多孔混凝土。透水路面通常含有15%~25%的连通孔隙保证其透水能力的需要,大量的孔隙对混凝土的强度产生了削减作用,针对孔隙率与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试验,并对成型工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贠汶  ;曲鹏飞 《当代化工》2014,(7):1286-1289
掌握城区雨水径流水质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有效地利用城区雨水资源和控制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基础。对长沙城区不同下垫面的雨水径流进行监测,分析不同下垫面雨水径流水质的变化规律及主要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径流初期下垫面的雨水污染较严重,污染物浓度较高。随着径流时间的持续,各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且径流中的COD、TP、TN与SS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响应海绵城市建设号召,有效控制城市内涝,防止城市水土流失,全国各大城市积极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政策.文中以宁波市江北区某新建住宅小区海绵专项设计和施工为例,通过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回用设施等,验证了海绵专项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并提出工程设计和施工管控要点(协调海绵及景观专业,控制竖向净高施工),为其他新建住宅小区海绵社区建设提供借鉴.通过利用海绵城市设施,该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1.8%,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为61%.  相似文献   

8.
针对金泽水源地雨水径流污染问题,提出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阻控相结合的径流污染控制策略,并对应开展了绿色基础设施技术的研究。为进一步验证绿色基础设施技术对水源地区域径流污染控制的效能,选取青西郊野公园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技术集成示范区,示范工程服务面积为5.1 km2。示范工程建成后,经绿色基础设施处理后SS去除率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9.
生物滞留设施作为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典型技术之一,不仅具有调控雨水径流量和径流峰值的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文章对生物滞留设施的构成和功能进行了介绍。结合国内外实际应用案例和模拟试验研究,对生物滞留设施去除城市雨水径流中主要污染物的机理和处理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目前具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和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雨水口是城市排水管道汇集雨水径流的入口,同样也是雨水径流中大量污染物进入管网的源头与通道。因此,在雨水口设置净化截污措施至关重要,可以减少雨水径流污染物向下游的排放并控制城市水体的面源污染。文中介绍了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特点与国内外雨水口截污技术与专利的发展,分类介绍了沉砂式、拦截过滤式、离心式、水质型、嵌入式、除油型和防臭型等多种形式雨水口。  相似文献   

11.
彭清涛  张光友 《广东化工》2012,39(2):137-138,122
城市雨水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正日渐突出,严重制约了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介绍了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特点、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着重论述了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技术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赵士文  林俊雄  祁锋  孔赟  江心 《净水技术》2021,40(6):147-153
为缓解传统城市开发模式引发的逢雨必涝和当前海绵城市方案设计水平不高引起建设效益不佳的问题,论文以江苏某住宅小区海绵化建设方案为例,以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先绿后灰、集中分散结合、雨水资源化为设计原则,提出了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应用思路和方法.基于地块建设条件分析,文中目标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创新性地从海绵分区划分、技术选择、设施布局、竖向设计及径流组织,系统阐述了海绵城市方案设计全流程,并借助PCSWMM雨水径流模型,采用地区多年日降雨量数据,进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可达性验证.结果表明,该思路和方法设计的海绵方案,能够满足地块规划指标要求,可以为住宅小区类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能效、环保、资源利用、安全健康、技术创新是水泥生产管理的永恒话题。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环境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强,"十三五"期间,国家发起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了9项约束性指标。水泥行业通过环保标准的修订,全面严控污染物排放标准,绿色工厂、花园式工厂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水泥企业要打造成绿色现代工厂,在环保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4.
葛凌文 《净水技术》2020,39(1):24-28
文中介绍了某电影文化综合体项目采用的集中雨水控制利用技术:透水性地面铺装、屋顶绿化、下凹式绿地、微生态雨水处理回用一体机。通过合理划分汇水面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计算给出了在限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条件下,合理采用多种手段联合,使项目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中的场地生态设计要求,实现了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也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以西宁市七中文博校区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例,探讨校园内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多样性,并探讨西北特殊自然条件下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科学解决雨水控制利用问题的同时,探讨总结具有多功能融合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本项目竣工后,实现了对校园雨水的滞蓄、净化、利用、排放等海绵城市源头控制理念的应用,并为校园环境创造了多样的户外海绵科普实践空间,形成了可供参考借鉴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马越  杨正  姬国强  刘昊  孙文靖 《净水技术》2023,(12):1-7+141
随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各城市陆续建设大量绿色雨水设施,但对于绿色雨水设施的运维管理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文章结合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后对绿色雨水设施运维管理的相关研究和探索,借鉴美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经验,重点针对绿色雨水设施在设计阶段对运维的考虑、运维管理模式、分级运维方案制定三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推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绿色雨水设施的长效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促进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是针对城市内涝,减少地下水资源浪费,缓解旱情的重要途径,所以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将城市的规划理念进行改变和优化,为了响应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的号召,促进对于雨水资源的创新利用,我公司积极推广海绵城市LID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本研究首先对海绵城市和LID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次就海绵城市建设中常见的LID技术展开了细致的阐述,主要分析了透水铺装技术,绿色屋顶技术,下沉式的绿地技术,雨水花园,此外需要整合现代低影响系统的开发现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优势创新技术,促进系统的优化,对于海绵城市的发展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绿地对雨水径流中污染物削减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米文秀  谢冰 《上海化工》2007,32(10):2-4
雨水是城市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载体之一,受污染的雨水已经成为重要的城市非点源污染。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控制城市地表径流中污染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了在不同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初期和后期,绿地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大,使得城市内涝、地下水补给量减少、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日益凸显。生物滞留技术作为一种典型的低影响开发技术,采用"基质-微生物-植物"复合生态系统,对于消纳、净化雨水径流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城市径流特点和面源污染现状,介绍了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削减城市雨洪径流、净化雨水水质以及补给地下水方面的特点,重点阐述生物滞留措施在城市路面径流削减和水质净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和截留量,对某汇水区的雨水径流污染指标(COD、 SS、 NH4+-N、 TN、TP)进行监测,分析各污染指标随降雨时间的变化特征,并通过无量纲曲线和质量比率曲线判断降雨对该区域的冲刷效应,最后根据无量纲曲线分析结果确定截流量。研究结果表明,初期雨水径流污染与降雨强度和雨前晴天数有关,降雨强度越大,雨前晴天数越多,初期雨水所产生的污染越严重;降雨对于该区域的冲刷效应不仅与降雨强度有关,还受降雨雨型密切影响;经过无量纲曲线分析,确定其截流量为雨水径流体积的45%~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