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行动导向法在机械拆装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通过运用行动导向法在机械拆装实训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重点介绍了"行动导向法"教学过程六步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2.
罗德礼 《纺织教育》2006,(3):32-34,8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也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应有的特色。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近年来一直成为教学改革探索的热点和难点。就营销专业的教学而言,由于受其理论教学特征显著而实践教学环节偏弱的制约,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营销专业教学中积极探索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其实施途径,使"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已成为强化学生就业所需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关于职业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做了简单的分析。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某个贴近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目的为目标,开放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健美操教学方案的设计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简单介绍入手,讲解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健美操教学中应用的实际方案和策略,并分析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意义。在高职健美操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4.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食品工程单元操作》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能力本位的教学法,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使用效果较好。以食品工程单元操作作为教学项目,以"食品生产"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根据食品生产的特点,灵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仿真实训、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OBE教育理念"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教学应以职业岗位工作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主线,以应用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环节围绕学习产出进行设计。本文从整体教学设计与单元课次教学设计两个方面来探讨高职《进出口综合业务》在OBE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教学设计,以期提高教学质量,达成对接职业岗位需求的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作者通过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法完整的实施过程,以行动导向教学观为指导,进行西餐烹饪教学"意式披萨的制作"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行动导向教学体系与传统学科体系课程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学习方式。学科体系课程是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而行动导向教学是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目标不同决定了两者教学方法选择取向的不同,学科体系课程重知识传授,因此多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讲,学生听;行动导向教学将实践课与理论课分开,实训项目以操作为主,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一体化,在实训场所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训练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和用人单位分工协作。文章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以提升企业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明确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作用为突破口,从扩大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规模、丰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构筑"三师"教学团队、共商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等入手,构建成功较有特色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了学生就业水平,提升了教师能力,扩大了社会影响,校企双主体下的实践教学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9.
"PLC控制技术"是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技术课程,实践性比较强,文章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该课程开发与设计需要基于岗位需求进行,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应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调整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学校要通过各种项目用理实一体化方法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工业现场环境,在PLC课程中通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训、做、评"一体化教学来提升职业能力培养,以确保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取得更好的效果,培养和输出适合岗位发展和需求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与实践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财务会计》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根据企业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要求,将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进行整合,在理论够用的情况下,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强对学生行职业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根据茶叶产业的发展,信阳农林学院在进行人才市场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优化确定了茶文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实际工作需要为依据整合和优化了课程内容,重构茶文化课程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了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完善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以工作任务、项目需求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完成教学过程。这种"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发挥社团作用,提高实践技能"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提高了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2.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的特点,构建突出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立足于实践操作,运用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研究,通过实践教学平台来保障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并不断完善实训平台的建设。在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中,集中锻炼了学生的整体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更全面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根据《无机化学综合实训》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都较高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研究,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学的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入手,分析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提出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体系,构建能力本位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的培养能力,利用丰富的校园活动、校内实训、校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实训,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常元  杨旭 《辽宁丝绸》2015,(1):45-46
职业岗位能力是就业的保障,也是行业发展的根本。高职教育的根本是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需要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来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分析了服装工艺技术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和特点,提出围绕岗位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增强职业能力。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职业性,因此以职业能力为发展目标,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食品化学》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及学生就业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仅仅是将其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进行讲解,忽略其专业性,未从专业岗位出发对其进行设计,不能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改革发展之路",在授课及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强化食品企业职业通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陈英华  郭常青 《纺织教育》2011,26(6):491-494
结合“纺织品印花”课程教学,说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各主要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应用方法,论证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出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近三年来,我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构造"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企业实践-创新实训(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广西轻工业》2013,(6):176-177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以实现师资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适用人才"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实践证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对企业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依托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对西点专业相关岗位知识、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企业对人才的新需求为驱动,重构课程体系;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创新教学实训体系与组织形式;以实施5S管理为抓手,形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场氛围;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促进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一平台,提升"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整体实力,促进西点专业课实践教学中,为社会培养生产岗位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